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部写给有志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青年学者的书,探寻扎根于中国实际的社会科学。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黄宗智教授有关中国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的代表性论文20余篇,囊括了作者50多年学术生涯的重要经验发现和理论概括。
全书内容既涉及明清以来的中国农业史和乡村经济,也涉及明清以来的中国法律史和基层治理。作者深入讨论了历史传统对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并对未来中国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见。书中提倡“实践社会科学”的研究进路,主张从中国自身实际出发,检视西方理论的种种局限。作者还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对有志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青年学者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建议。
作者简介
作者黄宗智,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华盛顿大学博士,1966年始任教于UCLA历史系,1991年晋升“超级教授”,2004年荣休。
主要著作有《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获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获亚洲研究协会列文森奖)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实践社会科学系列”总序
代序实践社会科学:一个总结性的介绍和论析
一、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的实践理论
二、布迪厄实践理论的局限
三、真实感与经验研究
三、多家理论的启发
四、现实与前瞻
五、回顾之上的反思和前瞻
参考文献:
导论 建立前瞻性的中国实践社会科学
一、中国经验的悖论性
二、选择与综合西方不同理论传统
三、探寻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概括
四、融合中西方学术
五、进一步的前瞻性探索
六、附录
第一编 中国经验的悖论性
第一章 中国研究的规范认识危机
一、规范认识的危机
(一)中国的学术研究
(二)西方的学术研究
(三)两个理论
(四)一个规范认识
(五)多重悖论现象
二、没有发展的商品化
(一)实证研究揭示的悖论现象
(二)悖事实的争辩
(三)内卷型增长与内卷型商品化
(四)微观的社会研究
三、其他的悖论现象
(一)分散的自然经济与整合的市场
(二)没有公民权利发展的公众领域扩张
(三)没有自由主义的规范主义法制
(四)中国革命中的结构与抉择
四、当代史
(一)集体化时期的城市发展与乡村内卷化
(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乡村工副业
(三)没有“公民社会”的市场化
(四)一条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外的道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连接经验与理论:建立中国的现代学术
一、一个意识形态化的世界及其原教旨市场主义理论
二、新制度经济学在美国和中国的历史背景
三、美国法律的主流“古典正统”
四、只有特殊的学术模式,没有普适的理论
五、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以及其制度化表现
六、历史学界的一个现象
七、国内的学术环境
八、实践历史中的实用道德主义和第三领域,以及现代革命的实践精神
九、实践历史
十、课程设计解释
(一)阅读方法
(二)理论学习
(三)研究写作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研修班课程大纲
I. 阅读方法与习惯
II. 思考性论文
III. 研究计划/成果
第三章 《实践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历史与现实研究》导论
一、悖论实际与理论概括: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
(一)《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二)《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和《中国研究的规范认识危机》
二、表达/话语与实践:法律史研究
(一)《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
(二)《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
(三)研究方法与反思
三、具有现实关怀的学术研究
(一)《超越左右:从实践历史探寻农村发展出路》
(二)《过去和现在:中国民事法律实践的探索》
(三)方法与理论
1. 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
2. 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
3. 实践经济史研究
4. 非正规经济
5. 政治经济体制
四、韦伯与布迪厄之间的道路
(一)韦伯和布迪厄VS.“实践理性”的道德价值
(二)实践理性与毛泽东思想
五、中国的悖论性与中国社会科学理论的建构
参考文献:
黄宗智专著:
黄宗智论文:
英文:
第二编 选择与综合西方不同理论传统
第四章 学术理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一、不加批判地运用
二、意识形态地运用
三、西方中心主义
四、文化主义
(一)中国中心论
(二)文化主义研究
(三)“新文化史”
五、几对矛盾与新概念
六、一个萦怀于心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社会科学和法学应该模仿自然科学吗?
