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全面分析证券欺诈案例,具有借鉴意义。
内容简介
《证券欺诈规制实证研究》采用了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实证统计和比较分析了2001年至2014以来我国证券市场上发生的证券欺诈案件,包括行政案件、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尤其是中国证监会网站上公布的自2001年以来至2014年5月31日的517份行政处罚决定书进行实证研究(期货案件除外),并按照欺诈种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为了拓宽视野,研究不再局限于我国大陆发生的案例,而是研究美国、我国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的案例,通过国际比较,对我国大陆相关制度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简介
邢会强,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中国工商银行博士后工作站金融学博士后。参与过多起境内外上市项目,包括在中国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办公室亲身参与中国工商银行A+H同步上市。发表专业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专著《宏观调控权运行的法律问题》、《财产税法》等书。研究兴趣涉及经济法律、财政金融等领域。$$$$$邢会强,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与中国工商银行博士后工作站联合培养的金融学博士后。现为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师,并兼职从事证券上市业务,同时兼任国内若干家私募基金法律顾问。
编著有一系列金融类实务著作,主要涉及针对大中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境内上市和境外上市,从改制设立到发行成功,再到上市后的规范化管理等。$$$$$邢会强,河南漯河人。现为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师。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与中国工商银行博士后工作站联合培养的博十后。曾借调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金融体制改革处(国务院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在中国上商银行股份制改节办公室、战略管理与投资者关系部1作。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宏观调控权运行的法律问题》;合著:《上市公司投资青关系》;主编:《中国企业境外上市法律实务》、《中小企业境内上市法律实务》、《税法学》、《财产税法》等书。$$$$$邢会强,男,汉族,河南漯河人。2000年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攻读经济法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转为博士生研究生。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博士研究生。曾在《法商研究》、《法学》、《经济法研究》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并有多篇被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和《法学文摘卡》转载或摘编;参与撰写《税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经济法案例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等。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法。$$$$$邢会强,1976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曾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中国工商银行从事金融学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市金融服务法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证券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市君致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并兼任若干家私募股权基金和拟上市公司的金融与法律顾问。中国证监会委托课题《(证券法)实施与修改评估》课题组总纂稿人。2013年《证券法》修改专项研究计划(“上证联合研究计划”)“多层次资本市场及证券交易场所研究”课题组成员。
出版有《赢在资本》系列、《抢滩资本》系列、《最新经典私募案例评鉴》、《最新经典企业上市案例评鉴》、《中小企业境内上市法律实务》、《中国企业境外上市法律实务》、《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等资本市场系列著述。曾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相关企业家培训班讲授企业上市、私募股权、资本运作等课程;曾赴深圳、宁波、鄂尔多斯、梅州、郑州、漯河等地为当地企业家讲授企业上市、私募股权、法律风险防范等课程;曾为银河证券、国泰君安、宏源证券、中原证券、民族证券、中信银行、河北省国资委、亦庄国际投资公司、金隅集团等讲授投资银行、证券发行、公司治理等课程;曾在北京律协、内蒙律协以及“点睛网”为律师进行企业上市与私募股权方面的培训。$$$$$邢会强,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刮教授,北京市金融服务法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证券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经济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理事。2000年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学士。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2005年至2007年在中国工商银行博士后工作站和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从事金融学博士后研究工作,其间工作于中国工商银行总行股份制改革办公室。战略管理与投资者关系部,并借调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国务院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出版著作有《宏观调控权运行的法律问题》、《财政参与处理问题金融机构之法律规制》、《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等。曾在《法商研究》、《中外法学)》、《现代法学》、《法律科学》、《法学评论》、《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出版说明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中国证券市场二十年违法行为之变迁——基于中国证监会577份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实证分析
一、问题与界定
二、证券违法行为类型与分布之变迁
(一)行为法律性质
(二)市场环节
(三)利益关系
(四)行为载体
三、证券违法行为之交互分析
(一)市场环节与利益关系的交互分析
(二)市场环节与行为载体的交互分析
(三)利益主体与行为载体的交互分析
四、总结、启示与对策
(一)我国证券违法行为的主要特征及其变迁规律
(二)宏观启示
(三)防范证券市场信息优势滥用类违法行为的一个建议
第二章 中国证监会执法风格之实证研究——基于458份证券欺诈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分析
一、执法均衡分析
(一)按年度划分的执法数量
(二)各年度与各种类的交互分析
二、执法力度分析
(一)处罚的力度分析
(二)处罚的及时性分析
三、执法效果分析
(一)同一违法行为再犯次数分析
(二)上市公司市场退出率分析
四、风格与逻辑、启示与对策
(一)中国证监会执法的总体风格
(二)提高查处及时性的对策
(三)加重处罚力度
第三章 中美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法律规制
一、中美上市公司前十大财务欺诈案例处罚之比较
二、提高对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私人处罚
(一)冲破法院地方保护主义
(二)引入集团诉讼制度
(三)改进损失计算方法
三、提高对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公共处罚
四、观念是关键(代小结)
第四章 通过案例发展证券法——基于83件内幕交易行政处罚案件的实证分析
一、内幕交易行政处罚概况之实证分析
(一)年度处罚数量分布
(二)查处及时性分析
(三)违法行为人主体身份分布
(四)内幕信息类型分布
(五)违法盈利性分析
(六)违法规模分析
二、内幕交易构成中的关键点实证分析
(一)内幕人范围
(二)内幕信息范围
(三)认定标准:知悉,利用还是其他?
