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全方位、多层次介绍了学术规范的基本知识和新进展,与时俱进。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学术规范的基本知识和最新进展,着重讲述了学术研究、学术规范的概念,学者治学的素质,学术忠诚与道德,出版与知识产权,文献包括电子文献的检索和最基本的各种学术规范,提供和评析了中外文理各学科学术失范与遵守规范的典型案例。
本书第一版于2005年出版时,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文理各学科学术规范的著作,具有全面性、新颖性、实用性和简明性等特色。它既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文理科研究生、本科高年级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编辑出版界、科研管理界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各学科专业人员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编著者叶继元,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图书档案系主任,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国家创新基地副主任。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二版前言
第1章学术规范概述
1.1 学术规范的界定
1.2 学术规范的内容
1.3 学术规范的目的
1.3.1 开展学术交流
1.3.2 增进学术积累
1.3.3 加强学术创新
1.4 学术规范的作用
1.4.1 有利于整治学术生态
1.4.2 有利于培养学术新人
1.4.3 有利于增强学术自主自律意识
1.4.4 有利于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1.4.5 有利于提高学术国际化水平
1.4.6 有利于提高学术研究的效率
第2章学术研究基本规范
2.1 学术自由
2.1.1 学术自由概念的含义
2.1.2 坚持学术自由的必要性
2.1.3 坚持学术自由的要求
2.2 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
2.2.1 学术贵在创新
2.2.2 学术积累是学术创新的前提
2.2.3 坚持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的要求
2.3 学术平等与学术合作
2.3.1 学术平等与学术合作的含义
2.3.2 坚持学术平等与学术合作的要求
2.4 学术求真与学术致用
2.4.1 学术求真与学术致用的含义
2.4.2 学术研究离不开学术求真与学术致用
2.4.3 坚持学术求真和学术致用的要求
2.5 学术道德与学术法律
2.5.1 学术道德的含义
2.5.2 学术道德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典型案例
2.5.3 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法律的要求
第3章学术研究程序规范
3.1 有关术语的界定
3.1.1 研究程序
3.1.2 研究课题
3.1.3 文献
3.1.4 假说
3.1.5 观点
3.1.6 研究方法
3.1.7 研究计划
3.1.8 研究成果
3.1.9 研究伦理
3.2 学术研究选题的要求
3.2.1 应选择具有意义的课题
3.2.2 应选择具有创新性的课题
3.2.3 应选择符合自身主客观条件的课题
3.2.4 应选择具有专业特色的课题
3.3 文献调研的要求
3.3.1 应掌握本领域最重要的文献
3.3.2 应了解相近、相关领域的重要文献
3.3.3 应全面调研信息源,提高课题的查全率
3.3.4 应采用阅读技巧,对课题范围有一个大概了解
3.3.5 应按照一致的形式将重要的文献或文献线索做出记录
3.4 形成假说或观点的要求
3.4.1 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提出假说或观点
3.4.2 由一般规律推出特殊情况下的假说或观点
3.4.3 由事物的对称性和相关性,提出假说或观点
3.4.4 从调研事实中找出规律,以此作为假说或观点
3.4.5 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出假说或观点
3.4.6 提出假说或观点应能解释已有的事实,并具有预测功能
3.5 应用研究方法的要求
3.6 制定研究计划的要求
3.6.1 认真细致
3.6.2 明确具体
3.6.3 科学性
3.6.4 层次性
3.6.5 有弹性
3.6.6 真实性
3.7 收集、整理、分析研究资料的要求
3.7.1 应按照课题的性质和特点收集有关的资料
3.7.2 应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分门别类地整理资料
3.7.3 应注意不断地补充有关资料
3.7.4 精选、分析研究资料
3.8 总结研究成果
第4章学术研究方法规范
4.1 方法、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界说
4.1.1 方法
4.1.2 方法论
4.1.3 研究方法
4.1.4 研究方法的作用
4.2 研究方法的使用原则
4.2.1 必用性
4.2.2 明确性
4.2.3 恰当性
4.2.4 选择性
4.2.5 一致性
4.3 研究方法使用的一般注意事项
4.3.1 注意使用新的研究方法
4.3.2 注意使用多种研究方法
4.3.3 注意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4.4 各种常用研究方法的具体使用规则
4.4.1 观察法
4.4.2 调查法
4.4.3 实验法
4.4.4 文献研究法
4.4.5 概念分析法
4.4.6 案例分析法
4.4.7 历史研究法
4.4.8 比较分析法
4.4.9 抽象思维法
4.4.10 归纳法
4.4.11 演绎法
4.4.12 形象思维法
4.4.13 灵感思维法
4.4.14 统计法
4.5 常用、较新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4.5.1 定性研究方法
4.5.2 定量研究方法
第5章学术论著撰写规范
5.1 学术论文的内容要求
5.1.1 学术论文的概念
5.1.2 学术论文的类型
5.1.3 学术论文的内容要求
5.2 学术论文的格式要求
5.2.1 前置部分
5.2.2 主体部分
5.2.3 附录部分
5.2.4 结尾部分
5.3 研究报告的内容要求
5.3.1 研究报告的概念
5.3.2 研究报告的类型
5.3.3 研究报告的内容要求
5.4 研究报告的格式要求
