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可靠性及评价方法

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可靠性及评价方法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内容简介

本书共11章,以硅集成电路为中心,重点介绍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及其可靠性的发展演变过程、集成电路制造的基本工艺、半导体集成电路的主要失效机理、可靠性数学、可靠性测试结构的设计、MOS场效应管的特性、失效机理的可靠性仿真和评价。随着集成电路设计规模越来越大,设计可靠性越来越重要,在设计阶段借助可靠性仿真技术,评价设计出的集成电路可靠性能力,针对电路设计中的可靠性薄弱环节,通过设计加固,可以有效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水平,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作者简介

章晓文,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电子元器件可靠性工作,在电子元器件可靠性物理、评价及试验方法等方面取得显著研究成果,先后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一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

章节目录

第1章绪论 (1)

1.1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发展过程 (1)

1.2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分类 (4)

1.2.1按半导体集成电路规模分类 (4)

1.2.2按电路功能分类 (5)

1.2.3按有源器件的类型分类 (6)

1.2.4按应用性质分类 (6)

1.3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发展特点 (6)

1.3.1集成度不断提高 (7)

1.3.2器件的特征尺寸不断缩小 (7)

1.3.3专业化分工发展成熟 (8)

1.3.4系统集成芯片的发展 (9)

1.3.5半导体集成电路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 (9)

1.4半导体集成电路可靠性评估体系 (10)

1.4.1工艺可靠性评估 (10)

1.4.2集成电路的主要失效模式 (11)

1.4.3集成电路的主要失效机理 (15)

1.4.4集成电路可靠性面临的挑战 (16)

参考文献 (20)

第2章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基本工艺 (21)

2.1氧化工艺 (23)

2.1.1SiO2的性质 (23)

2.1.2SiO2的作用 (24)

2.1.3SiO2膜的制备 (25)

2.1.4SiO2膜的检测 (27)

2.1.5SiO2膜的主要缺陷 (29)

2.2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薄膜 (30)

2.2.1化学气相沉积概述 (30)

2.2.2化学气相沉积的主要反应类型 (31)

2.2.3CVD制备薄膜 (33)

2.2.4CVD掺杂SiO2 (36)

2.3扩散掺杂工艺 (38)

2.3.1扩散形式 (39)

2.3.2常用杂质的扩散方法 (40)

2.3.3扩散分布的分析 (41)

2.4离子注入工艺 (45)

2.4.1离子注入技术概述 (45)

2.4.2离子注入的浓度分布与退火 (47)

2.5光刻工艺 (49)

2.5.1光刻工艺流程 (49)

2.5.2光刻胶的曝光 (51)

2.5.3光刻胶的曝光方式 (53)

2.5.432nm和22nm的光刻 (54)

2.5.5光刻工艺产生的微缺陷 (55)

2.6金属化工艺 (57)

2.6.1金属化概述 (57)

2.6.2金属膜的沉积方法 (58)

2.6.3金属化工艺 (59)

2.6.4Al/Si接触及其改进 (62)

2.6.5阻挡层金属 (63)

2.6.6Al膜的电迁移 (65)

2.6.7金属硅化物 (65)

2.6.8金属钨 (70)

2.6.9铜互连工艺 (71)

参考文献 (75)

第3章缺陷的来源和控制 (76)

3.1缺陷的基本概念 (76)

3.1.1缺陷的分类 (76)

3.1.2前端和后端引入的缺陷 (78)

3.2引起缺陷的污染物 (80)

3.2.1颗粒污染物 (81)

3.2.2金属离子 (82)

3.2.3有机物沾污 (82)

3.2.4细菌 (83)

3.2.5自然氧化层 (83)

3.2.6污染物引起的问题 (83)

3.3引起缺陷的污染源 (83)

3.3.1空气 (84)

3.3.2温度、湿度及烟雾控制 (85)

3.4缺陷管理 (85)

3.4.1超净间的污染控制 (86)

3.4.2工作人员防护措施 (87)

3.4.3工艺制造过程管理 (88)

3.4.4超净间的等级划分 (91)

3.4.5超净间的维护 (92)

3.5降低外来污染物的措施 (94)

3.5.1颗粒去除 (95)

3.5.2化学清洗方案 (97)

3.5.3氧化层的去除 (98)

3.5.4水的冲洗 (101)

3.6工艺成品率 (101)

3.6.1累积晶圆生产成品率 (101)

3.6.2晶圆生产成品率的制约因素 (102)

3.6.3晶圆电测成品率要素 (105)

