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以犯罪被害人为视角分十五讲予以探讨,内容不仅涉及犯罪被害人学,还涉及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甚至法史学等相关领域。
内容简介
全书具体探讨的内容有:犯罪被害人的涵义与分类、被害性与被害预防、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犯罪被害人责任、犯罪被害人承诺、被害赔偿与被害补偿、被害援助、犯罪被害人与恢复性司法、犯罪被害人的诉讼地位、犯罪被害人的自诉程序保护、未成年的犯罪被害人、性犯罪被害人、恐怖主义犯罪被害人、无被害人犯罪以及中国传统司法中的犯罪被害人。
作者简介
作者骆群,法学博士,博士后,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挂职)。已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或转摘。已出版专著《弱势的镜像:社区矫正对象社会排斥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上海政法学院刑事法学文库总序
第一讲 犯罪被害人的含义与分类
一、犯罪被害人的含义
(一)现有犯罪被害人含义的聚讼
(二)理解犯罪被害人含义的路径
二、犯罪被害人的类型
(一)国外学者的分类
(二)我国学者的分类
三、案例分析
(一)吕家父子杀人案
(二)乙女取款被夺案
(三)女子夜晚回家途中被强奸案
第二讲 被害性与被害预防
一、被害性的含义
二、被害性的特征
(一)被害的诱发性
(二)被害的易感性
(三)被害的受容性
三、被害预防的概念
四、被害预防与犯罪预防的关系
五、被害预防的实施
(一)被害调查应成为被害预防的实施的基础工作。
(二)被害预防教育应成为被害预防的实施的常态工作。
(三)被害人救济应纳入被害预防的实施的制度保障。
(四)再次被害预防应引起被害预防的实施的高度重视。
六、案例分析
(一)持刀抢劫红色宝来女车主案
(二)文某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第三讲 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
一、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关系
(一)对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互动的理解
(二)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互动的模式
二、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的角色转换关系
(一)对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角色转换的理解
(二)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角色转换的类型
三、认识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的意义
(一)有助于被害预防进而预防犯罪
(二)有利于准确客观地对犯罪人定罪量刑
(三)有利于确立被害人在司法中的主体地位
四、案例分析
(一)媳妇指使外甥打死公婆案
(二)罗某以暴制暴杀夫案
(三)青年女教师被学生奸杀案
第四讲 犯罪被害人责任
一、被害人责任的含义
二、被害人责任的理论依据
(一)风险创设理论
(二)比较过错(责任分担)原则
(三)值得保护理论
(四)自我答责理论
(五)期待可能性理论
三、被害人责任对定罪量刑的影响
(一)被害人责任对定罪的影响
(二)被害人责任对量刑的影响
四、案例分析
(一)王某故意杀人案
(二)任某打死逆子案
(三)王某报复社会强奸妇女案
第五讲 犯罪被害人承诺
一、被害人承诺概述
二、被害人承诺的理论基础
三、被害人承诺的成立条件
四、被害人的推定承诺
(一)推定承诺的正当化根据
(二)推定承诺的判断标准
(三)推定承诺的成立条件
五、案例分析
(一)性病患者强奸女医生案
(二)黄剑新故意伤害案
(三)乳房被切除案
第六讲 被害赔偿与被害补偿
一、被害赔偿概述
二、我国的被害赔偿制度
(一)国家的被害赔偿制度
(二)犯罪人的被害赔偿制度
三、被害补偿的理论基础与我国的实践
(一)被害补偿的理论基础
(二)我国被害补偿的实践
四、我国被害补偿制度的建构
(一)补偿的原则
(二)补偿的对象
(三)补偿的范围
(四)补偿的条件
(五)补偿的标准
(六)补偿的资金
(七)补偿的方式
(八)补偿的程序
五、案例分析
(一)邱某特大杀人案
(二)艾某案
第七讲 被害援助
一、被害援助的含义
二、被害援助的主体
三、被害援助的内容
(一)司法援助
(二)医疗援助
(三)心理援助
(四)经济援助
(五)转介绍服务
(六)对被害人人身安全的保护
