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以鲍德里亚的生产劳动理论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了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误读。
内容简介
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的生产劳动是一种“镜像”,是资本主义的“同谋”,没有超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可是当鲍德里亚以自己的方式阐述人类历史时,却夸大了前资本主义阶段的特殊性,造成历史的断裂与神秘化;当他论述资本主义新特征时,却否定了使用价值的基础作用,片面地夸大符号与现代媒介的作用,走向了符号决定论。鲍德里亚试图用象征交换作为资本主义生产逻辑的替代方案,不但没能解构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反而使自己的社会批判失去了现实的根基。
作者简介
作者李志平,1981年生。201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任职于南京晓庄学院,讲师。在《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山西师范大学学报》《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等发表论文十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导论
第一章 马克思是如何谈论生产劳动的
第一节 马克思生产概念的理论来源
一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活动概念
二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
三 国民经济学家的生产概念
第二节 生产与人的超越本性
第三节 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理论
一 物质生产
二 精神生产
三 社会关系生产
四 人自身的生产
第四节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
一 马克思文本中的异化劳动思想
二 异化劳动与人类历史发展线索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物的零度分析:生产逻辑的延伸
第一节 功能性物品
一 日常物品的摆设
二 日常物品的气氛
三 鲍德里亚物品体系与马克思物品体系的区别
第二节 鲍德里亚与收藏心理学
一 收藏与人之超越本性
二 收藏人与人之力比多的发挥
三 收藏与人的无依赖感
四 收藏与社会权力
五 藏品与功能性物品的对立
六 有价值藏品的来源:服丧劳动
七 收藏消费品符号的现实来源
第三节 模范与系列: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消费:主动建构社会关系的模式
第一节 消费社会对生产社会的替代
第二节 消费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
一 伪丰裕的社会
二 伪个性的社会
三 伪关切的社会
第三节 大众文化成了消费文化
一 文化的受众增多
二 知识的“问/答”模式化
三 文化产品成了身份的象征
第四节 广告内容的两重性与消费社会的超真实世界
一 消费社会的信息的广告化
二 广告内容的两重性
三 几种广告的拓展形式
四 广告的形象化:明星与吉祥物
五 广告内容二重性的来源
六 广告与超真实
七 消费社会与超真实
八 鲍德里亚对超真实的误解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符号:政治经济学新的编码方式
第一节 鲍德里亚对使用价值的批判
一 需求的幻相
二 消费物品以及消费主体的符号化
三 评论
第二节 物的四种价值维度
第三节 象征交换:价值与符号的超越
第四节 无回应的媒介:符号社会的技术支持
一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二 恩森斯伯格的媒介理论
三 无回应:鲍德里亚对现代媒介的基本评价
四 在现代媒介中现实的真相消失了
五 鲍德里亚对五月风暴中媒介作用的评价
六 鲍德里亚的媒介取消理论
七 鲍德里亚后期对媒介的看法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生产是一种镜象
第一节 自然必然性是人类活动的基础
第二节 论鲍德里亚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新解释
一 原始社会
二 奴隶社会的奴隶
三 封建社会的工匠
四 资本主义生产与异化
五 鲍德里亚对晚期资本主义身份符号的论述
六 抽象到具体: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第三节 马克思的生产概念是不是“意识形态”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象征交换:对现代性他者的寻求
第一节 服丧劳动:鲍德里亚对文明时代的劳动的批判
一 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影响
二 人类文明史是排斥死亡的历史
三 服丧劳动
四 死亡是对体系的抗争
五 服丧劳动与马克思异化劳动的比较
第二节 象征交换与现代生产原则的对立
一 象征交换的非剩余性与现代生产的无限扩张性
二 象征交换的非等价性与现代社会的等价性
三 象征交换的可逆性与现代生产的不可逆性
四 象征交换的反功利性与现代生产的功利性
五 象征交换的非人道性与现代生产的人道性
第三节 论传统社会的交换形式
一 何谓夸富宴与库拉
二 在生产和战争之间
第四节 鲍德里亚对传统交换形式的误解
一 象征交换中有社会权力
二 象征交换中有功利性
三 象征交换更“人性”吗?
四 物的三种类型:圣物、夸富宴和市场
第五节 “象征交换”于今日的残留
一 农村中的象征交换
二 日常生活中的送礼、好客
三 公司、社会管理及宗教中的“象征交换”
第六节 试论象征交换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
一 象征交换与私有制的扬弃
二 死亡与无产阶级的反抗
第七节 小结
结语:鲍德里亚的思想为什么逐渐脱离了现实
参考文献
鲍德里亚的生产劳动误读是2021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李志平。
得书感谢您对《鲍德里亚的生产劳动误读》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