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美国在中国抗战初期外交视野中的转变(1937~1941)

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美国在中国抗战初期外交视野中的转变(1937~1941)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有关1937~1941年中美关系的著作,甚少试图从中国的立场去探讨中国对美国的认知和政策取向,本书填补了这个空缺。

内容简介

自从中华民族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建立现代化外交关系以来,八年抗战根本性地改变了中国和西方的交往,也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 但是到了1945年大战结束时,中国的国家地位彻底改观。导致此项蜕变的最关键因素是,中国在珍珠港事件爆发时,立即和美国、英国和苏联结为全球性战略盟友,对抗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轴心国同盟。而其中特别具有决定性因素的是中国和美国的结盟。1937-1941年间,中美关系到底经历了何种变化?特别是中国政府的对美外交政策的大课题:决策过程是什么?由何人执行?中国的外交目的是什么?谈判的技巧如何?美方的反应是什么?中国政府在这段时间内,总体的得失又当如何评价?何以在1937年7月卢沟桥战事爆发时,美国政府认为事不关己,而到了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美国政府却十万火急地促请中国成为并肩作战的盟友?这些都是本书着力要探讨并希望解决的问题。

作者简介

作者齐锡生,早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后赴美国深造,主修国际关系和政治学,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67年至1992年任教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1992年至2002年参与香港科技大学的建校工作并任历史系主任。研究兴趣包括中国近代以来的内政外交问题、国际关系理论和军备战略问题。 其代表作《中国的军阀政治》影响甚巨。此外还著有《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Nationalist China at War : Military Defeats and Political Collapse, 1937-45》等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出版说明

第一章 摸索一个务实的对美外交政策

一 国民政府在开战初期的作为

二 中美关系的发展和胡适的外交使命

三 中国早期战事失利对内政和外交的影响

四 对于抗战前途的展望

五 中国主动展开对美外交

第二章 胡适受命出任驻美大使

一 国民政府对美政策重点的具体化

二 政策成果的初步检查

三 中立法和禁运事务

四 对于促进国际合作的努力

五 胡适对于中国坚持抗战的贡献

第三章 1937~1939年胡适和陈光甫对中国对美政策的影响

一 胡适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二 陈光甫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第四章 寻求一个新的对美政策:1939~1940年来自各方的压力

一 国际环境剧烈变化

二 国内情势加速恶化

三 中国对美国观感的改变

四 中国逐渐摸索出一个新的对美政策

第五章 1940年以后外交作风的改变

一 宋子文被任命的背景

二 宋子文使命的实质与权限

三 宋子文的新作风和新阻力

第六章 1940年下半年中美关系大幅扩展

一 促成重庆政府外交政策改变的背景和因素

二 中国对美外交实质上的扩展

三 越南和缅甸通道的关闭

四 中国争取国际合作的努力:时机、动机和展望

五 蒋介石在1940年的感情世界

第七章 1941年:美国迈向中国外交舞台中央

一 内外情势

二 中美关系开始质变

三 蒋介石个人在对美外交关系上角色的转变

四 宋子文推行“个人外交”的努力

五 1941年中国对美外交的几个里程碑

六 对个人外交的评估

七 个人外交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案例

第八章 租借法案带来的希望和失望

一 租借法案:一个崭新的局面

二 中国政府如何应对租借法案

三 中国对陆军武器的要求

四 中美差距的外在原因

五 派遣军事代表团赴华

六 太平洋战争前租借法案军火援助的总检讨

第九章 最后的冲刺:中国政府在珍珠港事件中的努力

一 山雨欲来风满楼

二 危机终于来临

三 中国开始全方位处理危机

四 中国政府处理危机的评价

五 危机回顾

第十章 结论

一 中国决心抗战和西方列强的反应

二 蒋介石在抗战中的角色

三 中国的外交和外交官

四 历史评价

参考文献

后记

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美国在中国抗战初期外交视野中的转变(1937~1941)是2018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齐锡生。

得书感谢您对《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美国在中国抗战初期外交视野中的转变(1937~1941)》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洪宪帝制外交 电子书
《洪宪帝制外交》主要研究取向是将洪宪外交回归到历史学术研究。
比较神话学在中国 电子书
本书深入探究了“比较神话学”的发展和中国比较神话学如何开拓创新。
“俄罗斯学”在中国 电子书
本书介绍了“俄罗斯学”在中国创立形成的历史渊源、由弱至强的发展脉络、学科关注的重点难点、不同时期的领军人物,以及本学科研究现状和主要成果。参与本书撰写的单位几乎囊括了国内开展俄语教学和俄罗斯研究的主要机构、大学和智库。本书是第一部介绍和概括“俄罗斯学”在中国基本状况的著作,为我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和转型国家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转向大众:晚清报人的兴起与转变(1872-1912) 电子书
近代中国精英和报人群体是如何影响晚晴政治进程的。
中国文化在日本 电子书
本书立足于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和价值,以传播和影响为基本脉络,在日本汉学、中国学的学术视野中,将比较文化研究和变异学作为基本方法和理论,以人员交往和书籍传播作为基础,分别在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人物等方面,选取典型案例和材料,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对中国文化根植于日本的点滴进行活泼而生动的解读和分析,对于理解当下世界种种文化现象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