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俗

走向世俗:中古时期的佛教传播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以中国中古时期的历史为中心,考察佛教的中国本土化和中国社会的佛教化过程。

内容简介

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立足并融入中国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事件。本书将以中国中古时期的历史为中心,考察佛教与中国社会的双向互动——即佛教的中国本土化和中国社会的佛教化过程。

本文不拟对学理佛教作思想史的梳理,重心在于考察作为信仰的佛教是如何进行调整以适应中国本土文化,走向世俗社会,并对民众心理、社会生活习俗产生影响的。

本书是把佛教当成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来研究,所以更多地采用宗教社会学的方法。力图证明,唐宋之际的佛教转型绝非偶然,宋代以后兴起的民俗佛教是晋唐时期佛教信仰民众化的必然结果。

作者简介

石刚,哲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中国佛教、文化传播。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第一章 神异与佛教初传:“神僧”群体研究(上)

第一节 “异僧”与神异现象

一 感应

二 预言

三 分身

四 伏虎

五 降神

六 祈雨

七 神行

八 蝉蜕

第二节 “异僧”群体的产生根源

一 佛教的神通说

二 神异现象的中土背景

第三节 神异现象与早期佛教传播

一 神异与政治

二 神异与民间传教

三 神异与佛道相争

余论

第二章 “狂僧”与化导世俗:“神僧”群体研究(下)

第一节 “狂僧”群体的出现及演变

一 南北朝的“狂僧”群体

二 隋唐五代的“狂僧”群体

三 宋代以后的“狂僧”群体

第二节 “狂僧”群体的特征

第三节 “狂僧”群体出现的意义

一 游戏神通与应机化俗

二 打通凡圣与走向世俗

三 “狂僧”与“狂禅”

四 “狂僧”与“狂士”

余论

第三章 医术与佛教传播:中古时期的僧医

第一节 僧人行医方式再考察

一 神秘的咒术行医

二 僧医的治疗程序

三 僧人行医的特点

第二节 僧人行医与佛教的本土化

一 僧人行医的动机

二 僧人借医术传教的途径

三 僧人行医的流弊

余论

第四章 高僧预言下的历史:佛教的占相、谶言

第一节 僧人占相与佛教的本土化

一 中古时期僧人占相事类考

二 佛教对中土占相术的吸收与创新

三 僧人占相行为的客观效果

第二节 佛教谶言与中国社会

一 佛教谶言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 佛教谶言下的历史:以“志公谶”为例

三 佛谶的特点及其意义

余论

第五章 宗教狂热的背后:中土佛教徒的焚身供养现象

第一节 中土佛教徒的焚身供养行为及特点

一 僧传中所见焚身供养

二 焚身供养行为的特点

三 焚身供养的意义和性质

第二节 焚身供养引发的争议及衰微

一 焚身供养行为引发的教内争议

二 焚身供养的流弊及衰微

余论

第六章 从“岁三月六斋”到“岁三月十斋”:佛教的斋月和斋日

第一节 佛教的斋月和斋日及在中土的流行

一 “岁三月六斋”的出现及经典依据

二 “岁三月六斋”在中古时期的流行

第二节 佛教斋月和斋日的演变及引发的争论

一 帝王断屠令对佛教斋月和斋日的影响

二 “善月”还是“恶月”:佛教民俗化引发的争论

三 “六斋日”还是“十斋日”:佛教本土化引发的争论

第三节 佛教斋月和斋日在佛教本土化中的意义与作用

一 斋月、斋日与中国佛教

二 斋月、斋日与中国社会

余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走向世俗是2020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石刚。

得书感谢您对《走向世俗》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