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是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3+2)“十四五”规划教材中的一种。
内容简介
全书具体内容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编写,突出儿科常见病、多发病,避免过深、过难及高职高专学生不易掌握的内容。本教材融基层执业助理医师岗位需求和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为一体,为了突出高职高专教材特色,增设了学习目标、案例导学、课堂互动、知识链接、目标检测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简介
编者王洪涛,现任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儿科教研室主任,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附属惠济医院儿科主任,重量精品课程《儿童保健与疾病诊疗》负责人,从事临床和教学近20年,专业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一、儿科学的范围
二、儿科学的任务
第二节 儿科学的特点
一、解剖特点
二、机能特点
三、病理特点
四、免疫特点
五、诊断特点
六、治疗特点
七、预后特点
八、预防特点
第三节 儿童年龄分期及特点
一、胎儿期
二、新生儿期
三、婴儿期
四、幼儿期
五、学龄前期
六、学龄期
七、青春期
第四节 我国儿科学的发展与展望
一、我国儿科学的发展
二、我国儿科学的展望
小结
第二章 生长发育
第一节 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和影响因素
一、儿童生长发育规律
二、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第二节 儿童体格发育及评价
一、儿童体格生长常用指标
二、身体比例与匀称性
三、骨骼和牙齿的发育
四、体格生长的评价
五、儿童常见体格生长偏离
第三节 儿童神经心理发育及评价
一、神经系统的发育
二、感知觉的发育
三、运动功能的发育
四、语言的发育
五、心理活动的发展
六、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
第三章 儿童保健
第一节 各年龄期儿童的保健重点
一、胎儿期
二、新生儿期
三、婴儿期
四、幼儿期
五、学龄前期
六、学龄期
七、青春期
第二节 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一、护理
二、营养与喂养
三、免疫规划
四、定期健康检查和促进早期发展
五、社会适应性行为培养
六、体格锻炼
七、儿童意外伤害的防控
第四章 儿科疾病治疗原则
第一节 儿科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一、病史采集
二、体格检查
三、病历书写
第二节 儿科疾病治疗原则
一、儿科护理原则
二、饮食治疗原则
三、心理治疗原则
四、药物治疗原则
第五章 营养和营养障碍性疾病
第一节 儿童营养基础
一、能量与营养素的需要
二、消化系统发育与喂养
第二节 婴幼儿喂养
一、母乳喂养
二、混合喂养
三、人工喂养
四、婴儿食物转换
五、幼儿膳食
第三节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一、病因
二、病理生理改变
三、临床表现
四、并发症
五、诊断
六、治疗
七、预防
第四节 儿童单纯性肥胖
一、病因
二、病理生理改变
三、临床表现
四、辅助检查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六、治疗
七、预防
第五节 维生素D缺乏症
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二、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第六节 锌缺乏症
一、病因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
四、治疗
五、预防
第六章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第一节 新生儿特点及护理
一、新生儿分类
二、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
三、正常足月儿及早产儿的护理
第二节 新生儿窒息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辅助检查
五、治疗
六、预防
第三节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辅助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
第四节 新生儿颅内出血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
四、治疗
五、预后
六、预防
第五节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辅助检查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六、治疗
七、预防
第六节 新生儿黄疸
一、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二、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三、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
第七节 新生儿溶血病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并发症
四、辅助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
七、预防
第八节 新生儿败血症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辅助检查
四、诊断
五、治疗
第九节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辅助检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五、治疗
第十节 新生儿低血糖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辅助检查
四、诊断
五、鉴别诊断
六、治疗
第十一节 新生儿低钙血症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辅助检查
四、诊断
五、治疗要点
第七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口腔
二、食管
三、胃
四、肠
五、肝
六、胰腺
七、肠道细菌
八、粪便
第二节 口炎
一、鹅口疮
二、疱疹性口腔炎
第三节 腹泻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分类
四、临床表现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
七、预防
第四节 儿童体液平衡特点及液体疗法
一、儿童体液平衡特点
