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的再转型:中苏同盟的内在分歧及其结局

冷战的再转型:中苏同盟的内在分歧及其结局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以史为鉴,了解冷战时代大国关系案例种种。

内容简介

作者利用国内外已解密档案文献,分析中苏同盟的内在分歧及其结局:一是毛泽东、赫鲁晓夫与1957莫斯科会议以及中苏为实现的军事合作;二是炮击金门引发的苏联反应和中苏分歧;三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及苏联的反应;四是中印冲突以及中苏分歧公开化;五是中苏同盟破裂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分析。附录四个大档案及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作者简介

作者沈志华,1950年4月出生。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冷战史、苏联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已出版的学术专著有《新经济政策与苏联农业社会化道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并主编了《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和《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者说明

赫鲁晓夫、毛泽东与中苏未实现的军事合作

一、 双方的合作愿望与苏联的领导者心态

二、 中苏实现军事合作的良好条件和背景

三、 赫鲁晓夫的一相情愿与毛泽东的过激反应

四、 中苏两党会谈的表面结果与潜在阴影

毛泽东、赫鲁晓夫与一九五七年莫斯科会议

1958年炮击金门前中国是否告知苏联?

炮击金门:苏联的应对与中苏分歧

一、 困惑:毛泽东决定炮击金门的目的何在

二、 恼火:赫鲁晓夫像傻子一样被蒙在鼓里

三、 尴尬:莫斯科不得不为北京提供核保护

四、 分歧:中苏关于处理危机的不同方针

苏联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反应及其结果

一、 竞赛的目标:超英赶美还是赶美超苏

二、 苏联的态度:从热情支持到谨慎反对

三、 中共的反应:从耐心期盼到愤怒出击

难以弥合的裂痕

一、 中印纠葛初起及莫斯科的关注

二、 中印冲突升级与苏联的中立态度

三、 中苏领导人面对面的激烈争吵

四、 中印冲突升级与中苏分歧公开化

结构失衡:中苏同盟破裂的深层原因

一、 一个现象和两种解释

二、 我们的分析框架和思路

三、 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结构失衡

附录

中央情报局对中国局势的评估和预测

关于中苏两党分歧的俄国档案

关于台湾海峡危机的俄国档案

关于中印边界冲突的俄国档案

人名译名对照表

冷战的再转型:中苏同盟的内在分歧及其结局是2013年由北京中文在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版,作者沈志华。

得书感谢您对《冷战的再转型:中苏同盟的内在分歧及其结局》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社会发展与转型 电子书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理论与问题”部分讨论了增长与发展理论的争论与评判、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因素、现行国际秩序下的南北分裂,以及经济发展中的产业政策问题等;“他国案例”部分讨论了东中欧国家在制度转型过程中付出的社会代价、俄罗斯劳动力市场的演变、加拿大医疗体系的优势与问题等;“中国案例”部分聚焦中国社会发展和制度转型的具体领域,如转型过程中消除贫困和人口福祉的变动、医疗制度和教育领域的改革及其变化等问题。
诗性林语堂及其跨文化传播 电子书
本书着重研究诗性林语堂及其跨文化传播。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他却逆潮流而动,热衷于“东学西渐”,并取得前无古人的成就,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成功个案。作者认为,林语堂具有的诗性的人格魅力,在文化传播中起到了决定作用。本书以林语堂的人格特征作为切入点,研究其跨文化传播的特点,这是目前林语堂研究中的一个崭新视角。
中国近代慈善义演文献及其研究 电子书
一部研究中国近代慈善义演活动的文献类专著。
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电子书
抽丝剥笋,解析安史之乱后的大唐帝国。
新政、立宪与革命:清末民初政治转型研究 电子书
从新政、立宪和革命之间互动关系的角度,审视清末民初的政治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