新加坡华人宗乡文化研究

新加坡华人宗乡文化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讨论华南移民在新加坡重建家园,宗乡文化发展及在当代东南亚华人社会的纽带作用。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各类档案文献与田野调查资料,在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的时空脉络下,具体讨论华南移民如何运用传承自祖籍原乡的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在半自治的殖民时代的新加坡重建家园;而伴随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建构与演化,源自华南的民间文化如何发展成为华人社会主流文化形态的宗乡文化;在当代东南亚华人社会与华人文化出现发展契机的新形势下,宗乡文化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以及承载祖籍原乡与东南亚两方共同历史记忆的宗乡文化,如何在当代在海外华人社团跨国网络的建构、在维系与强化东南亚华人与祖籍地的血脉联系与祖籍认同、在促进东南亚与祖籍国之间社会经贸文化发展等方面扮演重要的纽带作用等课题。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序一

序二

目录

绪论

卷一 社团

“二战”前华人社团经济的历史图像

社团账本与“二战”前应新学校研究

社团账本与“二战”前应和会馆的财务运作

宗乡社团和宗乡文化的当代图像

调整与转型: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宗乡社团

凝聚、开放与融汇:21世纪以来的宗乡社团

社会变迁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华人宗乡文化之振兴

宗乡社团的推动与21世纪以来的宗乡文化

卷二 坟山与庙宇

海唇福德祠绿野亭文献的收集与研究

庙宇、坟山的“社群化”与新加坡华人移民帮群组织之建构

“三属认同”与“社会国家认同”:广惠肇碧山亭研究

社群边界内的“神明”:移民时代的新加坡妈祖信仰研究

社群整合的历史记忆与“祖籍认同”象征:新加坡华人的祖神崇拜

卷三 节庆

“创造传统”:当代新加坡中元节研究

卷四 走出新加坡

李亦园教授与东南亚华人研究:人类学的视野与方法

研究和建构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接触区”

“中国”的与“东南亚”的郑和

东南亚的“郑和记忆”与文化诠释

跨境“移神”与“家园”再建:新、马华人民间信仰研究

“华人志”:重构与书写马华地方历史图像的尝试

从“闽南”到“福建”:“文化闽南”在东南亚华人社会的跨境发展

卷五 附录

广惠肇碧山亭碑文两则

七君子亭碑文

福德祠碑文

序言

《远观沧海阔:海南历史综述》序

《南侨机工研究》序

《历史的抉择:“二战”后新加坡华人争取公民权运动》序

书评

承载近两个世纪华社发展的历史图像

一部研究东南亚华人的力作

评李元瑾《东西文化的撞击与新华知识分子的三种回应:邱菽园、林文庆、宋旺相的比较研究》

其他

中华总商会文献弥足珍贵

厦门海沧青礁慈济宫碑铭中的19世纪新加坡华社领袖研究

《新加坡福德祠绿野亭公会175周年纪念特刊》编后

后记

新加坡华人宗乡文化研究是201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曾玲。

得书感谢您对《新加坡华人宗乡文化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德国文化研究 电子书
从历史、区位地理、认同与文化符号的角度对德国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颇有学术创见。
共工文化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水族文化为脉络,围绕“共工与三皇五帝”和“共工文化与中华古文明”两大历史主题,探索研究以共工其人其氏其职为代表的族团的龙族精神以及数千年前部落联盟时代激烈斗争而导致的分分合合,最后形成以炎、黄为主体的华夏族。
贵州苗族村落文化研究 电子书
本书共七章,内容包括:导论、民族村落文化的理论架构、贵州苗族村落的自然形态、贵州苗族村落传统文化、贵州苗族村落文化的复兴与重构(1978~)、贵州苗族村落文化建构中的自我设计、贵州苗族村落文化的保护及其未来走向。
北京文化遗产英译研究 电子书
本书立足北京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战略定位,通过深入的文化翻译与对外传播理论的交融性研究,探索北京文化资源的英语翻译策略和对外传播模式,服务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建设实践。
燕赵文化研究(第2辑) 电子书
本书分为燕赵文史、理论思想、硕博论坛、学术视野等栏目,收录了《新见燕王讙兵器考证两则》《戈涛的诗文创作》《美育与跨专业创客培养》《芥川文学中的“人面兽”形象探析》《雷雨琴与清末版权保护案》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