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从三个角度描述中西方人文学科近三十多年的整体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从学科史、文学史和文化史三个角度描述中西方人文学科近三十多年的整体发展,注重各学科之间的互动,强调跨学科特性,重点涉及比较文学、文学理论、文化研究、电影理论与都市视觉文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总序
自序
第一辑 学科史:理论互动
比较文学是一个跨学科的学科
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美国比较文学研究趋势
一、20世纪90年代的一些学术争论
二、2003年的报告及相关回应
三、比较文学建制及教学观察
四、结语:文学理论与文本研究
电影理论、学术机制与跨学科研究方法:兼论视觉文化
一、电影理论:界限、前沿/边疆、困境
二、学术机制:学者、机构、理论
三、研究方法:本体,语境,视觉
四、视觉文化:历史,权威,策略
电影研究的跨学科特性
改编和翻译中的跨学科实践:从莎士比亚戏剧到早期中国电影
一、反对隐形: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
二、超越忠实:电影改编研究中的社会学转向
三、在作者与撰者之间:莎士比亚,改编与翻译
四、《一剪梅》:莎士比亚的互文本性与表演
五、对权威和作者身份的“非零合”观点
穿越文字与影像的边界:张爱玲电影剧本中的性别、类型与表演
一、文学奇才:从创作到重写
二、被忽视的剧本创作:从上海到香港
三、纷纭众说的电影喜剧:从浪漫剧到滑稽剧
四、类型选择:喜剧、情节剧与女性电影
五、性别问题:《太太万岁》中的女权/男权
六、表演行为:《情场如战场》中的越轨与压抑
七、结论:作为表演的参差对照
视觉性与主体性:反思当代文化新趋势
第二辑 文学史:文典内外
历史整体性的消失与重构:中西方文学史的编撰与现当代中国文学
一、文学史编撰:外部与内部之间
二、消失的整体性:新史学语境中的碎片重构
三、另类视野:北美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四、重新想象的整体性:中国大陆的文学史学
五、重返主体性:比较文学史的理论与实践
六、结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间隙与互动
鲁迅……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流变
一、从鲁迅到张爱玲:文学史的两端
二、“现代小说之父”与张派“祖师奶奶”:学科史的沉浮
三、鲁迅……张爱玲:文化史的交错
从反文典到后文典时期的超文典:作为文本和神话的张爱玲
一、引言:文典、学科、教学
二、文典在中国的形成:文学典籍与文学史
三、作为反文典的张爱玲:范式转换与不确定性
四、作为超文典的张爱玲:文学价值和重估
五、作为文本和神话的张爱玲:多元价值和矛盾
六、结论:在后经典时代的超文典性和世界文学
从文学争论看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范式变迁
一、文学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二、西方理论与中国经验
三、华语语系与地域文化政治
四、结 语
游戏于历史之外:第三空间的理论与金庸武侠小说的意义
一、序言:游戏于历史之外
二、变异逻辑:第三空间的理论
三、游戏机制:自我/他者的双向转化
四、超越二元:武侠的江湖
五、结语:历史内外的笑傲江湖
第三辑 文化史:都市想象
中国早期画报对女性身体的表现与消费
一、作为艺术品的女性身体
二、作为商品的女性身体
三、作为重要文化事件能指的女性身体
四、四处可见的身体的矛盾
娼妓文化、都市想象与中国电影
一、娼妓文化与都市想象
二、公众观念与文本模式
三、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都市娼妓文化和电影叙事
四、《神女》中的妇德和父权秩序
五、《船家女》中的女性身体和男性幻想
六、20世纪90年代的视角
批评的漫游性:上海现代派的空间实践与视觉追寻
一、引言:令人难解的漫游者
二、漫游性:上海的挪用及其恰当性
三、从漫游者到漫游性:超越波德莱尔与本雅明
四、国际性上海的漫游:感觉,空间,风格
五、结语:日常生活的美学化
动感摹拟凝视:都市消费与视觉文化
一、西方文化:动感凝视,视觉消费,都市现代性
二、上海都市文化:画报,小说,电影
三、后现代转化?景观乐园,超级商场,电子媒体
城市空间,文化消费,历史重建
一、城市空间:风景,价值,流通
二、文化消费:景观,幻想,欲望
三、历史重建:遗产,记忆,主体
理论、历史、都市:中西比较文学的跨学科视野是2015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英进。
得书感谢您对《理论、历史、都市:中西比较文学的跨学科视野》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