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首次从区域差异的视角审视中国乡村,引用大量一手的真实案例,分析中国乡村社会所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特别是对农民收入与社会分层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全面和详尽的探讨。
内容简介
中国农村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巨变,这种巨变还会持续若干年。这是中国一百多年持续进行的现代化最终在农村地域上的体现。延续数千年的稳定村庄结构,因为农民大规模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家庭收入越来越依赖村庄以外的城市工商业收入而发生变化。村庄空心化,建立在家庭以上的村庄基本社会结构如宗族、门子等家庭联合体受到冲击,家庭结构本身也处在变化之中。农民价值与意义世界的变化,传宗接代观念受到冲击,为什么活,活着要干什么,现在成了问题。
“最后一公里”既是贺雪峰田野治学理念与方法的体现,也是他研究的重要乡村治理现象。作者历经十年,身体力行深入中国乡村地区,运用大量一手的真实案例,分析中国乡村社会明显的区域特征。记录了中国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村庄类型、乡村政治、熟人社会、高价彩礼、乡村生活秩序的构建、农民收入与乡村社会分层的关系等。通过对村民个体、家庭及乡村社会组织等多层面的乡村调查,呈现出当下中国乡村内在的生存状态,并在村庄治理这样一个宏大而又紧迫的命题下,深入探讨了如何重塑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关系。
作者简介
作者贺雪峰,长江学者,著名三农问题专家,现任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乡村基层民主和乡村建设理论研究。
研究方向: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农村社会学,政治社会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导读 中国乡村正经历史无前例的巨变
乡村社会
村庄类型及其区域分布
乡村生活秩序的生成机制
赣南乡村的婚姻与家庭
彩礼性质的区域差异
关中的户族
鲁豫农村社会之异同
小农经济的福利误读
农民工命运的底线
中国社会结构的弹性
家庭与养老
家庭规模与家庭财产
老年人的退养
华南乡村:宗族型村庄社会的老年生活
苏南乡村:年轻人的中产阶级生活是如何来的
分家与养老:关中乡村
分家与养老:鲁中乡村
四个大人养三个懒汉
社会分层
经济发展与社会分层
“珠三角”农民收入与社会结构
上海与浙江乡村的社会结构
武汉远郊农民的收入与分层
赣南农村的收入与分层
在熟人社会中激活阶层研究
低保与扶贫
如何理解贫困
乡村低保的复杂性
从低保人到低保户
上海:乡村低保
赣南:乡村低保与医保
秭归:农民的消费
谨防扶贫变折腾
借贷与保险
农村借贷的性质
农村金融要干什么
农村的保险
经济作物的风险
经济作物种植、土地流转与土地租金
农地的租金
推动农业转型的教训
农业治理
工商资本挤压小农生存空间
机械化的两个方向及其偏差
反公地悲剧:耕作不便的汗与泪
湖北沙洋与江苏射阳:地理差异下的农业耕作
沙洋经验与中央一号文件
江苏射阳的启示
清远农村的土地整合
“以钱养事”的改革不成功
农村水利市场化必出“南霸天”
“最后一公里”是治理问题
土地整理是篇大文章
农政变迁的动力
信访制度
两种类型的上访
无理上访的道理
上访为何会成为问题
从一份通报看基层信访治理
农村信访形势为何没有恶化
维权还是博利
最后一公里村庄是2017年由东方巴别塔出版,作者贺雪峰。
得书感谢您对《最后一公里村庄》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