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讨论了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的文化中心城市,力图透过政区和地方史的视角来展示考据学的崛起。

内容简介

《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旨在从清代社会经济的背景考察江南学术共同体的演变过程。这一考据学赖以生存的江南学术共同体后为1850年爆发的太平天国战争摧毁。本书旨在从清代社会经济的背景考察江南学术共同体的演变过程。这一考据学赖以生存的江南学术共同体后为1850年爆发的太平天国战争摧毁。

作者艾尔曼指出,18世纪晚期的中国历史,实际上是17世纪以来政治、学术变革的延续及其发展的极致,其影响甚至播及19世纪乃至20世纪。18世纪的历史是17世纪满族入关到19世纪西方入侵的漫长历史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不应被孤立出来,搁置一边。

作者简介

作者艾尔曼,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历史系教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文版序

初版序

第一章 中华帝国晚期的学术话语革命

第一节 江南学术界的内外环境

一、内在理路和外在变迁

二、江南地区的交通和地位

第二节 清代政治与学术

一、清廷政策和考据学

二、戴震的社会批判:从考证回归义理

三、今文经学的政治观:经学与义理

第三节 理学的解体

一、汉学的目标

二、批评和怀疑

三、古代和现代

第二章 考据学派与共认的认识论观点的形成

第一节 考据学的出现

一、考据学话语的起源

二、晚明儒学话语的变化

三、“五经热”的复活

第二节 明亡的冲击

一、思想的回应

二、经世致用与内圣之学的衰落

第三节 实证学风的冲击

一、汉学和宋学

二、传统经典考证和研究的复兴

三、《四库全书》工程

第四节 专业化与实证学风

一、古文献的辨伪和辑佚

二、江南的历史研究

三、诸子学:春秋战国思想的复兴

四、18世纪江南科学的发展

五、科学及其对考证的附属地位

第三章 江南学者的职业化

第一节 考据学派的社会起源

第二节 中华帝国晚期的职业化

第三节 官方与半官方赞助

一、徐乾学的学术赞助活动

二、18世纪的学术赞助

三、阮元的学术赞助

第四节 江南学界与书院

一、17世纪的学术界

二、官学的发展

三、官学和考证学派

第五节 士大夫社会角色的转变

一、走向讲台的汉学家

二、私人研究与幕僚生活

三、汉学家的非官方收入

四、江南的研究结构

第四章 学术、图书馆、出版业

第一节 江南的藏书楼

一、江、浙的图书楼

二、18世纪的杭州藏书家

第二节 江南出版业

一、丛书的作用

二、江南及北京的图书交易

三、清廷对藏书、出版业的支持

第三节 资料收集与考证研究

第四节 乾嘉时代的目录分类

第五章 江南地区的学术交流网络

第一节 通行的研究方式:札记体著作

第二节 考据话语中资料运用

一、阎若璩的古文《尚书》研究

二、数学、天文学和考古学

三、考据研究中资料利用与引证

四、考古学和金石学

五、金石学对清代书法的冲击

六、年谱的编著

第三节 协作、书信和会晤

一、尚书古文真伪之争

二、书札往来在考据研究中的作用

第四节 累积性研究

一、清代学术的延续性

二、1740年以后的《尚书》研究

三、文字学研究

第五节 学术发明权的争论

一、学术优先性与《尚书》真伪之辨

二、《水经注》学术争议

三、其他学术发明优先权的争议

第六节 考据学派的“进步”意识

第六章 考据运动的终结

第一节 考据运动的衰落

一、经世学风与今文经学

二、方东树在广州:批判汉学

三、汉宋折衷的趋势

第二节 太平天国起义的冲击

一、精神冲击

二、同治中兴与学术

结论

参考书目

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是2011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美] 艾尔曼。

得书感谢您对《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帝国的崩塌:从甲午海战到辛亥革命(经纬度丛书) 电子书
没有哪个历史时期比大清帝国的后十八年更耐人寻味、值得反思。看晚清高层如何误判世界局势,造成政权崩溃。
唐代中央政权决策研究.中华学人丛书 电子书
探究唐王朝治乱兴衰背后国家行政与决策体制的关键作用,寻求唐代治国之道。
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2016) 电子书
《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为中华日本哲学会的会刊。
海外移民与跨文化视野下的近代鼓浪屿社会变迁 电子书
本书考察厦门鼓浪屿近百年间走过的近代化历程及其社会变迁,探索既定区域的结构性要素以及历史积累与积淀,如何影响和制约该区域的近代化进程。
钦定、协定与民定.中华学人丛书 电子书
通过载泽的考察,清廷认识到宪法可以巩固君权,通过达寿的考察,清廷认定用钦定的办法制宪是确保宪法巩固君权的不二法门。这与民间所主张的制宪方法相冲突,预备立宪期间的制宪活动,遂演变成一场对制宪权的争夺。从1908年的《宪法大纲》到1911年的《大清帝国宪法》草案,清廷均坚持钦定,牢牢控制制宪权。但在革命风暴的冲击下,清廷放弃钦定,并很快连协定也放弃,宣布宪法全由民定。只是此时已经民心尽失,清廷非但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