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新结构经济学:政府最优干预原理
内容简介
林毅夫教授在目前的新结构经济学体系中详细分析了结构变迁过程中政府作用的正反两个方面,促进符合潜在比较优势结构变迁的因势利导作用和违反潜在比较优势的错误干预,然而,现实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纷繁复杂,政府的因势利导原理只是一个基准,难以概括经济发展过程中无处不在的政府干预所内生的两难困境。以这些发展过程中的两难困境为例,本书构建了一个发展战略的成本与收益分析框架,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的“结构变迁中的政府最优干预原理”,为分析政府干预在结构升级与结构失衡之间的诸多矛盾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
作者简介
作者付才辉,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201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师从林毅夫教授从事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工作,2016年留校任教。近年来主持了多项新结构经济学方面的国家基金等科研项目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等智库项目。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绪论 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辩证关系
1 发展战略的成本与收益:一个分析框架
1.1 引言
1.2 新结构经济学的目标
1.3 新结构经济学的争议
1.3.1 关于新结构经济学“比较优势”分析思路的争议
1.3.2 关于新结构经济学动态性质的争议
1.3.3 关于新结构经济学制度基础的争议
1.4 政府和市场的交互机制
1.5 发展战略的动态调整
1.6 发展战略的制度基础
1.6.1 制度及其分层(分类)
1.6.2 政府、契约与发展战略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1.6.3 政府、产权与发展战略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1.7 结论性评述
2 政策闸门、潮涌通道与发展机会
2.1 引言
2.2 理论回顾、争鸣与拓展
2.2.1 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回顾
2.2.2 新结构经济学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争论
2.2.3 一个拓展的理论分析框架
2.3 市场自身为何难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2.4 潮涌通道的识别与成因
2.4.1 价格通道与成本通道
2.4.2 政策闸门:潮涌通道的形成
2.5 政策组合的权衡取舍:产能过剩与发展机会
2.6 光伏产业案例
2.7 结论性评述
3 金融干预的成本与收益:产能过剩与技术进步
3.1 引言
3.2 中国工业行业经验的特征
3.3 金融政策的产业发展性质与干预形式
3.4 微观投资协调博弈模型
3.4.1 博弈结构
3.4.2 博弈结果
3.4.3 政策闸门在发展机会与投资潮涌上的两难取舍
3.5 宏观新古典-熊彼特混合增长模型
3.5.1 新古典资本演化方程
3.5.2 熊彼特发展过程
3.5.3 政策闸门在发展机会与投资潮涌上的两难困境
3.6 经验分析
3.6.1 计量模型设定
3.6.2 变量与数据
3.6.3 回归结果
3.6.4 基于产能利用率的稳健性分析
3.7 结论性评述
4 为增长而失衡
4.1 中国式发展的特征:总量增长与结构失衡形影相随
4.2 中国式发展的缘由:寻找政府主导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
4.3 结构失衡:概念与测度
4.4 政府主导经济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
4.5 为增长而失衡的机制
4.6 结构失衡的经验分析
4.7 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
4.8 增长与失衡伴生关系的经验分析
4.9 结论性评述
附录4.1 平衡增长路径(BGP)存在性的证明
附录4.2 “为增长而失衡”理论命题的证明
5 市场、政府与两极分化
5.1 引言
5.2 基于中国经验的理论假说
5.3 基于跨国经验的理论假说
5.4 基本模型
5.5 模型的总量与结构动态一般均衡系统
5.6 时间偏好异质性、两极分化与不平等的动态
5.7 内生时间偏好:“上帝的归上帝”——市场的问题市场解决
5.8 市场的问题政府解决——两种政府干预方式
5.9 只存在政策异质性:“恺撒的归恺撒”——政府的问题政府解决
5.10 两极分化警戒线模拟与政策倾斜触线的数值实验
5.11 结论性评述
附录5.1 中国城乡群体和人均收入与消费的分布及其动态
附录5.2 相关公式推导
发展战略的成本与收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最优政府干预原理是2018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付才辉。
得书感谢您对《发展战略的成本与收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最优政府干预原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