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刊登的研究成果涉及遗产研究多个领域,具有前瞻性和学科交叉性。
内容简介
《遗产》是由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创办的文化遗产研究系列集刊,刊物瞄准当代遗产研究的热点问题,旨在从不同的学科视域出发,探讨“遗产保护”“遗产指定”“遗产开发”等遗产研究热点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构建“大交叉”“大融合”的文化遗产研究共识,所刊登研究成果内容涉及遗产理论、遗产政策、记忆遗产、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传统工艺技术与传统、遗产与现代化、遗产与东西文化交融等多个遗产研究领域,涵盖人类社会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法律、历史的、物质的、非物质的等诸多要素,具有显著的学科交叉性和研究前瞻性。所刊文章主要采用质性研究、定量研究和文献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
编者周永明,重庆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人类学中心主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人类学系教授。曾任美国著名智库威尔逊国际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和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著有《历史语境中的网络政治:电报,互联网和中国的政治参与》及《二十世纪中国禁毒史:历史、民族主义及国家形塑》等英文专著,中文版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近年来主要从事其开辟的“全球代中国”与“路学”研究,并主编《中国人类学》辑刊。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委会
遗产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一种知识的人类学
一 “知识”是什么?
二 一种分析框架
三 知识的传播和它的改变路径
四 知识传统中的一致性、精确性和一般性
五 现代学术知识
六 一般性思考
文化景观的未来愿景
一 遗产理论如何帮助构想文化景观新愿景
二 审视:认可文化景观成就
三 审视:未来文化景观的挑战
四 “知行合一”理念
框架理论:朝向遗产研究中的思辨性想象
引言
一 遗产本体理论(Theories in heritage)
二 遗产表征理论(Theories of heritage)
三 遗产实践理论(Theories for heritage)
结论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战争遗产与和平建设
一 “战争遗产”概念与内涵的演变
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的“积极和平观”
三 新语境下战争遗产“和平价值”的转向
四 战争遗产在和平建设中的实践路径
五 中国战争遗产在和平建设中的角色再定位
遗产、记忆与历史文化
“格林童话”之今昔
战迹与讲述
引言
一 日俄战争结束后至大正初期的旅顺战场遗迹
二 一战后至昭和初期围绕旅顺“战迹”的讲述
三 十五年战争期间的战场遗迹
四 日本国民对战迹讲述的反应
结语
中国东北地区殖民地建筑的“文物化”及旅游资源化
一 中国的文物保护政策
二 殖民地建筑的几种命运:以大连/旅顺为例
三 “满洲国”建筑群的“文物化”:以长春市为例
四 警示性与资源化:对殖民地建筑遗产的重新阐释
五 殖民地建筑的属性、价值与后殖民时代的文化遗产政治
梦与幽灵中的生死观
一 暧昧性的社会意义
二 东日本大地震的幽灵现象
三 地震后的梦中世界
四 “能乐”中的暧昧世界
燕园抗战的多重面相
一 信件全文中译
二 该信转致司徒雷登的过程
三 相关人物及事件考析
四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的燕大师生
结语
遗产与灾害研究
流动的遗产文化: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麻风病院
引言
一 政府遗产话语中的排除
二 口述史和遗产
三 麻风病院中的患者文化
四 纠结的“希望之谷”:政府和社会活动家的话语
五 遗产文化:谈及家和遗产
六 流动的记忆
结论
生活史讲述之难
引言
一 病人的讲述与社会语境
二 一位病人的生活史
三 “异口”生活史的困难
可怕的遗产:解读埃姆村的瘟疫(1666-2000)
引言
一 关于埃姆鼠疫的证据
二 关于瘟疫的初始记录
三 一位英国英雄
四 19世纪对瘟疫的痴迷
五 瘟疫和村庄
六 一场没有英雄的鼠疫
结语
灾害民族志标准化方法的开发
引言
一 数据的收集
二 调查的概况
三 案例的编辑和编码化
四 使用OCM编码的实践
五 关于编码化的考察
六 灾害过程的认定
总结
遗产保护研究
中国传统村落的研究现状及保护策略
引言
一 样本与方法
二 2001-2019年传统村落研究的基础数据分析
三 研究核心与热点:2001-2019年传统村落研究的主题内容分析
四 中国传统村落研究现状的特征与不足
结论与展望
基于文化社区模式的古村镇遗产保护
引言
一 文献综述
二 研究设计
三 研究结果
结论
以退为进:日本“非遗名录”申报策略的转变
引言
一 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昨日今朝
二 日本前期的“非遗名录”申报(2009-2013)
三 日本近期的“非遗名录”申报(2014-2019)
结语
遗产(第三辑)是2020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周永明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遗产(第三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