5.4.1 前置部分
5.4.2 主体部分
5.4.3 附录
5.5 图书的内容要求
5.5.1 图书的类型
5.5.2 学术专著的内容要求
5.5.3 教材的内容要求
5.5.4 工具书的内容要求
5.6 图书的格式要求
5.6.1 学术专著和教材的格式要求
5.6.2 工具书的格式要求
5.7 论著的修改与投稿
5.7.1 论著的修改
5.7.2 论著的投稿
第6章学术引文规范
6.1 引文、参考文献、参考书目、注释概念之辨析
6.1.1 引文
6.1.2 注释的含义
6.2 引文的本质、作用、动机和类型
6.2.1 引文的本质
6.2.2 引文的作用
6.2.3 引用的动机
6.2.4 影响文献被引的因素
6.2.5 引文的类型
6.3 抄袭
6.4 引文的使用要求
6.4.1 不能不阅而引、不选而引
6.4.2 不能引而不注
6.4.3 引文以正式或审核过的文献为主
6.4.4 引用文献有多个版本时,应注意引用恰当的版本文献
6.4.5 忠实原著,不能断章取义
6.4.6 引自中译本,不得注出外文原版名称
6.4.7 间接引文也应列入参考文献中,并注明出处、页码
6.4.8 引用最优文献
6.4.9 不能过度引用
6.4.10 引用电子文献、网络资料应慎重
6.5 引文的著录要求
6.5.1 参考文献表的排序
6.5.2 参考文献在正文中的标注法
6.5.3 参考文献表的著录
6.5.4 各文献类型的著录格式
6.5.5 关于责任者、题名、版本、出版项等的著录要求
6.5.6 一些缺项和可灵活处理的著录项目
第7章学术署名及著作方式标注规范
7.1 学术署名的意义与权利
7.1.1 署名的意义
7.1.2 署名权
7.2 学术署名的资格与排序
7.2.1 署名资格
7.2.2 署名顺序
7.3 学术署名的格式
7.4 著作方式的种类与标注
7.4.1 著、编和编著
7.4.2 译和编译
7.4.3 著作方式的标注
7.5 致谢的要求
7.5.1 应致谢对研究或论文提出过建议和帮助的个人和机构
7.5.2 应指出被致谢者的工作内容和贡献
7.5.3 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
7.5.4 应向下列人员致以谢意
第8章学术评价规范
8.1 学术评价的含义
8.1.1 政府部门
8.1.2 科研管理部门
8.1.3 学者及学术共同体
8.1.4 社会大众
8.2 学术评价的类型
8.2.1 国家学术实力评价
8.2.2 学术计划评价
8.2.3 学术项目评价
8.2.4 学术机构评价
8.2.5 学术人员评价
8.2.6 学术成果评价
8.2.7 学术媒体评价
8.3 学术评价的原则
8.3.1 目的性原则
8.3.2 定性定量相结合原则
8.3.3 分类评价原则
8.3.4 质量原则
8.3.5 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8.3.6 相对性原则
8.4 学术文献评价的一般标准
8.4.1 选题是否恰当、前沿、有意义,发现程度、难易程度等(加权系数15%)
8.4.2 观点或论点是否明确、独到、新颖等(加权系数5%)
8.4.3 方法是否有创新、突破、改进、应用等(加权系数20%)
8.4.4 论证是否有力、理由充足、内容详实、逻辑性强等(加权系数15%)
8.4.5 资料是否丰富、准确、引用和注释规范等(加权系数10%)
8.4.6 用词是否专业、规范、流畅、准确、生动等(加权系数5%)
8.4.7 影响:是否有正面反响、被正面引用、转载、文摘、索引、评论、获奖、推动本学科程度、发表期刊或出版社影响等(加权系数15%)
8.4.8 效益:是否被有关机构采用、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思维方式改变、精神财富创造等(加权系数15%)
8.5 各类型文献评价的具体标准
8.5.1 基础研究文献的评价标准
8.5.2 应用性研究文献的评价标准
8.5.3 资料工具性文献的评价标准
8.5.4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献的评价标准
8.6 文献成果的分类评价
8.6.1 文章类
8.6.2 著作类
8.6.3 研究咨询报告类
8.7 学术评价的注意事项
8.7.1 考核评审人的可信度
8.7.2 实行严格的评审制度
8.7.3 采用匿名或具名评审方式
8.7.4 宽容评价“非共识”项目及论著
8.7.5 注重评价学术机构的整体水平
8.7.6 注重评价学术团体的群体与带头人
8.7.7 注重评价突出成绩、典型事例和代表作
8.7.8 注重评价学术定位
8.7.9 注重评价学术积累
8.7.10 注重创新,慎重评奖,准确用词
8.7.11 慎用影响因子评价期刊
8.7.12 合理使用引文索引
8.7.13 科学安排评价时间
8.7.14 积极推进第三方评价
第9章学术批评规范
9.1 学术批评的含义及概述
9.2 学术批评的构成要素及流程
9.3 学术批评的类型
9.3.1 书评式批评
9.3.2 切磋争鸣式批评
9.3.3 打假式批评
9.4 学术批评的作用
9.4.1 学术批评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
9.4.2 学术批评有利于建立与遵循学术规范
9.4.3 学术批评有利于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与学术“泡沫化”
9.4.4 学术批评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9.4.5 学术批评有利于建立健全的学术评价机制
9.5 学术批评的原则与要求
9.5.1 学术批评的原则
9.5.2 对批评者的要求
9.5.3 对被批评者的要求
9.5.4 对学术媒体的要求
9.5.5 对学术界的要求
附录
附录A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改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重要意义
二、确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
三、实施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
四、完善诚信公正的评价制度
五、采取有力措施将改进科研评价工作落到实处
附录B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0号
附录C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六号))
附录D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参考文献
索引
第一版后记
学术规范通论(第二版)是2017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叶继元 等 编著。
得书感谢您对《学术规范通论(第二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