(七)生活照料
(八)公众教育
四、我国犯罪被害人社会援助的制约性因素
五、案例分析
(一)勾某某强奸活埋少女案
(二)11岁幼女被逼卖淫案
第八讲 犯罪被害人与恢复性司法
一、恢复性司法视阈下被害人地位的复归
二、恢复性司法视阈下被害人参与的理论基础
(一)恢复正义理论
(二)平衡理论
(三)叙说理论
三、恢复性司法视阈下被害人参与的运作模式
四、恢复性司法视阈下被害人参与的诉讼阶段
五、恢复性司法视阈下被害人参与的案件范围
(一)侦查阶段适用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围
(二)起诉阶段适用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围
(三)审判阶段适用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围
(四)行刑阶段适用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围
六、案例分析
(一)小顾轻伤害和解案
(二)绝境中父亲掐死重伤女儿案
第九讲 犯罪被害人的诉讼地位
一、犯罪被害人诉讼地位的历史变迁
(一)作为刑罚执行者的被害人
(二)作为犯罪起诉者的被害人
(三)逐渐被遗忘的被害人
(四)再度引起重视的被害人
二、犯罪被害人诉讼地位的理论依据
(一)尊严价值理论
(二)报应观念理论
(三)刑事救济理论
三、世界主要国家的犯罪被害人诉讼地位
(一)法国
(二)德国
(三)日本
(四)英国
(五)美国
四、我国犯罪被害人的诉讼地位
(一)新中国犯罪被害人诉讼地位之沿革
(二)我国犯罪被害人诉讼地位之检讨
五、案例分析
(一)受虐妻子状告丈夫案
(二)李某某案
第十讲 犯罪被害人的自诉程序保护
一、刑事自诉制度概况
二、刑事自诉权行使的主体
三、刑事自诉案件的范围
(一)关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二)关于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三)关于公诉转自诉案件
四、刑事自诉案件的审判
(一)关于自诉案件的立案标准问题
(二)关于被害人的举证责任问题
(三)关于被害人的自主性问题
五、案例分析
(一)杨其霞诉李珍兰等人侮辱案
(二)成某某故意伤害案
第十一讲 未成年的犯罪被害人
一、未成年的犯罪被害人概述
(一)未成年的犯罪被害人界分
(二)几种常见未成年被害人类型
二、未成年被害人的被害原因
(一)自身原因
(二)家庭原因
(三)学校原因
(四)社会原因
三、未成年被害人的权利保护
四、案例分析
(一)继母杀女案
(二)女童独自超市购物遭猥亵案
(三)南京饿死两名女童案
第十二讲 性犯罪被害人
一、性犯罪概况
二、性犯罪被害人被害性的构成因素
(一)生理因素
(二)心理因素
(三)行为因素
(四)社会因素
三、认识性犯罪被害人被害性的意义
(一)有利于认识被害人在性犯罪中的作用
(二)有利于性犯罪的被害预防
四、性犯罪被害人的心理特征
(一)恐惧、羞耻心理
(二)憎恨、报复心理
(三)顾虑、补偿心理
五、性犯罪被害人的特别保护
(一)在诉讼程序中对性犯罪被害人的特别保护
(二)在司法运作中对性犯罪被害人的特别保护
(三)在社会系统中对性犯罪被害人的特别保护
六、案例分析
(一)昆明女大学生被强奸案
(二)校长猥亵女学生案
(三)离婚妇女琼被强奸案
第十三讲 恐怖主义犯罪被害人
一、恐怖主义犯罪的概念
二、恐怖主义犯罪被害人的特征
(一)被害的无辜性
(二)被害的被动性
(三)损害的严重性
(四)损害难弥补性
三、恐怖主义犯罪被害人的救济
(一)物质救济
(二)精神支持
(三)制度保障
四、恐怖主义犯罪的被害预防
五、案例分析
(一)9·11恐怖袭击事件
(二)新疆墨玉暴恐案
第十四讲 无被害人犯罪
一、无被害人犯罪的概念
二、无被害人犯罪的主要类型
(一)赌博
(二)卖淫
(三)吸毒
(四)传播淫秽物品、色情文学作品
三、我国无被害人犯罪的立法现状与理论争议
(一)赌博罪
(二)聚众淫乱罪
四、案例分析
(一)马某某等聚众淫乱案
(二)彭玉梅赌博案
(三)罗某聚众淫乱案
第十五讲 中国传统司法中的犯罪被害人
一、被害人的复仇权利
(一)血亲复仇和血族复仇
(二)正当防卫
二、被害人的告诉与作证
(一)被害人的告诉
(二)被害人的作证
三、被害人对定罪量刑的影响
(一)被害人对定罪的影响
(二)被害人对量刑的影响
四、被害人的和解权利
(一)被害人参与和解的思想基础
(二)被害人和解权利的具体体现
(三)被害人获得赔偿权利
五、保护被害人的制度
(一)保辜制度
(二)回避制度
(三)登闻鼓制度
六、案例分析
(一)张书过失杀伯案
(二)兄弟互殴案
(三)康失芬行车伤人案
(四)陈福生被打致死案
附录 被害人研究的相关著作
犯罪被害人十五讲是2016年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作者骆群。
得书感谢您对《犯罪被害人十五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