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认为华夏文明具有“共生交往”的传播特质,通过分析“中国”观念的内涵,指出“中国”是华夏文明的元传播符号,具有“共生交往”的内涵。
内容简介
《共生交往观:文明传播的“中国方案”》突出的贡献便是首次提出“共生交往观”,并以此来标志中华文明能够奉献给世界的传播方案。此外,还提出了“中华新文明主义”概念,努力以此来提出中华文明以“共生”为旨趣而区别于西方的文明优势思潮,进而以“文明共生论”来代替西方的“文明冲突论”。
作者简介
作者谢清果,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北卡大学夏洛特分校访问学者,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厦门大学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福建省老子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传播学会副秘书长,福建省易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华夏文明与传播研究,老子传播学,宗教传播研究,话语权研究,海峡传播研究。已出版《和老子学传播》《中国道家之精神》《先秦两汉道家科技思想研究》等专著15部,在《中国哲学史》《哲学动态》《国际新闻界》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等各类课题10余项,其论著连续三届荣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华夏传播学文丛
总序 华夏传播学:构建传播学“中华学派”的必由之路
序 文明共生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行动指南
上篇 共生交往观:人类文明传播的中国思考
第一章 “中国”:中华文明共生交往观的元传播符号
第一节 “中国”:作为川流不息的元传播观念的符号表征
第二节 能中为大:“中国”成为元传播观念的文明基因
第三节 共生交往:“中国”传播观念的独特气质
第二章 在人类共生交往的视域中理解“中国”
第一节 “中国”观念孕育着独特且深刻的“共生交往观”
第二节 “文明中国”:人类交往时空中的“中国”意识
第三节 阐释“中国”元传播符号,再造中华文明
第三章 人类沟通共同体建构的理论依据、可能路径及其价值取向
前言
第一节 “天下”理论:人类沟通共同体的理论基石
第二节 “中”道智慧:建构人类沟通共同体的必取路径
第三节 “天下一家”:建构人类沟通共同体的终极价值
结语
第四章 天下一家:新时代人类文明交往观的中国气派
第一节 “大者宜为下”:以儒道学说回应西方“交流的无奈”
第二节 “文明以止”:以“文明和谐论”回应西方的“文明冲突论”
第三节 “一个尊重,三个超越”:新时代中国人类文明交往观的集中表达
第五章 文明自觉:中国对人类文明交往的理性省思
第一节 交流互鉴:文明传播与发展的规律
第二节 文明自觉:借助人类文明交流,缔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三节 文明本位:以“四个讲清楚”来阐扬中华文化立场
第六章 交流互鉴:新时代人类文明交往的核心价值取向
第一节 文明竞争:当代人类文明传播的本质内涵
第二节 文明同理心:看待人类文明差异的应有姿态
第三节 应对人类共同挑战,谋求和平发展:文明交流互鉴的原动力
第七章 文明传播论:中华文明全球沟通模式的提出
第一节 “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回应人类文明要不要交往的问题
第二节 “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思考人类文明如何交往的问题
第三节 “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阐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目标问题
第八章 对话、中和、共生的交往理念:中华新文明主义的深刻内涵与理论特征
第一节 中华新文明主义是中华文明传播的主心骨
第二节 对话、中和、共生的交往观念:中华新文明主义的理论特质
第九章 新老学与华夏文明的共生交往旨趣
第一节 文明何以延续的思考:从“新子学”到“新老学”的接力
第二节 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新老学对全球治理的道家式回应
第三节 从“生生之德”到“生生之厚”:新老学对文明共生交往的不懈省思
第十章 “配天”:“新老学”的共生交往旨趣
第一节 以道统天的符号革命:老子“配天”观念的时代强音
