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架构:面向数字生态的构件化企业架构

聚合架构:面向数字生态的构件化企业架构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资深架构师付晓岩新作,创新性提出划时代企业架构方法论。

内容简介

企业的内部需求和外部环境一直在变,软件研发、交付和使用的方式也一直在变,相应地,企业架构的方法论也一直在演进。数字化时代如火如荼,传统的企业架构方法需要引入新的思维模式,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作者结合自己在架构领域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思考总结,针对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企业的架构需求,对TOGAF等传统企业架构方法论的不足进行了改进与创新,提出了一套面向数字化企业的企业架构方法论——聚合架构(ABAE),是管理数字化企业的新思维,在企业架构方法的发展史上或有划时代的意义。

聚合架构的定义:数字化时代,构件将成为企业的基本组成部分,通过设计构件关系形成企业架构,基于微观构件的灵活聚合形成弹性的业务组织、业务领域、业务组件、应用组件、物理组件等宏观要素,支持企业从业务到技术的动态调整,使企业具有更强的主动变化能力。

本书全面且系统地讲解了聚合架构方法论的演进背景、基础理论、设计指南、工程管理和生态化构建。既包含方法论,又有对构建方法论的建议;既可以指导企业的架构实践,又可以为企业在数字化过程中构建自身的方法论提供可参照的样本。

技术自主可控需要架构自主可控,架构自主可控是企业核心能力自主可控的标志,企业架构方法论也需要实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希望这本书能激起更大的方法论研究热潮,推动国内数十年的信息化实践经验逐步转变成为完善的实施理论,为数字中国建设出一份力。

作者简介

作者付晓岩,资深的企业级业务架构师,有超过19年的金融行业工作经验,目前就职于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加入建行从事金融业务,2012年调入建行总行成都开发中心,2016年调入建行总行北京开发中心,各中心2018年整体转制,成立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从事金融业务期间,多次作为核心业务人员参加业务系统开发工作,并就此转入技术开发部门,多年专职从事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工作期间,认真钻研软件过程、系统设计与分析、架构设计方面的理论知识,将其与实践相结合,不断融合设计思路,逐渐超脱原有工作经历和指导理论的限制,形成对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一般方法的认知。InfoQ中文站专栏作家,发表《中台之上》系列文章,累计阅读量超过10万。维护着个人微信公众号:晓谈岩说,与各行业读者广泛交流,持续提升方法的普适性。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让企业架构方法论再演进一次