一、法学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
(一)研究对象的不同
(二)研究对象背后的基本关系的区别
(三)普适与有限的规律
(四)一统的规范认识和多元的理论
(五)意识形态的作用
二、方法
(一)演绎与归纳
(二)演绎与归纳之外的第三方法
(三)计量
三、兼顾普适主义和特殊主义的社会科学
(一)形式主义理论为什么会成为“主流”?
(二)从实践出发的法学和社会科学
(三)有限的理论VS.普适的理论
(四)公理设定还是价值抉择?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建立前瞻性的实践社会科学研究:从实质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缺点谈起
一、实践/实质/实用理论的不足
(一)实质主义论析举例:波兰尼、恰亚诺夫和瑞格理
1. 波兰尼
2. 恰亚诺夫
3. 瑞格理
(二)实践主义:布迪厄
(三)实用主义
(四)前瞻
二、走出“规范认识危机”的道路
三、新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不可或缺的洞见
1. 新自由主义
2. 经典马克思主义
3. 后现代主义
四、经典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盲点
1. 马克思主义
2. 后现代主义
五、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科学研究世界
参考文献:
第三编 探寻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概括
第七章 集权的简约治理
一、历史证据
(一)晚清宝坻县例证
(二)民国顺义例证
(三)晚清和民国获鹿县的税务管理
(四)东北地区海城县的乡村学校和教育管理
(五)清代四川巴县的衙门行政
二、集权的简约治理
三、儒法合一的治理
四、当代中国的科层制化和简约治理
参考文献:
第八章 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
一、哈贝马斯论公共领域
(一)两种含义
(二)两种意图
(三)两种空间概念
(四)两种动力
二、与会者的不同用法
三、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第三领域的概念
四、中华帝国晚期的第三领域
(一)司法体系
(二)县级以下的行政
(三)士绅的公共功能
(四)在国家与社会之间
五、第三领域及其新的变迁
(一)近代的社会整合、国家政权建设与第三领域
(二)地方化的第三领域
六、当代中国的第三领域
(一)集体时期
(二)改革时期
(三)私人社会与第三领域
参考文献:
第九章 我们的问题意识:对美国的中国研究的反思
一、“共产主义中国”VS.“中国”
二、革命VS.现代化
三、西方中心主义VS.中国中心主义
(一)新保守主义
(二)后现代主义
(三)后现代市场主义
四、迈向不同的问题意识
(一)西方VS.中国的二元对立
(二)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
五、对中国研究的含义
参考文献:
第十章 中国法律史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来自法律实践历史抉择的例子
(一)中国法律的思维方式
(二)中国的调解传统
(三)对侵权法的重新理解
(四)赡养与家庭主义产权
(五)典权
(六)男女平等产权与司法实践
(七)革命法律传统
1. 婚姻和离婚法
2. 法庭调解的制度创新
3. 劳动法
(八)不明智的盲目移植
1. 取证程序
2.“刑事和解”
3. 刑讯逼供
二、未来的方向和图景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探寻扎根于(中国)实际的社会科学
一、悖论实际与理论概括: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
(一)《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二)《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和《中国研究的规范认识危机》
二、表达∕话语与实践:法律史研究
(一)《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
(二)《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
(三)对研究方法和理论的进一步反思
三、带有现实关怀的学术研究
(一)《超越左右:从实践历史探寻农村发展出路》
(二)《过去和现在:中国民事法律实践的探索》
四、为“实践历史”加上前瞻性的道德理念
(一)布迪厄的“实践逻辑”
(二)康德的“实践理性”
(三)“实践理性”和“毛泽东思想”
五、中国实践社会科学理论的建构
参考文献:
第四编 融合中西方的学术
第十二章 中西法律如何融合?
