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年代:1848—1875

资本的年代:1848—1875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是史学大师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最重要的代表作,历30余年而成的心血巨著——“年代四部曲”的第二部。

内容简介

《资本的年代 : 1848—1875》是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的第二部。

1848年至1875年,双元革命赋予资本主义经济十足的信心来进行其全球征服。完成这项征服的是它的代表阶级——资产阶级,而他们所打的旗号,则是其典型的自由主义的思想方式。在这段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景和经济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它们的实际胜利非常明显。政治上,法国大革命所针对的“旧制度”看上去正在接受一个凯歌高奏的资产阶级领导权,接受它所代表的经济、制度和文化进步。在经济上,原先受限于腹地狭隘所导致的各种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困难,这时已获克服,这主要得归功于工业转型的扩散以及世界市场的大幅度拓展。在社会上,革命年代贫民爆炸性的不满情绪此时也逐渐平息。

简言之,在资本的年代,持续的资产阶级进步的主要障碍似乎均已铲除,因而其内部矛盾所造成的可能困难,一时间似乎还不致引起忧虑。在欧洲,这个时期的社会主义者和社会革命分子,似乎较任何其他时期都少。

作者简介

作者艾瑞克·霍布斯鲍姆(1917—2012),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也是巴尔扎恩奖(Balzan Prize)得主。

霍布斯鲍姆研究的历史时期以19世纪为主并延伸及17、18和20世纪;研究的地区则从英国、欧洲大陆,扩至拉丁美洲。他一生著作颇丰,在劳工运动、农民叛乱、民族主义和世界史范畴中的研究成果堪居当代史家的顶尖水准。

霍布斯鲍姆也是叙事体史学的大家,其宏观通畅的写作风格将叙述史学的魅力扩及大众。最具代表性便是“年代四部曲”,其结构恢弘,叙事晓畅,成为当代极为流行的历史著作,让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普通读者获得了触摸历史的机会。他还另著有《民族与民族主义》《霍布斯鲍姆自传》《论历史》等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导言

第一部分 前奏

第一章“民族的春天”

1

2

第二部分 发展

第二章大繁荣

1

2

4

第三章统一的世界

1

2

3

4

第四章冲突与战争

1

2

第五章民族的创建

1

2

3

第六章民主力量

1

2

第七章失败者

1

2

3

4

第八章胜利者

1

2

第九章变化中的社会

第三部分 结果

第十章土地

1

2

第十一章流动的人

1

2

第十二章城市·工业·工人阶级

1

2

3

第十三章资产阶级世界

1

2

3

4

第十四章科学·宗教·意识形态

1

2

3

第十五章艺术

1

2

3

4

5

6

第十六章结语

资本的年代:1848—1875是2017年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作者[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得书感谢您对《资本的年代:1848—1875》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我的情结 电子书
本书记录了傅志寰同志的求学之路、社会经历、管理实践和记忆随想。
远去的亲人 电子书
本书记载了作者陈维秀自认识蒋汉杰开始的直至陈维秀离开人世这一段时期有关于蒋家的家族历史以及当时上海地下党员生活的真实写照。陈维秀,祖籍江苏无锡玉祁镇。由母亲作主,19岁嫁给姐夫——商人蒋汉杰。从1939年至1953年养育了五个子女。上海解放前她作为家庭主妇协助丈夫和子女进行地下工作。解放以后进入中国畜产公司上海分公司,直到1973年退休。2000年前后,她开始撰写蒋汉杰家史,历经数年完稿。她为蒋家
厦门的兴起 电子书
本书系统论述了清朝时,厦门作为一个沿海贸易港口的兴起过程及其在沿海贸易中的地位,向我们揭示了厦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历史逻辑,展示了厦门乃至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的生动细节。对于我们今天深度认识厦门商港由来之路及其在“一带一路”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未来厦门城市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永远的战士 电子书
战争的硝烟虽已远去,但英雄的精神永世长存。2018年,山东省委老干部局、省委离退休干部工委开展征集山东老战土历史资料工作。邹城市老干部局以此为契机,联合有关单位启动了“永远的战十”征文活动,以参战老战十为记录对象,讲述战争故事,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历时半年,组织30个单位80多名下作人员入户采访600多人次,查阅人事、军史、党史等资料,形成书稿42篇近30万字,真实记录了老战士的战斗经历和
文明的比较 电子书
面对文明的共通与不同,我们该如何相互欣赏、如何求同存异,又该如何面对多元文化?本书是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的代表作品,是一部通俗的文化史著作。作者在书中以客观的态度,探讨了导致中国、日本、欧洲和英语文化圈形成不同发展路径的因素,也给出了“我们具有多重身份,各个身份以金字塔式结构逐一构建起来,范围逐渐扩大但不会相互冲突”“我们被某个层面上的差异所区分,又在另一个层面上被统一”的回答。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