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完整描述明代文学思潮本来面目和演进轨迹的断代。
内容简介
该书主要从文学思潮演进的维度,对明代文学的发展过程进行动态考察和整体观照,兼顾了文学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构成的变化,将明代文学思潮的演变放在明代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背景中进行考察,并特别注意党争、知识分子政策和文化政策、理学的发展、科举风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和市镇经济的繁荣等对文学思潮的影响。
作者对各种思潮和流派都有十分深入的分析和论述。这是一部完整描述明代文学思潮本来面目和演进轨迹的断代文学史。
作者简介
作者廖可斌,1961年12月生,教授,博上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另为中国明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学位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文学学会会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学术委员。是“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浙江省l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特别是明代文学。曾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浙江省多项研究课题,已出版专著4种,发表论文40多篇,另参加10多种著作的编写。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曾在香港浸会大学、哈佛大学、意大利特伦托大学、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做访问学者,多次到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地访问和参加学术会议。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导言 关于文学思潮史的写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一章 明代文学思潮发展的宏观背景:古典审美理想和古典诗歌审美特征的发展变迁
一 古典审美理想和古典诗歌审美特征的形成及其要素
1.情与理的统一
2.美与善的统一
3.意与象的统一
4.诗乐结合
二 从“比兴说”到“情景说”:先秦至六朝古典审美理想和古典诗歌审美特征的发展
三 “意境说”:古典审美理想的实现与盛唐诗歌的审美特征
四 理性化与俗化:古典审美理想的解体与中唐至南宋时期古典诗歌的分化和衰落
五 严羽等人的呐喊
六 南宋末至明前期古典诗歌的继续分化和衰落
第二章 地域文人集团的兴替与元末明初文学思潮的变迁
一 元代的知识分子政策和文化政策与元末文学中心的南移
二 元末吴中派
1.吴中派与张士诚集团
2.吴中派的文学主张和创作风格
3.朱元璋集团——明王朝对吴中派的打击
三 浙东派
1.浙东派与朱元璋集团——明王朝
2.浙东派的理学渊源
3.浙东派的文学主张和创作风格
4.浙东派对吴中派的攻击与元末明初文学思潮的变迁
第三章 江西派与台阁体
一 台阁与台阁体
二 江西派与台阁体
三 明前期的文化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与台阁体
第四章 景泰至弘治中期的文学思潮
一 台阁体的衰落
二 “景泰十子”等与新的诗文风尚的出现
1.“景泰十子”等
2.道学家诗派
3.吴中派的复兴
三 复古理论的滥觞
第五章 茶陵派
一 茶陵派的形成
二 茶陵派的诗歌理论
1.诗文有别
2.批评诗的理化与俗化
3.主张学古
三 茶陵派与复古派
第六章 复古运动第一次高潮兴起的历史条件及发展过程
一 复古运动第一次高潮兴起的历史条件
1.弘治、正德间的社会政治与士大夫的心态
2.民风、士风、学风的变化及复古运动与阳明心学的关系
二 第一阶段:在茶陵派卵翼下
三 第二阶段:反刘瑾斗争及与茶陵派脱钩
四 第三阶段:作家群落
1.以李梦阳为首的开封作家群
2.以何景明为首的信阳作家群
3.以康海、王九思为首的关中作家群
4.以顾璘为首的南京作家群
五 余波:六朝初唐派与中唐派
六 归宿:弃文入道
第七章 前七子的文学理论
一 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
1.情为诗本
2.诗歌的情感特征与风格多样化
3.情感与文采
4.情感特征与“赋、比、兴”和“风、雅、颂”
5.关于杜甫诗歌
6.对理学倡理贬情论的批判及对“性、情”、“理、气”相互关系的哲理思辨
7.提倡向民歌学习与李梦阳“晚年悔悟”问题
二 重格调
三 提倡学古
1.关于学古的目标
2.学古的原则和方法:李、何之争与学古主张内部的分歧
第八章 唐宋派
一 唐宋派与阳明心学
二 唐宋派与八股文
三 唐宋派与严嵩及嘉靖中后期的党争
第九章 复古运动第二次高潮兴起的历史条件及发展过程
一 复古运动第二次高潮兴起的历史条件
1.反严嵩斗争与复古运动第二次高潮
2.唐宋派与嘉靖中叶文坛风尚
二 第一个十五年
三 第二个十五年
四 第三个十五年
第十章 后七子的文学理论
一 古典诗歌审美特征论
1.美与善的统一
2.情与理的统一
3.意与象的统一
4.诗与乐的统一
二 古典诗歌体裁论
三 古典诗歌发展史论
1.以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为考察标准
2.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盛衰相倚
3.作家论
4.拘于格调与后七子复古派诗歌史论的局限性
四 古典诗歌创作论:意与法
1.意与法
2.学古与创新
五 关于王世贞的“晚年定论”问题
第十一章 浪漫文学思潮兴起的历史条件及其发展过程
一 浪漫文学思潮兴起的历史条件
1.万历中期的政治斗争与社会现实
2.理学的二重性、理学对文学影响的复杂性及左派王学和异端思想与浪漫文学思潮的关系
二 浪漫文学思潮的先驱
三 浪漫文学思潮的盛行与公安派等
四 浪漫文学思潮的蜕变与竟陵派等
第十二章 浪漫文学思潮的美学理想与艺术风尚
一 否定现实
二 张大自我——第一个层次:重情
三 张大自我——第二个层次:追求主体精神的绝对独立
四 以意役象
五 以意役法
第十三章 复古运动第三次高潮:复社和几社
一 复古运动第三次高潮兴起的历史条件
1.明末社会现实
3.东林学派、蕺山学派与明末士大夫学风和心态的变化
二 复社
三 几社
第十四章 复社和几社的文学理论
一 继承前后七子,重倡复古主义
二 重雅正
三 重情采和体裁法度
余论 明代文学与清代文学的关系
一 关于清人对明代文学的批评
二 明代诗学理论与清代诗学理论的关系
三 明代诗学对清代诗歌创作的影响
四 清代诗学理论与诗歌创作的转向
五 明代文学与清代文学成就之比较
六 对关于明清两代文学和文化之评价的反思
主要引用参考书目
后记
明代文学思潮史是201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廖可斌。
得书感谢您对《明代文学思潮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