(四)证明标准问题
三、结论与启示
(一)中国证监会积极执法,通过案件发展了《证券法》
(二)《证券法》立法的粗疏亟待改进
(三)巨大成绩背后的一丝隐忧
第五章 用事实说话——内幕交易民事诉讼实证研究与国际比较
一、我国(大陆)内幕交易民事诉讼之现状与困境
(一)三起案件基本情况
(二)主要困境
二、美国内幕交易民事诉讼之实证
(一)基本制度
(二)集团诉讼
(三)衍生诉讼
(四)美国证监会提起的民事诉讼与民事罚款
三、我国台湾地区内幕交易民事诉讼之实证
(一)案例概况
(二)因果关系与举证责任分配
(三)惩罚性赔偿
四、我国香港地区内幕交易民事诉讼之实证
(一)市场失当行为审裁处对内幕交易的制裁
(二)民事损害赔偿诉讼
五、我国(大陆)内幕交易民事赔偿诉讼制度的建构
(一)模式选择:台湾地区模式还是美国模式?
(二)如何破解内幕交易民事赔偿难题?
第六章 内幕交易公平基金制度的构建
一、公平基金的制度要素
二、设立内幕交易公平基金的必要性
三、内幕交易公平基金与内幕交易民事赔偿诉讼的关系
四、公平基金的“循环困境”问题
五、公平基金的补偿绩效问题
六、结语
第七章 新型证券欺诈法律处罚实证研究——以“老鼠仓”和“抢帽子”为例
一、新型证券欺诈的界定
二、我国对新型证券欺诈的处罚概况
(一)对于“老鼠仓”的处罚概况
(二)对于“抢帽子”的处罚概况
三、新型证券欺诈特点之实证分析
(一)违法犯罪主体身份的特定化:全部是证券中介机构的专业人士
(二)违法犯罪主体的年轻化:以30多岁的年轻人为主
(三)违法犯罪手段的信息化:滥用信息优势
(四)违法犯罪手段的抢先化:先于所在证券中介机构的交易
(五)违法犯罪的暴利化:平均在500万元以上
(六)侵犯利益的公共化:侵犯了证券市场的公共利益或者广大金融消费者、投资者的利益
四、对新型证券欺诈进行处罚的法律适用问题
五、余论:国外对抢先交易的定性与处罚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八章 金融法院与证券法治——“绿大地案”的启示
一、金融法院为什么要设在首都?
二、地方局部利益与市场整体利益的博弈
三、设立“全国金融特别法院”的系列建议
第九章 监管哲学转向与证券法的顶层设计——以信息披露制度为中心(代结论)
一、监管哲学的转向
二、系统确立信息披露制度的中心地位
三、克服信息不对称的信息识别工具之改革
(一)多层次资本市场制度的信息甄别功能
(二)信誉中介的信息担保功能
四、信息披露违法惩戒机制之改革
(一)赋予相关公共机构以法定诉权:法定诉讼担当机制之引入
(二)集团诉讼制度之引进
(三)奖励举报制度之改革
(四)做空机制之引入
五、信息披露哲学的不足及其弥补
六、结语
附录:案例统计
附录1:信披违规行政处罚案例统计
附录2:内幕交易行政处罚案例统计
附录3:操纵市场行政处罚案例统计
附录4:短线交易行政处罚案例
附录5:基金经理“老鼠仓”行政处罚案例统计
附录6:投资顾问欺诈客户行政处罚案例统计
附录7:证券公司挪用资金行政处罚案例统计
附录8:违规买卖股票案例统计
证券欺诈规制的实证研究是2016年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作者邢会强。
得书感谢您对《证券欺诈规制的实证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