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九卷本的《中国儒学史》,上限从春秋时代起;下限至新中国成立,时间跨度约2500年。
内容简介
《中国儒学史》按历史顺序分册,分别为:⑴先秦卷;⑵汉代卷(含东西两汉);⑶魏晋南北朝卷;⑷隋唐卷;⑸宋元卷;⑹明代卷;⑺清代卷;⑻近代卷;⑼现代卷。
《中国儒学史》的主要内容,综合表现为以下几点:① 以历史发展为基本线索,阐述儒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过程。其中包括儒学的基本问题;儒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儒学与历代政权的关系;历代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儒学著作文献的考辨;儒学的思想概念、命题、范畴的辨析;儒学价值体系的梳理、诠释、评价;儒学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表现的思想异同,前后承续关系;儒学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思想、理论价值、特点、意义、贡献及其历史理论的局限;儒学与诸子的关系,其中包括儒道之争、儒道互补、儒佛之争、三教融合、多元互动等。②以儒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为背景,阐释经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所表现的经学思想。其中包括经学与儒学的关系;经学的基本形态、特点;经学的历史分合、分期;经学的今古文之争、汉宋之异;历代经学的发展动因及其与政权、时代变迁的关系;经学内容的解析、诠释及评价等。
《中国儒学史:清代卷》分十一章,依次阐述儒学的三个形态即理学、汉学、今文经学在清代发展演进的历史。
作者简介
作者汤一介,湖北省黄梅县人,生于天津。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思想家、教育家与社会活动家。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从1956年起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创办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三智文化书院、什刹海书院等学术研究机构。代表著作有《郭象与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佛教与中国文化》等。大部分著作与论文已结集为十卷本《汤一介集》出版。主编有《汤用彤全集》《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九卷本《中国儒学史》(与李中华共同主编)、十一卷本《中华佛教史》(与季羡林共同主编)等著作。以古稀之年主持大型文化工程《儒藏》(精华编)的编纂,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中国现代学术的崛起做出了重大贡献。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理学的发展与衰落
第一节 明代遗民的理学
第二节 顺康雍时期的理学
第三节 乾嘉时期的理学
第二章 王学的延续与后劲
第一节 孙奇逢的心学
第二节 黄宗羲对心学的改造
第三节 李颙的体用之学
第四节 李绂对心学的总结
第三章 朱子学的发展
第一节 张履祥的平民朱子学
第二节 陆世仪的经世之学
第三节 李光地的正统朱子学
第四章 张载之学的阐扬
第一节 王夫之的自然观
第二节 王夫之的知识论与人性论
第三节 王夫之的历史观
第五章 反理学与务实学风
第一节 顾炎武的经学
第二节 阎若璩辨伪《古文尚书》
第三节 颜李学派的习行思想
第六章 汉学的复兴与发展
第一节 汉学的成因与源流
第二节 汉学的发展与别出
第三节 汉学的成就与局限
第四节 汉学家的“以礼代理”说
第七章 汉学家的义理学(上)
第一节 惠栋对汉易的发挥
第二节 戴震的新理学
第三节 洪亮吉的人论
第八章 汉学家的义理学(下)
第一节 凌廷堪的礼学
第二节 焦循的变通之学
第三节 阮元的务实之说
第九章 汉学的别出及对汉学的批评
第一节 钱大昕的经史之学
第二节 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
第三节 方东树对汉学的批评
第十章 今文经学与经世思想
第一节 今文经学的复兴
第二节 公羊学的兴起
第三节 经世思潮的涌动
第十一章 春秋公羊学
第一节 庄存与的赵氏公羊学
第二节 孔广森的另类公羊学
第三节 刘逢禄的何氏公羊学
中国儒学史·清代卷是2011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汤一介。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儒学史·清代卷》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