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第三版)

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第三版)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用现代实践经验、科学成果和哲学精神重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内容简介

本书力图站在现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的基础上,重新解读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文本,深入挖掘由于种种原因被忽视或未被重视的原本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充分展开唯物史观创始人有所论述、尚未详细论证、充分展开,但又是现时代日益凸现、迫切需要解答的重大问题,并使之上升为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全书强调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应以马克思的实践观为基础,在深化历史本体论的基础上强化历史认识论的研究,从而使唯物主义历史观成为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的统一。

作者简介

作者杨耕,1956年生。安徽合肥人。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唯物论研究》(日本)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0篇;出版《马克思的社会研究方法及其当代意义》《杨耕集》等著作十部;主持编写国家级教材五部;科研成果六次获国家级奖,七次获省部级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导言

第一章 历史哲学:从缘起到后现代

一、历史哲学的形成及其合法化

二、现代历史哲学的三大流派及其异同

三、后现代历史哲学的兴起及其特征

第二章 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的历史哲学

一、唯物主义历史观概念的由来及其实质

二、唯物主义历史观属于历史哲学范畴

三、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范畴

四、历史认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生长点

五、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双重职能

第三章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和理论基础的演变

一、马克思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历史进程

二、马克思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思维逻辑

三、《哲学的贫困》:唯物主义历史观诞生的标志

四、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基础及其演变

第四章 社会与自然

一、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与现实基础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三、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

四、实践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五、人对自然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六、实践:人类社会和人类世界的本体

第五章 个人与社会

一、“有生命的个人”和“社会的个人”

二、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四、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及其关系

五、“社会生产人”与“人生产社会”

第六章 社会的本质与社会有机体的特征

一、实践:社会生活的本质

二、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和社会有机体

三、考察社会有机体的四种角度

四、社会有机体的运行规律

第七章 社会结构与实践活动

一、社会结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和交往活动的制度化

二、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三、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核心

四、社会的文化结构及其功能

第八章 社会历史过程与“自然历史过程”

一、问题的提出

二、何谓“自然历史过程”

三、经济规律在何种意义上是自然规律

四、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在何种意义上与自然历史过程“相似”

五、社会发展中的自然形态与派生形态

六、人类总体历史的发展进程与民族历史的发展进程

七、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第九章 历史规律的形成与特征

一、客观过程的两种形式及其区别

二、历史规律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

三、历史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活动的选择性

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五、现代西方历史哲学对历史规律的否定及其失误

第十章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价值取向

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二、世界历史中的东方社会及其命运

三、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方法论意义

四、价值关怀的取向与历史尺度的坚守

五、社会主义在东方国家首先实现的历史性必然性

六、社会主义全面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七、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价值取向

第十一章 历史科学方法范式的根本转换

一、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科学方法的独立化

二、实践反思法和历史科学方法范式的根本转换

三、社会有机体方法和辩证方法

第十二章 历史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

一、历史科学研究中的课题设计

二、历史科学研究中的资料分析

三、历史科学研究中的模型解释

第十三章 科学抽象:历史认识中唯一的分析工具

一、科学抽象法的内涵

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基本环节

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根本原则

第十四章 “从后思索”:历史认识的根本途径

一、“从后思索”法的提出

二、“从后思索”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三、“从后思索”法的基本内容

四、“从后思索”法的现代意义

附录一 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的历史考察

附录二 历史唯物主义现代形态的建构原则

一、理论出发点:实践

二、理论生长点:历史认识论

三、理论职能:历史本体论和历史认识论的统一

附录三 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访杨耕博士

附录四 历史哲学:在哲学和历史学的交叉点上——兼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形式

附录五 法国唯物主义的两个派别及其启示——兼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意义

一、法国唯物主义中的机械唯物主义派及其特征

二、法国唯物主义中的人本唯物主义派及其特征

三、重新审视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

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第三版)是2022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杨耕。

得书感谢您对《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第三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解读历史唯物主义 电子书
《马克思主义简明读本》系列丛书是专门为读者组织编写的一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通俗理论读物,本系列丛书紧紧围绕十八大精神,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引导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理论和制度,引导读者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影像中的生死课 电子书
这是中国大学中罕见的直面生死的课程,是陆晓娅老师自2012年起在北师大开设的同名公共选修课的授课笔记实录。
空间正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基于大卫·哈维的理论视角 电子书
本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空间正义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哈维空间正义理论的缘起、哈维对空间正义的一般理论阐释、哈维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非正义性的批评、哈维对构建空间正义社会的理想设计等。
齐泽克对拉康欲望理论阐释的理论转向及其意义 电子书
本书采用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结合的方法,从意识形态和激进政治行动这两个紧密相关的维度勾勒出齐泽克对拉康欲望理论阐释的逻辑架构和转向历程。检视和剖析齐泽克阐释的理论转向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化国外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后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解读辩证唯物主义 电子书
《马克思主义简明读本》系列丛书是专门为读者组织编写的一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通俗理论读物,本系列丛书紧紧围绕十八大精神,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引导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理论和制度,引导读者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