一、调解制度
二、离婚法
三、赡养—继承法
四、侵权法
五、刑讯逼供问题
六、刑事和解
七、结论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今的民、刑事正义体系
一、中华法系中的民事部分与刑事部分
(一)非正式与正式正义
(二)表达与实践
(三)道德与实用
二、中国今天的非正式正义体系
(一)当代中国非正式民事正义体系的概貌
(二)非正式和半正式调解
(三)与西方ADR(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相比
(四)当代中国正义体系中的民、刑事交搭
三、世界正义工程(WJP)与非正式正义
四、对研究中国法史、法理和立法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怎样推进中国农产品纵向一体化物流的发展?
一、中国和美国农业体系的基本不同
二、模仿美国模式?
三、东亚模式的启示
四、“发展型国家”模式?
参考文献:
第五编 进一步的前瞻性探索
第十五章 重新思考“第三领域”:中国古今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
一、中国历史中的“第三领域”
(一)村庄自治情况及纠纷处理
(二)“集权的简约治理”
二、20世纪的演变
(一)村庄治理
(二)商会
(三)其他第三领域组织
三、当代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演变
四、改革时期的演变
(一)关于今天的“行政发包制”
(二)传统中国的“行政发包制”
(三)国家与村庄的关系
五、“第三领域”司法和治理
(一)政法体系中的典型“第三领域”
(二)国家机构的社会化与社会机构的国家化
六、结语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探寻中国长远的发展道路:从承包与合同的区别谈起
一、合同VS.承包
(一)历史起源的不同
(二)概念基础
(三)劳动法律中合同逻辑的不同使用
(四)国家行政体系内的发包
(五)中国法律中的承包法与合同法
(六)“集权的简约治理”传统
(七)分块的集权体系
二、二元对立与二元互补
(一)二元对立
(二)互补的二元
(三)农地承包与乡村发展
(四)结合国家与市场
(五)中西结合的反面现象
三、儒家化的法家法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法家法律的儒家化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问题
四、一个新型的第三领域?
(一)历史背景
(二)今天的第三领域
(三)项目制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 国家—市场—社会:关于中西国力现代化路径不同的思考
一、现代西方的双重历史实际
二、现代国家能力
三、中国国力的不同的现代化路径
四、中华帝国的治理传统
(一)集权的简约治理
(二)分块的集权体系
(三)第三领域
五、当代的中国国家体系
(一)通过革命政党组织动员社会的现代国家能力
(二)当代的简约治理及分割了的集权体系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与可能的未来
七、传统“第三领域”的现代化
八、想象一个未来的图景
(一)国家与社会和市场的二元合一而非二元对立
(二)中国长远的“第三领域”VS.英美短暂的“第三道路”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 “小农经济理论”与“内卷化”及“去内卷化”
一、内卷化的两个基本实例
二、“内卷化”概括的内涵
三、“去内卷化”:人多地少地区的农业现代化
四、理论传承
五、不同于西方的新型小农经济的第三条发展道路
六、“内卷化”“去内卷化”、小农经济与“非正规经济”
七、中国的未来?
参考文献:
附录
从二元对立到二元合一:建立新型的实践政治经济学
一、思维方式
(一)二元对立与二元合一
(二)无机世界观与有机世界观
(三)从机械的二元对立和人类与生物的二元合一到综合两者的未来
(四)从落后的自然世界观到先进的二元或多元互动合一的宇宙观
二、中国发展经验中的二元结合
(一)理论与实践
(二)国家和经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并存互动
(三)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
(四)恰亚诺夫理论与东亚模式
三、国家与经济和社会的二元结合而非对立
(一)中国的“超级政党”
(二)共产党与官僚体系的不同
四、回顾与前瞻
参考文献:
代后记 实践理论与中国研究:法学与社会科学
一、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与中国
二、中西间的深层不同
三、中西文化思维方式上的不同
四、中国正义体系的宇宙观和实际运作
五、清代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实用道德主义”
六、中国正义体系中的实践与布迪厄实践理论的异同
七、瞿同祖、韦伯、布迪厄
八、结语
参考文献:
实践社会科学的方法、理论与前瞻是2023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黄宗智。
得书感谢您对《实践社会科学的方法、理论与前瞻》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