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现代误读

三国演义的现代误读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有关《三国演义》现代学术历程的回顾,“误读”是一个层出不穷却尚未引起充分注意的“问题”。

内容简介

有关《三国演义》现代学术历程的回顾,“误读”是一个层出不穷却尚未引起充分注意的“问题”。尽管在具体的文本解读和外围研究中有过不少争鸣,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集中从误读的角度梳理《三国演义》研究现状的论著。本书以误读的“症结”为切入点,以误读现象和分歧论争为主要话题展开讨论,以期对误读的深层原因,以及与之相关的《三国演义》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有较为集中的探究。

作者简介

作者鲁小俊,文学博士。曾任教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访问学者。在《北京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中国典籍与文化》、《民族文学研究》、《中国小说论丛》(韩国)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著有《贡举志五种》(合注)、《中国文学编年史。清前中期卷》(合著)、《汗青浊酒:三国演义与民俗文化》、《三国演义:英雄人生》(合著)、《且向长河看落日:儒林外史》(合著)。目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文学史视野中的清代书院课艺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引言

第一章 历史·小说:“史蕴诗心”与“话语体系”

第一节 “史笔”与“诗心”

第二节 史家立场与演义趣味

第三节 “泛谋略化”与“去诗心化”

第四节 封建迷信、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

第五节 循环与进化

第六节 小说间的比赛

第七节 名著的“高下”

第二章 文本·社会:“前现代”说的“洞见”与“不见”

第一节 刘备“吃人”与“人的文学”

第二节 “弱势群体”与“乱世英雄”

第三节 “非事实中”如何“觅出事实”

第四节 赤子之心与英雄情结

第五节 以《红楼》之眼看《三国》

第六节 社会影响:历史主义与普遍主义

第三章 作者·文本·读者:误读的内在理路和外围因素

第一节 解读的前提与意义的阐发

第二节 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

第三节 “对外宣传”与“衷心底蕴”

第四节 关于“垮掉的一代”:读者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

第五节 “爱情”及其他:语言、文体与误读

第六节 俯仰之间:阅读的视角问题

第七节 “影响的焦虑”

结语

附录1 《三国演义》与民俗文化初探

附录2 论“桃园结义”

附录3 天道的循环与人道的悲剧——《三国演义》的讲史基调

附录4 论“柴堆三国”——以《三国演义大辞典·传说故事》为例

参考文献

后记

三国演义的现代误读是201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鲁小俊。

得书感谢您对《三国演义的现代误读》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现代历史文学的传统与经验 电子书
本书由“现代”烛照与史乘重释、历史个案与文学典型、历史人物与形象嬗变三编组成。包含:现代中国历史文学之经验、情爱传奇与历史风云——谭正璧的历史小说、孔子形象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重写、勾践形象在20世纪中国戏剧中的嬗变等11章内容。
现代视野中的中华古代文论系统 电子书
本书主要收入了专著《现代视野中的中华古文论系统》和两篇古代文论方面论文。全书分十章,其中包括儒-道-释、气-神-韵-境-味、感物-言志-原道、“眼中”-“胸中”-“手中”等内容。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中国经验研究 电子书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中国经验研究创新工程项目自2012年立项以来,全体成员精诚合作,力图从转型期文学史研究、民间视角与经验研究、文学经验与价值研究、域外与本土深度互动四个层面,遵循社会史视野和思想史考察相结合的路径,审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根本特征,从中淬炼出与20世纪革命大潮相伴而生的中国经验,以资当下中国文化与道德价值观的重建。本书是上述议题协同研究的第一次结集。
多元探究: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层体悟 电子书
本书收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正名”问题》《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论》《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问题的几点思考》《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发展的历史轨迹》等文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批判的理论与方法 电子书
本书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第一部从“史料批判”角度讨论现代文学史料的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