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以史为鉴,了解冷战时代大国关系案例种种。
内容简介
作者利用国内外已解密档案文献,分析中苏同盟的内在分歧及其结局:一是毛泽东、赫鲁晓夫与1957莫斯科会议以及中苏为实现的军事合作;二是炮击金门引发的苏联反应和中苏分歧;三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及苏联的反应;四是中印冲突以及中苏分歧公开化;五是中苏同盟破裂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分析。附录四个大档案及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作者简介
作者沈志华,1950年4月出生。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冷战史、苏联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已出版的学术专著有《新经济政策与苏联农业社会化道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并主编了《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和《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者说明
赫鲁晓夫、毛泽东与中苏未实现的军事合作
一、 双方的合作愿望与苏联的领导者心态
二、 中苏实现军事合作的良好条件和背景
三、 赫鲁晓夫的一相情愿与毛泽东的过激反应
四、 中苏两党会谈的表面结果与潜在阴影
毛泽东、赫鲁晓夫与一九五七年莫斯科会议
1958年炮击金门前中国是否告知苏联?
炮击金门:苏联的应对与中苏分歧
一、 困惑:毛泽东决定炮击金门的目的何在
二、 恼火:赫鲁晓夫像傻子一样被蒙在鼓里
三、 尴尬:莫斯科不得不为北京提供核保护
四、 分歧:中苏关于处理危机的不同方针
苏联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反应及其结果
一、 竞赛的目标:超英赶美还是赶美超苏
二、 苏联的态度:从热情支持到谨慎反对
三、 中共的反应:从耐心期盼到愤怒出击
难以弥合的裂痕
一、 中印纠葛初起及莫斯科的关注
二、 中印冲突升级与苏联的中立态度
三、 中苏领导人面对面的激烈争吵
四、 中印冲突升级与中苏分歧公开化
结构失衡:中苏同盟破裂的深层原因
一、 一个现象和两种解释
二、 我们的分析框架和思路
三、 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结构失衡
附录
中央情报局对中国局势的评估和预测
关于中苏两党分歧的俄国档案
关于台湾海峡危机的俄国档案
关于中印边界冲突的俄国档案
人名译名对照表
冷战的再转型:中苏同盟的内在分歧及其结局是2013年由北京中文在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版,作者沈志华。
得书感谢您对《冷战的再转型:中苏同盟的内在分歧及其结局》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