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对《楞伽经》全本大义的译述。
内容简介
南怀瑾先生以《楞伽经》宋译本为主,并参考魏译本、唐译本,“互采其长,以求信达”;释义之外,遇有觉得须加申述之处,加附论说明一己所得、一己之见,以便后学参考;同时将经义的纲要整理出一张体系表,方便读者梳理思路。
作者简介
作者南怀瑾,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出生于浙江温州书香世家,自小接受私塾传统教育,少年时期就已读遍诸子百家的各种经典。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华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
南怀瑾先生在台讲学三十六年,旅美三年,居港十数年,2004年落脚上海。2006年,他定居于江苏太湖之滨的太湖大学堂,终其晚年在这里讲学、授课,培养下一代文化种子。
南怀瑾先生毕生讲学无数,著作丰富,著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近六十部作品,并曾译成多国语言。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内外各层次读者的喜爱,半世纪以来影响无数中外人士。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者的话
序
自叙
凡例
楞伽经大乘性宗顿教四十一法门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贯珠解
八识规矩颂法相表
八识规矩颂总表
卷一
问题的开始
大慧大士所提出问题里的问题
什么是识
识的现象
现识与分别事识的互相因果关系
如何恢复真识
其他学派与宗教理论的批判
一般哲学宗教思想的偏差
离心意识证取心物同体的如来实相
心理状态为形成五法的根元
心意识生起作用的境界现象
离心意识的修行重实证
如何才能觉悟自心
成佛次第之道
心物有无二见之辨
虚空与形色的分析
顿渐法门的指示
法报化佛的三身内义
两种声闻的境界
常不思议与第一义的境界
生死与涅槃唯一心量
五乘种性的分类
无佛种性的一阐提之说
五法三自性
人无我和法无我
诽谤正法的原因
空、无生、不二、离自性相等的涵义
卷二
如来藏有定相和实体吗
大乘道的修行方法
意生身的境界
心理状态的分析
言语理论的真实性
关于哲学和逻辑学的几个问题:同异、真假、虚实、有无、存在和不存在的辨正
禅的类别
如来神力和正修菩萨道的关系
缘起性空的理论实际
理论言语是根据什么
一切言语理论的原始
万有现象就是唯心现量的境界
三乘种性的基本原因
种性的定义
幻有的现象和定义
自性无生的真谛
自性的定义
如幻的涵义
名词章句的文字理则
佛为什么只说出世法
宇宙万法无主宰非自然的道理
四种罗汉的果位境界
两种智觉的境界
菩萨境界
形而上的心物同体观
色尘物理形成世界的真谛
身心的五阴原理
外道学派四种涅槃的辨别
八识的互相关系和心王的能所因缘
一般思想心理的原则分类及其真义
如何是佛法的真义和一乘道的道理
真正的佛法不是偏重在出世的
卷三
意生身的分类和原理
五种无间重罪的反辞巧譬
如何是佛境界的知觉
佛为什么说生前的因果事迹
佛证得什么道和说的什么法
有和无两种错误见地的分析
宗通和说通
心理意识妄想的原因和唯心的辨别
言语和语义
识与智的差别
世间缘起的空见
束缚与解脱都自一心
自性空有之辨
佛法宗纲的说明
什么是智慧的实相
宗通和说通的意义
世间理论辨证和文词的观点
内学和外道的辨别
如何是究竟涅槃和各种外道不同的见解
卷四
证得如来和身心内外的关系
真理的究竟归属是什么
言语文字和真理
佛法和外道的基本异同
一切法无自性但觉自心现量
关于诸法无常的分辨
三界唯心心外无法
大小乘入灭尽定的差别境界
大乘菩萨道十地境界的真义
如来是否常住
佛法是否常存
唯识的精义
四禅的灭尽定
详说名相等法的内义——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的内义
三世诸佛的有无
佛与恒河沙的譬喻
生死的边际何在
刹那空和八识的现象
六度的差别目的
关于佛的存在和佛法与唯识的几个怀疑问题
素食的理由
附:《楞伽大义今释》问题系统表
楞伽大义今释是2019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作者南怀瑾。
得书感谢您对《楞伽大义今释》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