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集中展现了柳田对日本社会城市与农村关系的认识。
内容简介
在农村凋敝的时代背景中,作者一面从历史发展强调日本的城市和农村并无对立,是亲兄弟的关系,一面敦促人们理解城市对于农村的意义,思考城市人对农村应该持有的态度。
作者简介
作者柳田国男,被誉为“日本民俗学之父”。旧姓松冈,自幼喜爱读书,东京帝国大学农政学专业毕业后,进入政府部门工作。1910年前后,开始出版民俗学著作,正式踏入该领域。1919年辞去官职,潜心治学,在吸收欧美学说的基础上,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日本民俗学的理论体系,指导了系统的民俗调查和全国规模的组织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力推动有关日本人自我认识的研究,晚年致力于日本人起源的探究。
其研究涉猎广泛,在诸多领域都有独到贡献,民俗学因他而成为研究日本文化的综合学问。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体例
中文版序
自序
第一章 都市的成长与农民
一 日本与外国的差别
二 “inaka”与“田舍”
三 “都”与其他城市
四 “城下町”的支持者
五 村中之“市”与町中的“常见世”
六 町人故乡亦为村
七 脱离土地的消费者心理
八 宿驿生活的变化
九 爱乡心与异人种观
一〇 农村视角下的都市问题
第二章 农村凋敝的实像
一 村与村的比较
二 生活水平的高下
三 物议与批评力
四 个人贫困与总体贫困
五 无法仅凭农业为生
六 不自然的纯农化
七 外部资本的征服
八 农业保护与农村保护
九 生计与生产
一〇 关于人口的粗浅看法
第三章 文化中的中央集权
一 政治家的误解
二 都市文艺的专制
三 归化文明的威力
四 被撺掇的贸易
五 对中央市场的承认
六 有害无益的谷价统一
七 资本的间接压迫
八 经济自治的不振
九 牺牲地方交通
一〇 小城市的屈从模仿
第四章 城镇风与乡村风
一 城镇风的农村观察
二 田园都市与郊外生活
三 生活方式的分立
四 民族信仰与政治势力
五 未觉察到自己力量的农村
六 “京童”的成长
七 多言者与寡言者
八 传统的劳动观念
九 女性的农业兴趣
一〇 村落特殊的三种经验
第五章 农民离村的历史
一 以都市为“世间”的人们
二 商人的起源
三 工匠集中于都市的倾向
四 武士离村的影响
五 “长屋”居住的历史
六 “冬季奉公人”的缘起
七 “越后传吉式”移民
八 “半代”外出务工的悲哀
九 不被提供的劳动机会
一〇 迁徙的自由与不自由
第六章 “水吞百姓”的增加
一 分家为晚近农村的风习
二 从爱家到爱子
三 下人亦为家人
四 “年季奉公”的流行
五 所谓温情主义的基础
六 地主自耕的缩小
七 农活的忙闲调节
八 “大田植”的场面
九 需要多数贫农的“大农”
一〇 “亲方制度”的崩坏
第七章 佃农问题的前景
一 地租条例引起的小农分裂
二 佃租与年贡米
三 佃户唯一的弱点
四 耕作权的先决问题
五 防止土地财产化的方法
六 地主的黄金时代
七 败在地价论前的人们
八 土地市价的将来
九 举国一致的谬误
一〇 农民组合的烦恼
第八章 无人指导的合作精神
一 两种团结方法
二 组合与生活改良
三 偏颇的产业组合
四 偏颇的农民组合
五 组合不过是手段
六 希望农民孤立的阶级
七 前代的共同生产
八 山川薮泽之利
九 土地的公共管理
一〇 地租委任的意义
第九章 自治教育的缺陷及其弥补
一 能客观看待农村的人
二 保护政策的无效
三 从都市常识出发的批评
四 “人枡田”传说
五 村落统一之力的根基
六 和平的“百姓一揆”
七 被利用的多数
八 传统的人心收揽术
九 自尊心与教育
一〇 取代传统的实验
第十章 计划胜于预言
一 三个希望
二 土地利用方法的改革
三 旱地与新职业
四 中间业者的过剩
五 不必要的商业
六 消费自主的必要
七 都市失业的一大原因
八 地方上的生产计划
九 创造都市的力量
一〇 都市将来的职责
附录一 日本历史时代及分期
附录二 日本古国名及其略称与都道府县对应表
都市与农村是2020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日] 柳田国男。
得书感谢您对《都市与农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