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与记忆:多国视野下的历史反思与德国记忆文化建构

遗忘与记忆:多国视野下的历史反思与德国记忆文化建构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论文集收录了2019年11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战后德国记忆文化建构发展》国际专家论坛的24位与会中外专家学者提交的论文。

内容简介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记忆”理论的提出,德国积极推进旨在保障德国和世界可持续性和平发展的“记忆文化”的建构。

本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结合历史与现实、内政与外交、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国别视角与全球视角,共同探讨战后德国历史反思路径及其对外关系发展,以期拓展针对当代德国文化与社会的研究视角与领域,为促进中德跨文化理解与合作提供新思路与智识基础。

全书内容重点围绕三大主题展开:集体认同与文化记忆及其对于战后德国内外政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和解与历史认知变迁;历史反思与政治教育及其对于德国外交政策和中德关系的影响。

作者简介

编者孟虹,曾在浙江大学、洪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和柏林工业大学任教,并曾在德国联邦议院担任科学研究员。获上海同济大学日耳曼文学学士学位、歌德学院大语言学士学位,柏林工业大学教育学和柏林自由大学汉学硕士学位,柏林工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目前任职于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和德国研究中心,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中欧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理事、中德友好协会理事等职。研究重点包括中德关系、德国社会与文化发展及欧洲一体化。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德国联邦议会与记忆文化’建构研究(1990-2015)”。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序言

上篇 战争与和平

1. 历史记忆中的中德关系变迁

一、曲折复杂的建交历程

二、稳步发展进程中的矛盾与博弈

三、默克尔时代的新挑战与机遇

2. 德国和法国:两种不同又互相依存交融的欧洲和全球记忆文化

一、两种截然不同的记忆文化

二、两种互相融合且相互决定的记忆文化

三、两个以诸多共性为特征的记忆文化,唯有置于欧洲和全球背景下才能理解

结语

3. 当代德国的认同话语和记忆文化:以历史的延续性和断裂为中心

引言:德国的历史反思、认同话语与记忆文化

一、德国一战记忆文化的尴尬

二、《梦游者》与克拉克现象

三、《退出融合!》,犹太人与德国身份认同

四、究竟记忆什么?

4. 记忆文化在变迁:1945年以来德国人与东部灭绝战遗产

一、冷战期间的选择性记忆文化

二、联邦德国受害者与肇事者的话语叙事

三、联邦德国记忆政策的转折点

四、民主德国记忆文化中的恐怖与暴力

五、柏林共和国对于灭绝战争的回忆

5. 从“德意志特殊道路”到“欧洲内战”:联邦德国纳粹史研究范式解析

6. 徘徊于官方自我批评与私人道歉之间:美国对于德国历史反思的推动作用

一、美国的影响

二、官方的自我批评

三、克服个人的相对化

四、自我批判式的历史观

7. 1970—1980年代联邦德国纳粹历史政策的策略与困境

一、1970年代社民党的历史政策:以“民主”求认同

二、1980年代联盟党的历史政策:以“民族”求认同

余论

8. 俄罗斯视野下的德国记忆文化

一、1945—1959年:战后被占领和分裂时期的德国

二、1960—1980年的发展

三、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面临的新挑战

结语

9. 正视历史的痛点:普京时代二战文化记忆建构

一、文化记忆:历史的回声抑或再现

二、对抗:多元文化政策下的“记忆大战”

三、制度:重构国家认同的顶层设计

结语

10. 德波合作基金会的职能和作用

11. 对于德国人在其他国家犯下的不公正行径的反思与补偿

12. 德国记忆文化视角下的二战强制劳工及其赔偿问题

一、“强制劳工”的分类与国际法、人权法对“强制劳动”的鉴别

二、战后强制劳工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三、强制劳工赔偿问题的政治与法律框架

四、德国统一后对强制劳工赔偿的制度化与赔偿规模

结语

下篇 记忆与反思

13. 民主是建设者:联邦德国议会大厦、政府建筑与记忆文化

一、双重划界时期的应急措施

二、规划永久性解决方案

三、“告别临时期”