二、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三、液体疗法时常用的溶液及其配制
四、液体疗法
五、几种不同情况的液体疗法
第五节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一、病因
二、病理
三、临床表现
四、辅助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
第六节 先天性巨结肠
一、病因和病理生理
二、临床表现
三、辅助检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五、治疗
第八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 儿童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和免疫特点
一、解剖特点
二、生理特点
三、免疫特点
第二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一、病因
二、临床表现
三、并发症
四、实验室检查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六、治疗
七、预防
第三节 急性支气管炎
一、病因
二、临床表现
三、辅助检查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五、治疗
第四节 肺炎
一、支气管肺炎
二、几种不同病原体所致肺炎的特点
第九章 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节 儿童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心脏的胚胎发育
二、胎儿血液循环特点及出生后改变
第二节 先天性心脏病
一、概述
二、房间隔缺损
三、室间隔缺损
四、动脉导管未闭
五、法洛四联症
第三节 病毒性心肌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辅助检查
四、诊断
五、治疗
第十章 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节 儿童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解剖特点
二、生理特点
第二节 儿童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类
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三、遗传性肾小球疾病
第三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辅助检查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六、治疗
七、预后和预防
第四节 肾病综合征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三、临床表现
四、并发症
五、实验室检查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七、治疗
八、肾病综合征的转归判定
九、预后
第五节 泌尿系感染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四、影像学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
第十一章 造血系统疾病
第一节 小儿造血和血常规特点
一、小儿造血特点
二、小儿血常规特点
第二节 小儿贫血概述
一、贫血的分类
二、贫血的临床表现
三、贫血的诊断要点
四、贫血的治疗原则
第三节 营养性贫血
一、缺铁性贫血
二、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
第十二章 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节 小儿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小儿脑和脊髓发育特点
二、神经反射
三、脑脊液
第二节 化脓性脑膜炎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病理
四、临床表现
五、辅助检查
六、并发症
七、诊断
八、鉴别诊断
九、治疗
十、预后
第三节 病毒性脑炎
一、病因
二、病理
三、发病机制
四、临床表现
五、辅助检查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七、治疗
八、预后
九、预防
第四节 脑性瘫痪
一、病因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
四、治疗
第十三章 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常见出疹性传染病
一、麻疹
二、猩红热
三、水痘
四、手足口病
第二节 流行性腮腺炎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理
四、临床表现
五、并发症
六、实验室检查
七、诊断
八、预防
九、治疗
第三节 中毒性菌痢
一、病原学及流行病学
二、发病机理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
七、预防
第四节 小儿结核病
一、概述
二、原发型肺结核
三、结核性脑膜炎
第十四章 遗传代谢内分泌疾病
第一节 21-三体综合征
一、病因
二、临床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五、遗传咨询和产前筛查
六、治疗
第二节 苯丙酮尿症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
四、治疗
第三节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一、病因和病理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五、治疗
六、预防及预后
第十五章 免疫性疾病
第一节 小儿免疫系统发育特点
一、非特异性免疫特点
二、特异性免疫特点
三、几种常见的免疫缺陷病
第二节 风湿热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
七、预后和预防
第三节 川崎病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六、治疗
七、预后
第十六章 儿科急症
第一节 小儿惊厥
一、病因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
四、热性惊厥
五、治疗
六、预后与预防
第二节 儿童心肺复苏术
一、儿童心搏、呼吸骤停病因
二、儿童心搏、呼吸骤停表现
三、儿童心搏、呼吸骤停诊断
四、儿童心肺复苏技术
第三节 充血性心力衰竭
一、病因
二、临床表现
三、辅助检查
四、诊断
五、治疗
附录
附录A
附录B 小儿常用临床检验正常值
附录C 2020年临床助理医师儿科疾病考试大纲
主要参考文献
儿科学是2022年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洪涛 等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儿科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