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与中国社会

关系与中国社会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从以文化的视角出发,研究何为中国人。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翟学伟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关于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研究的种种思考与具体研究,总体上体现为一种探索性。

内容涉及如何从事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研究,中国人的行动包含哪些要素和机制,中国人的关系、人情和面子有哪些特点及其彼此的关系如何、中国人的人性假定与制度是什么关系以及以上所有方面在中国现代化中的变迁如何等等。

《关系与中国社会》既是作者的学术成果,也是作者的学术心路。

作者简介

作者翟学伟,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兼任《社会理论学报》(香港)、《本土心理学研究》(台湾)、《开放时代》《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等学术刊物编委。长期致力于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本土性分析框架、概念、模式与基本观点。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本土心理学研究》(台湾)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在中国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学与传播学界具有一定的影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社会学学术共同体的锻造与延续(代序)

一 学科发展与学术积累

二 学术共同体的锻造与延续

三 面向中国:历史使命与学术特色

自序

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研究路径

走出本土化的两难困境

一 本土化的消长及其问题的症结

二 几种观点的澄清

三 本土化的层次及其阶段

中国社会心理学本土方法论初探

一 心理学科的性质

二 本土心理学研究的本质

三 从本土概念研究向本土方法论建立的转化

四 建构本土方法论的方位

结语

事实再现的文学路径

一 从社会与行为科学角度看故事怎么讲

二 从历史变文学能否到文学变历史

三 史学抑或文学:哪种叙述方式为真

四 日常生活史料缺失与文学描写的丰富性

五 一种人文研究方法的建构

结语

中国人的关系模式

中国人社会行动的结构

一 淡化原有的二元对立范式

二 对中国人行动变量的考察

三 社会行动的结构及其运作

四 结论

社会系统、关系运作与权力的再生产

一 研究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视角及其可能的途径

二 中国社会的构成及其系统

三 由图式推导出中国社会系统与中国人社会行为的关系

四 中国人关系的向度及其运作

五 中国社会的权力结构

关系动力学

一 寻找动态视角:对若干研究中国概念的反思

二 动态性思维探源与日常表达

三 两重社会与一条通道

四 关系动力学

五 关系动力学的命题

结语:社会的变迁抑或循环

关系、面子与权威的研究

本土的人际传播研究:“关系”的视角与理论方向

中国人的脸面观

在中国官僚作风及其技术的背后

一 脸面观中呈现出的偏正结构模型

二 个案一:偏正结构的运作

三 个案二:偏正结构的中心问题

四 个案三:挑战偏正结构

五 个案四:偏正结构的再认识

六 偏正结构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结语:分析中国社会运作的一个框架

中国社会信任与信用的研究

信任与风险社会

诚信、信任与信用:概念的澄清与历史的演进

一 相关概念的使用问题

二 诚信、信任与信用:相关学科及其问题

三 从中国学术视角来整合诚信、信任和信用

四 诚信、信任与信用在中国历史中的演进

结论

社会信用:人性假设与制度安排

引言

一 人类社会关于“信”的基本假定

二 中国人的诚信预设

三 人性的吊诡与制度安排事例分析

四 东西方人性假设的比较

结论

变迁中的中国人与中国社会

“土政策”的功能分析

一 土政策的含义及其显功能

二 土政策:普遍主义抑或特殊主义

三 土政策的潜功能

四 土政策功能需求的社会类型

五 结论

社会心理承受力与社会价值选择

一 概念的再定义

二 承受主体的阈限问题

三 经验研究中的心理承受力与价值选择

四 社会没有出现危机感的理由

五 结论

中国人的关系向度及其在互联网中的可能性表达

一 西方理论与中国经验

二 中国社会的特点:变与不变

三 关系理论的逻辑起点

四 固定式交往模式的表现形态

五 互联网的可能性表达

后记

关系与中国社会是201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翟学伟。

得书感谢您对《关系与中国社会》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弱关系 电子书
本书共分为拥抱弱关系、一个重要的节点——爱情及婚姻、说说其他三章。具体内容包括:围绕着我们的关系们:人与人之间,追寻根源:强关系,弱关系:寻找自由、可控人生,说说三观:寻找更可能的正确,可婚可不婚:既往的爱情婚姻是占有性、报复性、财产性、固化性、控制性最强的关系等。
比较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团体与地方治理 电子书
世界各国学者关注的中国市民社会,进入21世纪后呈现何种发展趋势呢?迄今为止,大多数学者都从中国内部出发,探寻20世纪80年代以后结社活动对政治社会生活的影响。而将中国放在比较的视野下,动态地把握中国市民社会的普遍性及特殊性的实证研究却屈指可数。本书为筑波大学和北京大学多年来共同研究的成果,试图填补这一方面的空白。
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慕课版) 电子书
本书从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沟通技能、化解人际冲突、求职沟通、与同事沟通、与上司沟通、与下属沟通、会议沟通、与客户沟通等方面,介绍了人际交往与沟通中的常见情景及处理技巧,以提高读者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际能力,帮助读者更好地适应社会。
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第2版) 电子书
本书以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人际沟通过程为主线,逐一介绍了认识自我和他人、基本人际关系、互相交流的原因、互相交流的方法、人际沟通的技巧,以及职场中与同事、上司、下属、客户的沟通方法等内容。
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第2版) 电子书
全书共11章,涉及公共关系概述、公共关系机构和人员、公共关系客体、公共关系传播、公共关系工作程序、企业标识战略与整合营销传播、公共关系礼仪、公共关系谈判、公共关系写作、公共关系专题活动和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等内容。各章按学习目标、案例导入、基本内容、本章小结、练习题(含案例分析题)、综合实训的顺序编排相应内容。正文内设置了视野拓展、案例分析、问与答等辅助性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