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有关《三国演义》现代学术历程的回顾,“误读”是一个层出不穷却尚未引起充分注意的“问题”。
内容简介
有关《三国演义》现代学术历程的回顾,“误读”是一个层出不穷却尚未引起充分注意的“问题”。尽管在具体的文本解读和外围研究中有过不少争鸣,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集中从误读的角度梳理《三国演义》研究现状的论著。本书以误读的“症结”为切入点,以误读现象和分歧论争为主要话题展开讨论,以期对误读的深层原因,以及与之相关的《三国演义》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有较为集中的探究。
作者简介
作者鲁小俊,文学博士。曾任教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访问学者。在《北京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中国典籍与文化》、《民族文学研究》、《中国小说论丛》(韩国)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著有《贡举志五种》(合注)、《中国文学编年史。清前中期卷》(合著)、《汗青浊酒:三国演义与民俗文化》、《三国演义:英雄人生》(合著)、《且向长河看落日:儒林外史》(合著)。目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文学史视野中的清代书院课艺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引言
第一章 历史·小说:“史蕴诗心”与“话语体系”
第一节 “史笔”与“诗心”
第二节 史家立场与演义趣味
第三节 “泛谋略化”与“去诗心化”
第四节 封建迷信、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
第五节 循环与进化
第六节 小说间的比赛
第七节 名著的“高下”
第二章 文本·社会:“前现代”说的“洞见”与“不见”
第一节 刘备“吃人”与“人的文学”
第二节 “弱势群体”与“乱世英雄”
第三节 “非事实中”如何“觅出事实”
第四节 赤子之心与英雄情结
第五节 以《红楼》之眼看《三国》
第六节 社会影响:历史主义与普遍主义
第三章 作者·文本·读者:误读的内在理路和外围因素
第一节 解读的前提与意义的阐发
第二节 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
第三节 “对外宣传”与“衷心底蕴”
第四节 关于“垮掉的一代”:读者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
第五节 “爱情”及其他:语言、文体与误读
第六节 俯仰之间:阅读的视角问题
第七节 “影响的焦虑”
结语
附录1 《三国演义》与民俗文化初探
附录2 论“桃园结义”
附录3 天道的循环与人道的悲剧——《三国演义》的讲史基调
附录4 论“柴堆三国”——以《三国演义大辞典·传说故事》为例
参考文献
后记
三国演义的现代误读是201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鲁小俊。
得书感谢您对《三国演义的现代误读》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