参考文献 (113)

第4章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工艺 (115)

4.1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的环境要求 (115)

4.1.1沾污对器件可靠性的影响 (115)

4.1.2净化间的环境控制 (116)

4.2CMOS集成电路的基本制造工艺 (119)

4.2.1CMOS工艺的发展 (119)

4.2.2CMOS集成电路的基本制造工艺 (120)

4.3Bi-CMOS工艺 (132)

4.3.1低成本、中速数字Bi-CMOS工艺 (132)

4.3.2高成本、高性能数字Bi-CMOS工艺 (133)

4.3.3数模混合Bi-CMOS工艺 (137)

参考文献 (141)

第5章半导体集成电路的主要失效机理 (142)

5.1与芯片有关的失效机理 (142)

5.1.1热载流子注入效应(Hot Carrier Injection,HCI) (142)

5.1.2与时间有关的栅介质击穿(Time Dependant Dielectric Breakdown,

TDDB) (153)

5.1.3金属化电迁移(Electromigration,EM) (157)

5.1.4PMOSFET负偏置温度不稳定性 (164)

5.1.5CMOS电路的闩锁效应(Latch―up) (178)

5.2与封装有关的失效机理 (180)

5.2.1封装材料?射线引起的软误差 (180)

5.2.2水汽引起的分层效应 (181)

5.2.3金属化腐蚀 (182)

5.3与应用有关的失效机理 (185)

5.3.1辐射引起的失效 (185)

5.3.2与铝有关的界面效应 (186)

5.3.3静电放电损伤(ElectroStatic Discharge,ESD) (189)

参考文献 (193)

第6章可靠性数据的统计分析基础 (195)

6.1可靠性的定量表征 (195)

6.2寿命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197)

6.2.1寿命试验概述 (197)

6.2.2指数分布场合的统计分析 (198)

6.2.3威布尔分布场合的统计分析 (201)

6.2.4对数正态分布场合的统计分析 (205)

6.3恒定加速寿命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211)

6.3.1加速寿命试验概述 (211)

6.3.2指数分布场合的统计分析 (214)

6.3.3威布尔分布场合的统计分析 (215)

6.3.4对数正态分布场合的统计分析 (217)

参考文献 (218)

第7章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可靠性评价 (220)

7.1可靠性评价技术 (220)

7.1.1可靠性评价的技术特点 (220)

7.1.2可靠性评价的测试结构 (221)

7.1.3可靠性评价技术的作用 (224)

7.1.4可靠性评价技术的应用 (225)

7.2PCM(Process Control Monitor,工艺控制监测)技术 (227)

7.2.1PCM技术特点 (228)

7.2.2PCM的作用 (229)

7.3交流波形的可靠性评价技术 (231)

7.3.1交流波形的电迁移可靠性评价技术 (231)

7.3.2交流波形的热载流子注入效应可靠性评价技术 (232)

7.4圆片级可靠性评价技术 (232)

7.4.1圆片级电迁移可靠性评价技术 (234)

7.4.2圆片级热载流子注入效应可靠性评价技术 (240)

7.4.3圆片级栅氧的可靠性评价技术 (241)

7.5生产线的质量管理体系 (249)

7.5.1影响Foundry线质量与可靠性的技术要素 (250)

7.5.2影响Foundry线质量与可靠性的管理要素 (251)

7.5.3Foundry线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 (252)

参考文献 (253)

第8章可靠性测试结构的设计 (256)

8.1版图的几何设计规则 (256)

8.1.1几何图形之间的距离定义 (257)

8.1.2设计规则举例 (258)

8.1.3版图设计概述及软件工具介绍 (260)

8.1.4多项目晶圆MPW(Multi-Project Wafer)的流片方式 (262)

8.2层次化版图设计 (266)

8.2.1器件制造中的影响因素 (266)

8.2.2版图验证和后仿真 (276)

8.3等比例缩小规则 (277)

8.3.1等比例缩小的3个规则 (277)

8.3.2VLSI突出的可靠性问题 (280)

8.4测试结构的设计 (282)

8.4.1MOS管的设计 (282)

8.4.2天线效应 (283)

8.4.3MOS电容的设计 (285)

8.4.4金属化电迁移测试结构设计 (288)

参考文献 (291)

第9章MOS场效应晶体管的特性 (292)

9.1MOS场效应晶体管的基本特性 (292)

9.1.1MOSFET的伏安特性 (293)

9.1.2MOSFET的阈值电压 (296)

