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正义与人的现实幸福

社会正义与人的现实幸福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以正义看待幸福”,正义是幸福的前置条件,幸福又是正义的价值目标,二者相互依存。

内容简介

正义和幸福是正相关的。幸福虽然是“在世”生活中个人的价值追求,但它的实现却有赖于社会提供的“正义环境”。“以正义看待幸福”,幸福不仅与个人的财富收入、个体体验有关,更是与社会正义有关,只有在正义社会中幸福才是可欲的和可行的。正义是幸福的前置条件,无正义便无幸福。幸福又是正义的价值目标。正义是工具性的,正义是“为他”的和不自足的,正义为幸福而存在。而幸福是目的性的,幸福是“为己”的和自足的,幸福才是终极价值。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其他

序言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框架结构和基本内容

第一章社会正义

一 “社会正义”界定

(一)个人正义与社会正义

(二)社会正义与全球正义

二 社会正义的环境

三 社会正义观念发展的三种路向

(一)自然主义正义观

(二)实证主义正义观

(三)功利主义正义观

四 自由、平等与社会正义

(一)社会正义的核心价值之一:自由

(二)社会正义的核心价值之二:平等

(三)正义的至上性与自由、平等的条件性

五 全球化与文化多元主义对传统社会正义理论的挑战

第二章社会正义与“善的生活”

一 自由、平等与“善的生活”

二 社会正义与“善的生活”的内在关联

三 社会正义的功能

(一)秩序功能:社会秩序的形成机制

(二)理想功能:规范和引导政治行为

(三)合作功能:整合社会力量

第三章马克思的正义观与当代西方正义论批判

一 马克思与正义

(一)正义在马克思理论中的“在场”

(二)基于“人的自我实现”的马克思的正义观

二 马克思正义观的基本内容

(一)正义是社会生产方式的“表现”

(二)正义的主题:社会基本结构

(三)正义的历史性

三 马克思正义观的立体结构

(一)权利原则

(二)贡献原则

(三)需要原则

四 当代西方正义论批判

(一)新自由主义普遍正义原则批判

(二)社群主义多元正义原则批判

第四章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视阈下的人的现实幸福

一 政治解放:人的现实幸福的历史前提

二 劳动解放:人的现实幸福的现实基础

三 人类解放:人的现实幸福的真正实现

(一)人类解放的主体:类·群体·个体

(二)人类解放的内涵:“关系”中的解放

(三)人类解放的条件:物质基础·主体力量·闲暇时间

第五章当代中国的实践社会正义与人民幸福

一 当代中国语境中的社会正义

(一)当代中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凸显

(二)公平正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三)正义共识: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

二 人民幸福:社会正义的价值诉求

三 社会正义:人民幸福的必要条件

四 社会正义的实践逻辑与人民幸福的可能性

(一)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的尊严,增进人民幸福

(二)实现共同富裕,提升人民比较幸福感

(三)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保障人民的幸福权利

(四)以“差别原则”提升“最不利者”的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一 著作

二 论文

后记

社会正义与人的现实幸福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崔希福著。

得书感谢您对《社会正义与人的现实幸福》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社会资本与青年幸福感 电子书
本书从时代背景与理论背景入手,在对青年的定义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对社会资本与儿童成长的关系、社会资本如何影响青年群体,以及社会资本对特定社会环境下青少年个体成长的利弊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把个体因素与社会因素紧密结合起来,从不同层面探讨社会资本与青年幸福感的关系,比较全面和深入地分析了社会资本的重要作用,并强调了社会资本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同时给出一些实践性的思考。
世界与人 电子书
本书从社会批判的视角分析了阿伦特的政治理论,把它应用于对现代社会的病理学分析。作者认为现代世界充满了“世界异化”现象。但她借助对“世界”概念改造以及对“人”的概念的重释,明确了社会批判的人类学背景,初步告别了传统的本质主义异化理论。
幸福是自己的杰作 电子书
用30段真实的人与事白描出每一段生命中无法回避的关系和问题。
凝望:我的摄影与人生 电子书
本书精选了叶锦添自1980年代以来各时期风格各异的代表作品109幅,分为“美人”“橱窗”“众生”“异境”四辑,涵括其在电影拍摄间隙与从未间断的旅行中所捕捉、记录的真实瞬间与回忆性文字,勾连出叶锦添在电影、舞台、当代艺术之间自如与自觉的艺术寻真之路。
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江苏的现实 电子书
本书为“江苏省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研究(JFIBS)”项目的主要成果,书中阐述了符合各类生育政策群众的生育观念、生育意愿、生育计划以及生育行为,指出了社会、经济、政策/制度等因素在宏观、家庭和个人层面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厘清了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生育政策背景下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了生育行为对未来生育水平可能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