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农业龙头企业实践探讨:资本积累、农业转型与现代化。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以湖南一家农业龙头企业下乡流转土地、经营农业的实践为切入点,讨论了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后,如何通过整合当地农户来实现资本积累,以及农业资本化如何影响家庭农业和村庄分化。本书将农业产业化置于中国农业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从农资市场变迁、农机服务市场的兴起等角度讨论了农业生产资料商品化的内在机制,同时对国家在农业转型中的角色进行了讨论。通过对中国农业转型的探讨,本书试图回应当下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和世界农政研究领域关于家庭农业性质的理论争论。
作者简介
作者陈义媛,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2015年5月获得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2015年9月入职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的农业转型、乡村治理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章 当代中国的农政问题
一 关于中国农业转型问题的争论
二 农政问题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三 研究问题
四 田野点概况与案例基本情况
五 本书章节安排
第二章 农村商品关系的扩展:农资市场的变迁
一 农村生活资料商品化与生产资料商品化
(一)农村生活资料的商品化
(二)农业生产资料的商品化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资流通体系变迁
(一)集体化时期的农资生产与流通:国家主导的计划生产与分配
(二)农资市场化与资本对农业生产过程的渗透
(三)市场化下农资流通领域的竞争:对接农业生产者的策略
(四)农资“排斥性价格”的形成和维系:农资企业对销售网络的竞争
三 农业转型显性路径与隐性路径的交织
四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农业中的隐蔽雇佣关系与资本积累
一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与争论
二 龙头企业的土地经营策略调整:从横向一体化到纵向一体化
(一)横向一体化的土地经营策略
(二)纵向一体化的经营策略:公司+代管户+耕作户
(三)纵向一体化模式的调整:公司+“代管户”(兼“耕作户”)
三 农业中的资本积累:龙头企业在农业上游和下游环节的盈利
四 农业资本连构“家庭农场”:隐蔽雇佣关系的形成
五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资本下乡的社会困境与社会基础
一 资本下乡遭遇的社会困境及其原因
(一)资本下乡遭遇的社会困境
(二)资本下乡遭遇社会困境的原因
二 对家庭农场主的吸纳:资本对村庄社会资源的利用与动员
(一)“人情”与劳动雇佣
(二)熟人社会中的“面子”与雇工的“自觉”
(三)“内外有别”:熟人社会的边界
三 结论
第五章 资本下乡对农村分化的形塑:对家庭农业的外部挤压
一 “列宁-恰亚诺夫”之争
二 资本式家庭农场的出现与特征
三 资本式家庭农场的产生机制
(一)政府推动形成的资本式家庭农场
(二)资本下乡直接推动形成的资本式家庭农场
(三)资本下乡间接推动形成的资本式家庭农场
(四)新“中农”转变成资本式家庭农场
四 资本式家庭农场产生的条件
(一)土地流转市场
(二)农业技术的改进
(三)农村劳动力市场
五 农业经营主体分化的再思考
(一)小农的处境
(二)中农的不稳定性
(三)资本式家庭农场的兴起
(四)资本式大农场的竞争
六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兴起:对家庭农业的内部挤压
一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兴起与争论
(一)关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已有研究
(二)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发展及相关争论
二 中国农业机械化的不同阶段及特点
三 农机服务市场的内在机制
(一)“占取主义”逻辑下的农业机械化
(二)农业剩余的再分配:农机作业服务对农业剩余的占取
(三)农机作业市场高度竞争,推动土地流转
四 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对家庭农业的挤压
五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中国农业转型中的国家角色
一 项目制与地方财政
(一)“产粮大县”的竞争:龙头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合作
(二)项目落地: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合作
二 行政化的土地流转与市场化的土地流转
(一)行政化的土地流转:地方政府的介入和推动
(二)市场化的土地流转:公司主导的土地流转
三 企业的“政治任务”与政府扶持
(一)“政治任务”与政治资本
(二)从项目中获益:“政治任务”以外的项目运转
四 结论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一 农业转型的显性路径:大规模土地经营的内在逻辑
二 农业转型的隐性路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在逻辑
三 重新理解家庭农业的存续
(一)“家庭经营”的存续及其本质
(二)村庄分化与家庭农业的变迁
四 农业转型的另一种可能:小农户的组织化
(一)国有农场土地资源的整合化管理:统筹土地发包和种植结构
(二)市场服务的组织化供给:统筹农场内部的农机购置
(三)公共服务的组织化供给:统筹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田灌溉
参考文献
后记
资本下乡:中国农业转型的双重路径是2020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陈义媛。
得书感谢您对《资本下乡:中国农业转型的双重路径》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