9.1.3MOSFET的电容结构 (299)

9.1.4MOSFET的界面态测量 (300)

9.2MOS电容的高频特性 (302)

9.2.1MOS电容的能带和电荷分布 (302)

9.2.2理想MOS电容的C-V特性 (304)

9.2.3影响MOS电容C-V特性的因素 (306)

9.2.4离子沾污的可靠性评价 (310)

9.2.5MOS电容的高频特性分析 (311)

9.3MOSFET的温度特性 (316)

9.3.1环境温度对器件参数的影响综述 (316)

9.3.2环境温度对器件参数的具体影响 (318)

参考文献 (325)

第10章集成电路的可靠性仿真 (326)

10.1BTABERT的仿真过程及原理 (327)

10.1.1BERT的结构及模型参数说明 (328)

10.1.2MOS热载流子可靠性模拟 (335)

10.2门电路的HCI效应测量 (338)

10.2.1应力电压测量 (338)

10.2.2数据测量及处理 (340)

10.3门电路的模拟仿真 (344)

10.3.1门电路的模拟和测试 (344)

10.3.2门电路的失效时间计算 (346)

10.4基于MEDICI的热载流子效应仿真 (348)

10.4.1MEDICI软件简介 (348)

10.4.2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350)

参考文献 (353)

第11章集成电路工艺失效机理的可靠性评价 (354)

11.1可靠性评价试验要求和接收目标 (354)

11.1.1可靠性试验要求 (354)

11.1.2接收目标 (356)

11.2热载流子注入效应 (357)

11.2.1测试要求 (358)

11.2.2实验方法 (359)

11.2.3注意事项 (362)

11.2.4验证实例 (363)

11.3与时间有关的栅介质击穿 (364)

11.3.1试验要求 (365)

11.3.2试验方法 (367)

11.3.3注意事项 (369)

11.3.4验证实例 (370)

11.4金属互连线的电迁移 (371)

11.4.1试验要求 (371)

11.4.2实验方法 (373)

11.4.3注意事项 (374)

11.4.4验证实例 (375)

11.5PMOSFET负偏置温度不稳定性 (376)

11.5.1试验要求 (377)

11.5.2试验方法 (378)

11.5.3注意事项 (381)

11.5.4验证实例 (381)

参考文献 (383)

主要符号表 (385)

英文缩略词及术语 (391)

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可靠性及评价方法是2015年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章晓文。

得书感谢您对《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可靠性及评价方法》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多接入边缘计算(MEC)及关键技术 电子书
本书结合未来5G网络演进趋势全面讨论了5G移动边缘计算(MEC)及相关关键技术,内容涵盖5G网络需求与架构、MEC应用场景及需求分析、MEC系统架构及部署组网策略、以及MEC系列关键技术,包括本地分流、缓存与加速、网络能力开放、移动性管理、固移融合、计算任务卸载等不同层面。本书可供具有一定移动通信技术基础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通信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读物。
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部署方案及设计 电子书
1.本书涉及IPv6路由、过渡和安全等相关内容,分析了IPv4和IPv6共存的过渡阶段的主要技术、适用场景和选择模式。 2.本书作者为协助大型网络运营商设计、规划IPv6的网络演进,并参与IPv6项目试点的核心成员,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和有益的实践经验,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作者的现网实践经验,会为广大读者加深对下一代互联网的理解提供有用的参考价值。 3.本书在IPv6相关安全领域的部分重点针对国家等级保障要求,分基础网络层和数据应用层两个方面制定IPv6技术改造相应安全机制。本书最后通过数个实际的建设案例详解加深读者对下一代互联网IPv6技术演进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5G无线接入网架构及关键技术 电子书
1.5G属前沿技术,本书内容领先业界。 2.本书集合业界领先通信企业在5G方面的新研究成果,内容深入、丰富。 3.本书作者长期从事移动通信研究,此前出版过3本移动通信相关图书。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5G时代的承载网 电子书
本书由通信设计单位的一线资深专家联合编写,对运营商的网络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5G时代的承载网该如何规划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和阐述。这本书是他们丰富工作经验的智慧结晶,相信他们的研究和总结会给广大读者带来深刻的思考和启迪。当然,5G的规模建设和应用尚需时日,书中对5G承载技术的分析和判断还需要实践检验,但是本书至少能够成为读者全面了解和研究5G承载技术的重要参考资料。
不可不知的36种电子元器件(第2版) 电子书
本书适合制作爱好者、电子技术初学者阅读,可以成为他们的元器件学习与使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