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编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本教材包括两个部分:社会心理学基本原理和体现中国人心理需要的几种社会心理分析,各占全书的半部篇幅。
前者为基本原理及其新变化,是为人们提供一种“知识”,使之成为有知识而不盲目之人,后者体现中国人心理生活需要的几个方面,试图使教材逐步映照中国人的某些心理与行为的特点。
大学生和喜欢社会心理学的人们能沟通过阅读本书,比较有效地认知和提升其心理品质,并进而改善社会公共的行为习惯。
作者简介
编者沙莲香,女,汉族,1936年出生于大连市,著名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学专业社会心理学博士生导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主编简介
内容简介
第四版序
第三版序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序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序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导论社会心理学学科特点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早期形态的学科意义
一、早期群体心理研究提出的群体特征问题
二、早期社会本能研究提出的群体内生的心理动力问题
三、早期民族心理研究提出的民族精神凝聚作用的问题
四、社会心理学在中国的产生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美国社会心理学对群体心理研究的改造
二、两种研究传统
三、两种研究倾向
四、文化的社会心理构造功能
第三节 社会心理与公众文明
一、社会心理究竟是怎样的“现象”
二、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
三、社会心理与人性理念中的“善”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特征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性质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分类
第二节 定量研究的设计
一、定量研究设计的一般特点
二、实验研究
三、计算机模拟
四、调查研究
第三节 定性研究的设计
一、定性研究的基本特点
二、定性研究的基本过程
三、参与观察法
第四节 研究样本的选取与测量工具的使用
一、随机抽样
二、非随机抽样
三、测量工具的使用
第三章 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研究概况
二、人际关系的维度与模式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
四、虚拟社区中的人际关系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人际吸引
二、关系的发展
三、密切关系与爱情
第三节 人际关系中的典型行为
一、人际冲突与合作
二、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
一、中国人的关系取向
二、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
三、中国社会中的人际交往方式
第四章 社会认知
第一节 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含义
二、自我知觉及自我概念的形成
三、自尊及其测量
四、自我认同
第二节 对人知觉
一、印象形成过程的要素和组织结构
二、非言语交流中的对人知觉
三、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一些规律
四、情感与认知
第三节 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
一、刻板印象的形成
二、影响刻板印象唤起与使用的因素
三、刻板印象辨析
四、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第四节 社会认同及群体认同
一、社会认同
二、文化认同
三、民族认同
四、中国人的自我认同与文化自觉
第五节 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
一、何时归因
二、归因理论
三、归因偏差
四、归因的个体差异
第五章 社会动机
第一节 社会动机的概念
一、动机的概念及特点
二、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第二节 主要的动机理论
一、本能理论
二、需要理论
第三节 有关中国人社会动机的研究
一、文化对动机的影响
二、中国人的成就动机
三、中国人的亲和动机
四、中国人的权力动机
第六章 社会感情
第一节 社会感情概述
一、社会感情的概念
二、社会感情的特点
三、社会感情的作用
四、社会感情的形态
第二节 社会感情的理论
一、社会感情的心理学观点
二、社会感情的哲学观点
三、社会感情的社会学观点
四、社会感情的情感社会学观点
第三节 社会情绪
一、社会情绪
二、社会激情
三、集群情绪
四、社会情绪的管理
第四节 社会情感
一、社会情感
二、中国人的社会情感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社会态度及其形成
一、社会态度
二、态度构成
三、态度功能
四、态度形成
第二节 态度变化理论
一、平衡理论
二、和谐理论
三、认知不协调理论
四、信息理论
第三节 态度的应用研究——工作态度
一、工作态度及其种类
二、工作态度与工作效率
三、工作满意度
四、心理契约
五、组织承诺
第四节 态度和行为
一、经典研究案例
二、态度的强度
三、态度的稳定性和可提取性
四、其他特点
五、态度与行为的理性模型
第八章 群体心理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一、社会群体及群体特征
二、群体心理效应
三、群体分类
四、群体凝聚力
第二节 几种群体现象
一、社会促进
二、社会赋闲
三、从众
四、破窗效应
五、服从
第三节 集群行为
一、集群行为
二、集群行为的过程
三、集群行为的理论
四、去个性化
第四节 网上群体及其极化现象
一、网上群体与现实群体
二、网上群体特征
三、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第五节 民族心理研究
一、早期民族心理研究
二、集体无意识理论
三、社会无意识理论
四、中国民族心理研究
第九章 传播与社会心理
第一节 社会心理是传播活动的基础
一、传播活动
二、信息接收过程中的社会心理作用
三、信息理解中的社会心理作用
四、传播效果中的社会心理作用
第二节 舆论、谣言、民谣与社会心理
一、舆论及其形成
二、谣言
三、民谣
四、舆论、谣言、民谣的社会心理研究
第三节 时尚、流行与社会心理
一、时尚、流行的特点
二、时尚、流行的产生与传播基础
三、时尚的心理机制
四、微信: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第十章 经济心理
第一节 经济心理概述
一、经济心理的概念
二、经济心理研究的发展历程
三、经济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经济心理研究的前沿成果
一、经济行为的认知基础:日常思维与控制性思维
二、价值对行动的意义:效用的重新诠释
三、重估人类的能力:经济心理的深层研究
第三节 中国人的经济心理
一、中国人经济心理的社会背景
二、中国人的基本经济观念
三、派生出的具体经济心理现象
第十一章 宗教心理
第一节 宗教的心理学意涵
一、宗教内涵的语义分析
二、宗教的心理学意涵
三、宗教的心理调适功能
第二节 宗教经验
一、皈依心理
二、祈祷及其心理效应
第三节 宗教情感
一、宗教情感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二、宗教情感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第四节 中国人的宗教心理
一、中国人宗教心理的研究回顾
二、中国人宗教心理实证研究成果
第十二章 性别社会心理
第一节 导论
一、为什么要引入性别视角
二、性别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核心内容
第二节 性别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一、性别偏见影响问题
二、实效性问题
三、方法问题
第三节 性别的存在与呈现
一、性别存在
二、性别呈现
三、能否建树新的性别形象和想象
第四节 性别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一、性别心理形成的理论
二、性别社会化
三、性别表演
第五节 性别社会心理的重构与改建
一、性别社会心理的自我重构
二、性别社会心理的社会—文化改建
三、从冲突走向协调和和谐
第十三章 人格培育
第一节 人格界定
一、什么是人格
二、人格特性
第二节 人格差异
一、人格的认知差异
二、人格的生理差异
三、人格的社会差异
第三节 人格测评
一、自陈法
二、投射法
三、实验法
四、自我概念测验
五、远距离人格测评
第四节 人格培养
一、生物遗传因素
二、社会文化因素
三、家庭环境因素
四、早期童年经验
五、学校教育因素
六、自然物理因素
七、自我调控因素
第十四章 心理健康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二、心理健康的标志
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四、心理健康的维护
第二节 心理应激和应对策略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二、应激源
三、应激中介机制与社会支持
四、心理应激与人类疾病
五、如何有效应对心理应激
第三节 心理异常与心理治疗
一、心理异常的概念
二、常见的心理异常或障碍
三、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第三版后记
第四版后记
社会心理学(第四版)是2014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沙莲香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社会心理学(第四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