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真菌病学高级参考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反映当代水平、图文并茂的真菌病学高级参考书,全书系统地介绍了当前国内外真菌病学研究的现状、新进展及主要成果。除大量的临床诊断、治疗、预防的经验外,还介绍了真菌的生物学、超微结构,真菌感染的动物模型,真菌感染的宿主免疫,病原真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新技术、新方法。特别是载入了我国创新的防治真菌病的独特内容,图片精致,涉及真菌病学的各个方面。
作者简介
编者廖万清,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级教授、文职特级、博士生导师、总后一代名师。现任海军军医大学(原第二军医大学)皮肤性病与真菌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医学真菌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医学真菌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全军医学科学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专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华夏医学科技奖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华皮肤病与性病学会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主任编委、《世界临床药物杂志》副主任编委等职。
主要成就与贡献:首次发现了9种新的致病真菌及其引起的疾病类型,发表论文405篇,主编专著9部。以完成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其他各类成果奖20项,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1996年荣获上海市侨界十杰荣誉称号,2002年荣获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13年荣获叶剑英奖,2014年荣获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学会终身成就奖,2016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前言
第一篇 概论
1 我国病原真菌学研究的历史及重要进展
1.1 真菌病学研究
1.2 基础理论
1.3 药物研究
1.4 我国医学真菌学研究成果与展望
2 真菌的生物学
2.1 真菌的概念、命名与分类
2.2 与人类相关的真菌种类
2.3 真菌的形态
2.4 真菌的生活史
3 真菌超微结构
3.1 真菌的电子显微镜检查技术
3.2 真菌的超微结构
4 真菌感染的宿主免疫
4.1 抗真菌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
4.2 抗真菌感染的特异性免疫
4.3 真菌感染的免疫学诊断
5 真菌病的组织病理学
5.1 采取活组织标本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5.2 采取活组织标本的技术
5.3 标本的切片制作
5.4 真菌病理组织标本的染色法
5.5 真菌病的组织病理变化
6 真菌学实验室检测方法
6.1 病原真菌的鉴定方法
6.2 病原真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6.3 结语
7 病原真菌感染的动物模型
7.1 动物模型的概要及意义
7.2 传统动物模型与真菌病的研究
7.3 蜡蛾、线虫等非脊椎动物模型在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8 抗真菌药物
8.1 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
8.2 外用抗真菌药物
8.3 系统抗真菌药物
第二篇 浅部真菌病
9 浅部病原菌分类
9.1 概述
9.2 毛癣菌属
9.3 小孢子菌属
9.4 表皮癣菌属
9.5 角层真菌及其他
10 头癣
10.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0.2 流行病学
10.3 临床表现
10.4 实验室检查
10.5 诊断与鉴别诊断
10.6 预防与治疗
11 体癣和股癣
11.1 体癣
11.2 股癣
12 手癣和足癣
12.1 手癣
12.2 足癣
13 甲真菌病
13.1 病因和流行病学
13.2 临床表现
13.3 临床类型
13.4 实验室检查
13.5 诊断和鉴别诊断
13.6 治疗
14 叠瓦癣
14.1 病因和流行病学
14.2 临床表现
14.3 实验室检查
14.4 诊断和鉴别诊断
14.5 治疗和预防
15 马拉色菌感染及马拉色菌病
15.1 花斑癣(花斑糠疹)
15.2 马拉色菌毛囊炎
15.3 甲马拉色菌病
16 癣菌疹
16.1 病因和发病机制
16.2 临床表现
16.3 实验室检查
16.4 诊断和鉴别诊断
16.5 治疗和预防
17 掌黑癣
