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文学意象的叙事性研究

多民族文学意象的叙事性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以原型意象为逻辑起点,建构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叙事性理论体系。

内容简介

本书以原型意象为逻辑起点,建构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叙事性理论体系,并以此阐释满都麦、南永前、张泽忠和阿库乌雾四位作家和诗人的文本,不仅概括了多民族作家创作的经验,而且衍入地域文化阐释和文化人格建构的义域,指涉中国古典文论与文艺学、叙述学及文艺心理学的融通和互渗,从本土化的意义上尝试中西文化的结合。本书的理论价值:(一)描述了从本体到主体、到客体对象乃至文化文本的哲学进程;(二)解构了张扬矛盾冲突、构拟情节逻辑、塑造典型性格的叙事范式;(三)拆除了抒情与叙事之隔;(四)消除了叙事与历史之隔。

作者简介

作者马明奎,男,内蒙古乌兰察布人,浙江湖州师范学院教授,主攻文艺学和写作学,涉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及《红楼梦》研究。出版专著:《文章学新探》《暗夜孤航——【红楼梦】艺术精神研究》《艺术生存论》《南永前图腾诗学》;编著:《南永前图腾诗论精粹》《游牧文明忧思录——满都麦小说评论选》。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浙江社会科学》《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红楼梦学刊》《中州学刊》《北方论丛》等期刊发表论文近40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序一 意象研究的拓展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价值及其研究逻辑

序二 创建中国多民族文学理论体系的一个尝试

导言

第一章 意象描述

第一节 意象是本体审美的成果和方式

第二节 意象作为生命冲动及其意识形式

第三节 意象的绵延特质和直觉能力

第四节 意象符码的表述运动

第二章 题材研究

第五节 题材的场域和空间波

第六节 题材的建构性和仪式化

第七节 题材的情境和时间流

第八节 题材的拓扑化和语词化

第三章 价值建构

第九节 原型人与中阴识

第十节 人格机制

第四章 存在建构

第十一节 文本特点

第十二节 知识关系

第十三节 生态关系

结语

后记

多民族文学意象的叙事性研究是201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马明奎。

得书感谢您对《多民族文学意象的叙事性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寻找诗意的家园:贵州生态文学研究 电子书
本书是第一部关于贵州生态文学研究的专著。本书分析和评价了贵州生态文学的发展渊源及其主要成就,对生态文学的特征进行了深入论述,对生态文学的思想内涵进行了系统研究。书中通过对贵州民间文学生态意识的解读,探讨了贵州民间文学中深厚的生态思想资源对贵州生态文学创作的启示作用;通过对贵州作家的生态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揭示了贵州生态文学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当下,探讨了贵州生态文学创作对现实的关注
多维视野下的中日文学研究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日本佛教大学有合作交流协议,并于2017年确定了一个共同研讨主题,即“全球化时代的人文学科诸相研究——当代中日、东西交流的启发”,各自举办了一次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就佛教与中日文化的关系、中日古代“日记”比较研究、中国古代礼乐制度、近现代中日文化交流等多个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双方学者发表了高水平论文。本书即是此次研讨会的论文集。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中国经验研究 电子书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中国经验研究创新工程项目自2012年立项以来,全体成员精诚合作,力图从转型期文学史研究、民间视角与经验研究、文学经验与价值研究、域外与本土深度互动四个层面,遵循社会史视野和思想史考察相结合的路径,审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根本特征,从中淬炼出与20世纪革命大潮相伴而生的中国经验,以资当下中国文化与道德价值观的重建。本书是上述议题协同研究的第一次结集。
明清以来文学中的广府风情研究 电子书
本书主要以明清以来的各种体裁的文学文本为对象,旨在多方面地研究文学文本中描绘的广府图景包括广府地区的商业风情、饮食文化、礼仪习俗、岁时节庆、民间信仰、娱乐习尚、园林建筑等,揭示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以往研究广府风情的作品有很多,但缺乏从文学角度关照广府风情的视野,本书即是以此为切入点,全面介绍广府风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美国亚裔文学研究论集 电子书
本书以美国亚裔文学的总体性研究为开端,收录了亚裔各个族裔文学分支的研究成果——日裔、韩裔、印度裔、菲律宾裔和越南裔文学中的经典作家和作品研究,展示了我国学者在美国亚裔文学研究领域的论文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