四、从波恩共和国到柏林共和国

14. 记忆文化与外交政策:德国历史是如何影响国际政治的

导言

一、外交政策研究中的记忆概念与理论

二、德国记忆文化在外交政策中的建构与变迁

结语

15. 从国债的历史看欧洲的未来

一、债务奠定国家的根基

二、欧洲的财政一体化之路

三、欧洲的“布雷顿森林”时刻

16. 德国东部联邦州选举与右翼民粹主义势力在德国的强势抬头

一、两德统一的成功故事

二、德国东部地区的选举及其特点

三、德国的民粹主义

四、发起反对社会分裂的实质性讨论

五、巩固共同价值观,在多样性中保持一致

六、德国的记忆文化与德国和欧洲的未来

17. 难民问题在德国:历史记忆与展望

一、德国战后的第一次难民潮:作为难民的德国人及其回归

二、德国战后的第二次难民潮:冷战和后冷战时期的难民潮

三、德国战后的第三次难民潮:2015年欧洲难民危机的难民潮

四、难民潮在德国的展望

18. 德国记忆文化引发匈牙利冲突文化:难民危机与德国形象在匈牙利的变迁

一、概念解释:记忆文化

二、历史题外之话

三、机构性题外之话

四、德国形象在匈牙利与有关1989—1990年的记忆

五、匈牙利当今的德国形象

六、分析性结论

19. 关于柏林城市宫重建的辩论(1993—2002)

引言

一、城市宫及其后继建筑的简史

二、关于柏林城市宫的辩论记事

三、公共领域的功能

四、关于柏林城市宫的辩论分析

结语

20. 德国联邦议院对于历史记忆和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联邦议院在德国民主政体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二、联邦议院对于政治教育工作立法与历史记忆重构的影响

三、联邦议院作为历史记忆场所与民主教育实践基地

四、联邦议院符号性建筑与艺术作品的教育功能

结语

21. 从“再教育”到“奥斯威辛之后的教育”:战后德国纳粹历史教育的失范与重构

一、纳粹历史教育的开端:“再教育”运动

二、1950年代纳粹历史教育的失范

三、纳粹历史教育的转折:《奥斯威辛之后的教育》报告

四、1960年代和1970年代纳粹历史教育的重构

结语

22. 民间外交中的中德文化交流

一、共享知识与未来

二、以车代步,探索世界

三、足球传友谊

四、以历史伟人为推动力

23. 记忆文化对于中国对国际环境的认知及中德关系的影响

一、历史记忆,发展的逻辑

二、百年大变局与中德关系

三、历史经验总结与中德关系发展趋势

24.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中德人文交流现状、挑战及展望

一、近年来中德人文交流的发展现状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德人文交流的内在挑战

三、中德人文交流的外部挑战

四、中德人文交流的未来展望

25. 中国抗战类博物馆与反战记忆文化的建构

一、抗战类博物馆是抗战纪念活动的重要场所

二、“抗战精神”是建构抗战记忆文化的灵魂和主线

三、抗战类博物馆在弘扬抗战精神中的作用

附录:首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遗忘与记忆:多国视野下的历史反思与德国记忆文化建构是2022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孟虹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遗忘与记忆:多国视野下的历史反思与德国记忆文化建构》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福林记忆 电子书
本书分7辑。“筑梦福林”倾吐作者伴随着福林传统村落保护之卓有成效的心路历程,乡镇基层干部的劳碌辛苦也尽在其中。“古村探幽”介绍福林村概况,讲述“五古”的来龙去脉。“弘一因缘”梳理弘一法师驻锡福林的活动情形,对“缘断福林”提出个人见解。“史海钩沉”主要就新发现的史料做探究读解。“遗址摭拾”对废弃、泯没的公共设施和古民居寻根追踪。“乡建絮语”是对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言献策。“龙湖采璞”是
历史语境下的德国与欧洲(北京大学史学丛书) 电子书
学术论坛“历史语境下的德国与欧洲”论文集。
精神视域下的中国历史与文化 电子书
本书内容主要涉及古代神话的文化解读、儒道思想的考释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本质的研究、历史专题研究等等方面。全书以论文的形式,并通过一个“精神”的视域对中国文化精神以及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作一探本寻真式的考察,以便从多层次、多角度对何为“中国性”给予必要的澄清。
海外移民与跨文化视野下的近代鼓浪屿社会变迁 电子书
本书考察厦门鼓浪屿近百年间走过的近代化历程及其社会变迁,探索既定区域的结构性要素以及历史积累与积淀,如何影响和制约该区域的近代化进程。
厦门闾里记忆 电子书
追溯厦门城市历史、人文发展轨迹,追寻厦门与台湾数百年亲情,探寻掩藏民间之闽南文化、历史遗存、亲历、亲访、亲见,多为资料外之新发现。记述厦门港城、古街、闾巷、古村、古寨、古厝、古桥、古亭的历史掌故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