第二节 配天,古之极:老子治国安邦思想的内在理路
第三节 同归而殊途:儒道“配天”思想的差异
中篇 共生交往观:华夏文明传播的理论阐释
第十一章 道通为一:华夏文明传播的融通性
解悟华夏文明,应通晓其传播规律
第一节 求同存异、多元一体是华夏文明的格局
第二节 华夏文明的传承:融贯古今、摄多为一
第三节 华夏文明的传播:汇通中外、自他兼利
运用华夏文明传播规律,重建世界文明秩序
第十二章 阴阳和合:华夏文明传播的共生性
第一节 阴阳相生形成传播
第二节 阴阳相交与人际传播
第三节 阴阳平衡与组织传播
第四节 阴阳互动与大众传播
第五节 阴阳和合与内向传播
第十三章 心物相合:华夏文明传播的内向性
第一节 心物感通的文化信息整合
第二节 慎独内省的内向传播
第三节 “心性不二”的自我与他者认识
第四节 归根复命的内向传播效果
第十四章 心怀天下:华夏文明传播的世界性
第一节 华夏文明智慧及华夏文明传播世界性的意涵
第二节 华夏文明传播世界性的历史溯源与价值启示
第三节 华夏文明传播世界性的全球方案和未来展望
第十五章 以和为贵:华夏文明传播的和合性
第一节 华夏文明传播“和合性”的缘起
第二节 华夏文明传播“和合性”的呈现
第三节 华夏文明传播“和合性”的当代启示
第十六章 察“颜”观色:华夏文明传播的人情面子
第一节 “脸色颜面”的传播考古学探析
第二节 察“颜”观色与身体传播
第三节 面子传播的背后的传播伦理:“不要脸”与“要面子”
第四节 面子交往——一种精神交往
第五节 “面子”和“里子”——在现实的天平上
第十七章 人文化成:华夏文明传播的“人文性”
第一节 远古时期人神沟通中折射出的人文精神
第二节 轴心时代诸子学说中的人文精神
第三节 秦汉至明清时期文学作品中折射出的人文精神
下篇 共生交往观:华夏文明的传播学求索
第十八章 舆论主体视角下宋代官方与民间舆论的角力
第一节 舆论政策的柔和:统治阶级的“以文治国理念”
第二节 舆论领袖的崛起:士大夫阶层的空前壮大
第三节 民意基础的夯实:普通民众文化水平和自我意识的提高
第十九章 晋商:华夏泛组织传播的一个缩影
第一节 地域认同:晋商泛组织传播的基础
第二节 仁义诚信:晋商泛组织传播的内容
第三节 以人为本:晋商泛组织传播的成员观念
第四节 关帝庙:晋商泛组织传播的共同信仰
第五节 组织规范:晋商泛组织传播的约束
第六节 组织系统:晋商泛组织传播的手段
第七节 故步自封:泛组织传播的弊端
第二十章 “麒麟”入华:二次编码理论下的跨文化传播事件
第一节 郑和下西洋与朝贡体系
第二节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麒麟
第三节 麒麟入华及跨文化传播过程
第二十一章 稷下学宫:构建中国古代公共领域的一次探索
第一节 “公共性/公共领域”思想的再思考
第二节 作为“类公共领域”的稷下学宫
第三节 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的稷下学宫
第二十二章 框架理论视角下《文心雕龙》“春秋笔法”式的媒介批评方法
第一节 春秋笔法与框架理论审思
第二节 “春秋笔法”框架构建过程
第二十三章 明代媒介演进的媒介批评分析
第一节 媒介批评与明代媒介概况
第二节 明朝民间媒介批评思想兴起的背景、实践与评价
第三节 媒介异化理论下的民间报纸与歌谣批评
第二十四章 秘密社会组织的传播符号系统及其功能探究
第一节 符号互动论理论概述及秘密组织传播符号系统分类
第二节 符号在天地会中的表现与功能
第二十五章 “反者,道之动”:老子的受众观念系统考察
第一节 老子传播思想与受众观念研究
第二节 反叛:礼崩乐坏背景下的避世批判与反向解构
第三节 回反:受众在传播中的反向制约与地位偏移
第四节 反身:传播中异质受众的多样解读与本性回归
第五节 反思:传播中受众的人格平等、价值平等与媒介素养的提升
结语
第二十六章 中国人际冲突的人情关系缘由剖析
第一节 人情关系实质的学理分析
第二节 人际冲突产生的人情关系缘由:基于《窦娥冤》情节的分析
第三节 人情关系与人际冲突的关联研究:基于《窦娥冤》结局现实意义的思考
第二十七章 人际传播视角下的“人情”研究
第一节 “人情”的多维面向
第二节 “人情”的边界
第三节 “人情”与面子、关系的内在关联
第四节 褒贬不一“人情”观
第五节 “人情”的运转模式
结语
第二十八章 唐代道教的传播模式研究
第一节 道教在唐代统治阶层的传播
第二节 道教在中层官僚、文人士子中的传播
第三节 道教在普通百姓中的传播
第二十九章 唐代佛教传播的公共传播特征
第一节 公共传播与唐代佛教传播
第二节 唐朝佛教传播的公共传播特征
第三节 佛教公开传播的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共生交往观:文明传播的“中国方案”是2019年由九州出版社出版,作者谢清果。
得书感谢您对《共生交往观:文明传播的“中国方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