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微组装可靠性设计(基础篇)

电子微组装可靠性设计(基础篇)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电子微组装可靠性设计指南,详述失效机理和设计方法,含实例。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电子微组装可靠性设计方法,提出了基于失效物理的可靠性设计核心技术链,包括潜在失效机理分析、可靠性设计指标分解、参数退化及失效时间评估、优化设计分析等关键技术,系统论述了微组装产品在温度应力、机械应力、潮湿应力、电磁应力下的失效物理模型与可靠性设计。本书适合从事电子微组装产品研发设计、工艺研究、可靠性评估、失效分析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作为电子设备可靠性设计与可靠性评价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何小琦,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电子学会元件分会委员,长期从事电子元器件、电子微组装产品可靠性研究工作,在电子微组装可靠性设计方面取得显著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件,获软件著作权登记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可靠性技术丛书编委会

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电子微组装与可靠性要求

1.2 可靠性设计技术发展与现状

1.3 电子微组装可靠性设计的挑战

1.4 电子微组装可靠性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及术语

主要符号表

第2章 电子微组装封装技术

2.1 电子微组装与封装概念

2.2 电子微组装关键技术及材料

2.3 组件封装技术及材料

2.4 典型电子微组装组件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及术语

第3章 电子组件可靠性要求

3.1 可靠性定义

3.2 可靠性指标

3.3 环境适应性

3.4 质量等级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及术语

主要符号表

第4章 电子微组装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

4.1 导致失效的环境应力

4.2 HIC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

4.3 MCM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

4.4 SiP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

4.5 TWT的失效模式和机理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及术语

第5章 基于失效物理的可靠性设计方法

5.1 可靠性设计的基本原则

5.2 可靠性设计指标

5.3 可靠性设计方法

5.4 可靠性设计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及术语

主要符号表

第6章 温度应力失效与可靠性设计

6.1 温度应力类型

6.2 温度应力失效物理模型

6.3 温度应力可靠性设计指标

6.4 基于失效物理的可靠性设计方法(温度应力)

6.5 高温过应力失效控制设计

6.6 稳态温度退化控制设计

6.7 温度冲击过应力损伤控制设计

6.8 温度循环热疲劳控制设计

6.9 温度应力下锡须生长规律及控制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及术语

主要符号表

第7章 机械应力失效与可靠性设计

7.1 机械应力类型

7.2 机械应力失效物理模型

7.3 机械应力可靠性设计指标

7.4 基于失效物理的可靠性设计方法(机械应力)

7.5 振动疲劳控制设计

7.6 谐振损伤控制设计

7.7 机械冲击开裂控制设计

7.8 恒定加速度失效控制设计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及术语

主要符号表

第8章 潮湿应力失效与可靠性设计

8.1 潮湿应力类型

8.2 潮湿应力失效物理模型

8.3 潮湿应力可靠性设计指标

8.4 基于失效物理的可靠性设计方法(潮湿应力)

8.5 内部水汽及湿度控制设计

8.6 湿度-温度腐蚀控制设计

8.7 湿度-温度-偏压离子迁移控制设计

8.8 气密封装HIC金属-玻璃界面间歇渗漏模型

附表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及术语

主要符号表

第9章 电磁场分析与电磁兼容设计

9.1 电磁场

9.2 电磁兼容设计指标

9.3 可视化电磁场分析

9.4 基于电磁场分析的耦合分析技术

9.5 应用案例:DC/DC电源变压器输出引线布局设计与纹波分析

9.6 混合集成电路的电磁兼容设计建议

参考文献

主要符号表

第10章 混装焊料Anand参数及焊点热疲劳模型

10.1 Anand模型概述

10.2 Anand本构模型参数拟合方法

10.3 混装焊料高低温拉伸试验

10.4 混装焊料Anand模型参数推导

10.5 混装焊点热疲劳模型

参考文献

主要符号表

电子微组装可靠性设计(基础篇)是2020年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何小琦。

得书感谢您对《电子微组装可靠性设计(基础篇)》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MIMO多天线系统与天线设计 电子书
本书深入剖析多天线系统技术与应用,适合专业技术人员及高校师生阅读。
电子工程师必备——电路板技能速成宝典(第2版) 电子书
电子工程师实操技能:元器件识别、故障检修、电路设计应用。
5G网络全专业规划设计宝典 电子书
1.5G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本书是国内第一本5G横跨核心网、无线网和承载网的全专业书籍,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专业性和实用性。 2.本书涵盖引言篇、理论篇、规划篇、设计篇、实践篇和展望篇六大版块,从理论到实际,从顶层到落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3.引言篇是5G移动通信网络概述; 在理论篇中,本书分析了5G核心网、无线网、承载网的网络架构和关键技术,图文并茂,系统性强; 在规划篇和设计篇中,本书详细论述了5G网络规划设计的流程和方法论,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在实践篇中,本书基于作者亲自完成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度剖析,从业务模型到计算过程,从规划设计要点到方案选择,层层推进,实操性强; 展望篇从如何让AI为5G网络赋能的角度进行了深入思考。 4.本书编著团队来自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从1G到5G,长期跟踪国际规范,多年来一直从事移动通信网络的行业标准和规划设计的编制工作。作者曾经出版了通信行业内第一本5G书籍《5G:2020后的移动通信》,参与了中国电信5G试验网的规划和建设指导意见的编制,完成了中国电信第一个5G试验网可研报告,承担了中国电信多个省市的5G网络规划设计工作,在5G标准化演进、组网架构、网络规划、工程设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心得。作者现将经验心得编著成这本宝典,内容详实,具体生动,深入浅出,相信可以让读者从理论到实践,从规划到设计,横跨多专业,全面系统地学习5G。
5G NR物理层规划与设计 电子书
权 威推荐: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领域专家 邬贺铨院士倾情作序。 特色亮点:本书特点是7个章节都有一张彩色的内容概览图,读者可以对5G NR物理层的规划和设计一目了然,对深入了解全书的内容更有把握。 方法:本书提供了一种对3GPP协议的学习方法,读者可以利用本书的方法,不断更新知识。 工具:本书以5G技术和通信协议为基础,是一本从理论分析到规划设计建设实践的工具书。 本书知识点全面 系统:读者可以全面掌握5G NR的物理层信道、物理层过程、物理层参数等。 专业:与5G部署相结合,对5G NR的峰值速率、控制信道容量、频率配置方法、适用场景等分析到位,实操性强。 作者实力:本书作者均在项目一线从事无线网规划、咨询、设计多年,有非常丰富的工程项目经验。 实践指导:本书侧重于理论结合工程实践,从系统参数到原理实现,从通信设备到工程建造都有详细介绍。 知识强化:无论读者是否参与过5G试验网,从事5G技术工作或者学习人员都可强化自己的通信系统知识,掌握基本的5G技术,会使你收获颇丰。
5G无线系统设计与国际标准 电子书
理解5G国际标准化的一把钥匙,也是标准化领域难得的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