第一篇 传统企业架构理论透视

第1章 企业架构理论的演进

1.1 Zachman框架

1.2 TOGAF

1.3 FEAF与FEA

1.4 DDD

1.5 CBM

1.6 DoDAF

1.7 中台架构

1.8 BIAN

第2章 企业架构理论的综合比较

2.1 比较维度介绍

2.2 比较对象选取

2.3 比较结果阐述

第二篇 聚合架构方法论基础理论

第3章 聚合架构方法论的核心概念

3.1 企业架构的使命与要求

3.2 企业架构的概念与范围

3.3 企业架构的核心理念

3.4 业务架构的概念与价值

3.5 业务架构与IT架构的关系

第4章 聚合架构方法论的元模型

4.1 什么是元模型

4.2 聚合架构方法论的元模型

4.3 元模型详解

4.4 基于元模型总结的架构治理原则

4.5 聚合架构方法论元模型特点总结

第5章 业务架构表达工具:业务模型

5.1 模型与业务模型

5.2 常见的流程建模方法

5.3 常见的数据建模方法

5.4 本书推荐的建模方法

5.5 关于建模原则的探讨

第三篇 聚合架构方法论设计指南

第6章 战略设计

6.1 战略管理过时了吗

6.2 战略设计的关键要素与思维模式

6.3 完整的战略设计过程

6.4 快捷的战略设计

6.5 不要太迷恋对标分析

6.6 战略管理成熟度分析

第7章 组织设计

7.1 组织设计的关键要素

7.2 现实难题:康威定律的影响

7.3 面向未来:柔性制造与柔性组织

7.4 柔性组织设计

7.5 企业面对的“柔性”挑战

7.6 组织管理成熟度分析

7.7 小结

第8章 业务设计

8.1 业务设计的关键要素

8.2 高阶业务设计

8.3 业务活动设计

8.4 业务规则设计

8.5 业务对象设计

8.6 业务设计成熟度分析

8.7 小结

第9章 业务构件设计

9.1 构件设计的缘起与发展

9.2 构件设计的主要困难

9.3 构件设计的关键要素

9.4 业务数据设计

9.5 业务任务设计

9.6 业务构件设计

9.7 业务组件设计

9.8 业务构件成熟度分析

9.9 小结

第10章 应用架构设计

10.1 应用架构设计的关键要素

10.2 逻辑数据设计

10.3 逻辑功能设计

10.4 应用构件设计

10.5 应用编排设计

10.6 应用组件设计

10.7 应用架构设计成熟度分析

10.8 小结

第11章 技术架构设计

11.1 技术架构设计的关键要素

11.2 物理构件设计

11.3 技术平台设计

11.4 技术架构设计成熟度分析

11.5 IT架构设计小结

11.6 企业架构设计回顾

第四篇 聚合架构方法论工程管理

第12章 项目实施

12.1 成本管理、实施计划与项目管理

12.2 需求分析及其与业务架构的关系

12.3 概要设计及其与企业架构的关系

12.4 处理企业架构调整的原则

12.5 开发、测试与验收环节

12.6 实施过程中也要注意组织问题

12.7 首次企业架构实施能够采用敏捷过程吗

12.8 小结

第13章 循环开发管理

13.1 循环开发管理的发动机

13.2 循环开发管理的过程

13.3 循环开发与“飞地”

13.4 循环开发与架构管理工具

13.5 循环开发与敏捷过程

13.6 工程管理成熟度分析

13.7 小结

第14章 企业级工程实施难点

14.1 捷径难寻

14.2 文化难建

14.3 预期难控

14.4 权责难定

14.5 长志难立

第五篇 聚合架构方法论生态化构建

第15章 企业架构的标准化

15.1 企业架构设计过程中的标准化

15.2 行业级架构标准化

第16章 企业架构的生态化

16.1 面向生态的架构设计

16.2 生态化的构建过程

16.3 生态架构能力成熟度分析

16.4 完整的企业架构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

16.5 聚合架构方法论总体回顾

第17章 关于业务架构师的培养

17.1 个人经历

17.2 培养建议

17.3 参考书目

结束语 用企业架构下好数字化转型这盘大棋

附录 企业架构能力成熟度各维度评级说明

聚合架构:面向数字生态的构件化企业架构是2021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出版,作者付晓岩。

得书感谢您对《聚合架构:面向数字生态的构件化企业架构》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VMwarevSphere6.0虚拟化架构实战指南 电子书
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适用于VMware vSphere 6.0虚拟化架构管理人员,并可作为VCP 6考试的参考资料。
大型企业微服务架构实践与运营 电子书
本书介绍了在电信业务支撑系统架构转型要求下,亚信PaaS产品研发的探索和实践。早在微服务理念还是星星之火的时候,产品研发团队敏锐地认识到技术的趋势,大胆规划、谨慎实践,从0到1,逐步构建了中间件、微服务、容器等一系列云原生架构,并通过在电信行业及类电信行业的实践,孵化出基础架构平台产品,打造功能强大的PaaS平台,实时感知客户变化、预知客户需求,为各行各业瞬息万变的前端应用提供敏捷、高效的通用基础
系统架构设计 电子书
适读人群:立志向系统架构师转型的广大开发人员本书包含作者基于自身在传统以及互联网行业多年的技术与管理工作经历展开论述,结合方法论和工程实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能帮助读者了解并掌握迈向架构师所需的各种知识体系和实践技巧。本书在介绍技术以及过程管理的内容时,采用“思路à方法论à工程实践”的三段式模型,不光告诉读者可以怎么做,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对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思路和方法论,并辅以相应的工程实践和案例分析。本书从“向架构师转型”的角度出发,关注于转型这个特定主题给出了作者自身的一些思考和总结,从内容上填补了市场上的这一空白。
企业级云原生架构:技术、服务与实践 电子书
基于多年的大型项目架构设计实践经验,紧贴主流技术趋势,深入浅出介绍云原生相关技术及产品。
Java架构师指南 电子书
知名Java专家多年经验总结,介绍从程序员进阶到架构师需要具备的技能的完整教程 基于Java官方API的解读,从架构师的独特角度讲解Java知识和技能 企业级开发的经典示例,全程项目驱动,涵盖电商支付接口的综合调试 程序员走向架构师是必经之路。本书基于Java官方API进行解读,从架构师的角度讲解Java知识和技能,并从搭建虚拟机开始,学习常用的Linux命令,力争使程序员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迈入架构师的殿堂。 近年来编程领域的知识愈加丰富,使广大程序员应接不暇。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学习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本书作者根据自身的丰富经验,精选了Java中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并以项目为驱动,循序渐进,详细讲解了企业级项目和电商平台,让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以实战加深印象,可谓是高屋建瓴。 如何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架构师的水平?面对难以入手的海量知识,读者往往一头雾水,相信通过阅读本书,每位读者都能从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