17.1 病因和流行病学
17.2 临床表现
17.3 实验室检查
17.4 诊断和鉴别诊断
17.5 治疗和预防
18 毛结节病及其他
18.1 毛结节病
18.2 红癣
18.3 腋毛菌病
第三篇 深部真菌病
19 念珠菌病
19.1 真菌学
19.2 念珠菌病
20 隐球菌病
20.1 真菌学
20.2 隐球菌病
21 曲霉病
21.1 真菌学
21.2 疾病特点
22 孢子丝菌病
22.1 真菌学
22.2 孢子丝菌病
23 着色芽生菌病
23.1 真菌学
23.2 流行病学
23.3 临床表现及诊治
24 接合菌病
24.1 真菌学
24.2 毛霉病
24.3 虫霉病
25 毛孢子菌病
25.1 真菌学
25.2 毛孢子菌病
26 青霉病
26.1 真菌学
26.2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
27 地霉病
27.1 真菌学
27.2 地霉病
28 组织胞浆菌病
28.1 真菌学
28.2 组织胞浆菌病
附:荚膜组织胞浆菌杜波变种
29 球孢子菌病
29.1 概述
29.2 流行病学
29.3 致病机制
29.4 临床症状
29.5 实验室检查
29.6 治疗
30 副球孢子菌病
30.1 真菌学
30.2 流行病学
30.3 致病机制
30.4 临床症状
30.5 实验室检查
30.6 治疗
31 皮炎芽生菌病
31.1 真菌学
31.2 皮炎芽生菌病
32 足菌肿
32.1 真菌学
32.2 足菌肿
33 鼻孢子菌病
33.1 真菌学
33.2 鼻孢子菌病
34 真菌败血症
34.1 概述
34.2 病原学
34.3 流行病学
34.4 发病机制与病理
34.5 临床表现
34.6 实验室检查
34.7 诊断与鉴别诊断
34.8 预防与治疗
34.9 预后
35 真菌性关节炎
35.1 病因
35.2 临床表现
35.3 实验室检查
35.4 诊断与鉴别诊断
35.5 治疗
36 器官移植患者的真菌感染
36.1 真菌学
36.2 诊断与治疗
37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真菌感染
37.1 诊断与鉴别诊断
37.2 治疗
38 烧伤患者的真菌感染
38.1 病因与诱发因素
38.2 流行病学
38.3 临床表现
38.4 实验室检查
38.5 诊断与鉴别诊断
38.6 预防
38.7 治疗
39 吸入性过敏性霉尘病
39.1 真菌相关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39.2 其他真菌相关变态反应性疾病
39.3 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
39.4 结语
40 不育大孢子菌病
40.1 病因及发病机制
40.2 临床表现
40.3 组织病理学检查
40.4 诊断及鉴别诊断
40.5 治疗
41 暗色丝孢霉病
41.1 病原学及流行病学
41.2 临床表现
41.3 实验室检查
41.4 诊断和鉴别诊断
41.5 治疗
42 耳真菌病
42.1 概述
42.2 病因
42.3 临床表现
42.4 实验室检查
42.5 诊断与鉴别诊断
42.6 治疗
42.7 预防
43 眼真菌病
43.1 与眼科有关的主要真菌
43.2 眼真菌病
44 输液真菌感染
44.1 概述
44.2 病因
44.3 临床表现
44.4 诊断
44.5 治疗
45 其他少见真菌病
45.1 镰孢菌引起的皮肤溃疡
45.2 帚霉病
45.3 链格孢病
45.4 拟青霉病
第四篇 真菌毒素中毒症
46 真菌毒素的致病特点及种类
46.1 真菌毒素的致病特点
46.2 真菌毒素的毒害作用及分类
47 真菌毒素中毒症及其防治
47.1 真菌毒素中毒症
47.2 真菌毒素中毒症的防治
第五篇 放线菌病
48 总论
48.1 放线菌的特征和生活周期
48.2 放线菌的分类
49 放线菌病
49.1 几种主要致病菌种的生物学特征
49.2 放线菌病
50 诺卡菌病
50.1 生物学特征
50.2 诺卡菌病
51 链霉菌病
51.1 生物学特征
51.2 链霉菌病
52 嗜皮菌病
52.1 生物学
52.2 嗜皮菌病
第六篇 常见的“污染真菌”
53 “污染真菌”在医学中的地位
54 “污染真菌”
54.1 概述
54.2 毛霉属
54.3 卷霉属
54.4 根霉属
54.5 共头霉属
54.6 长喙壳属
54.7 毛壳菌属
54.8 顶孢霉属
54.9 黏帚霉属
54.10 黑孢霉属
54.11 拟青霉属
54.12 帚霉属
54.13 木霉属
54.14 单端孢霉属
54.15 轮枝孢属
54.16 短梗霉属
54.17 葡萄孢霉属
54.18 葡萄穗霉属
54.19 枝孢霉属
54.20 弯孢霉属
54.21 长蠕孢霉属
54.22 链格孢属
54.23 匍柄霉属
54.24 梗束霉属
54.25 附球菌属
54.26 茎点霉属
54.27 红酵母属
54.28 酵母属
54.29 黑粉菌属
第七篇 真菌的培养与保藏
55 培养基及纯培养方法
55.1 培养基的制备及用途
55.2 真菌纯培养方法
56 菌种保藏
56.1 菌种保藏的背景及意义
56.2 菌种保藏的原理及要求
56.3 菌种保藏的方法
56.4 方法的选择
现代真菌病学是2017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廖万清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现代真菌病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