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探讨“超越保护主义范式”的媒介美育理念内涵与实践路径。
内容简介
本书稿通过与“保护主义范式”的理念内涵对比,以及分析互联网时代媒介环境生成的内外逻辑机制变迁,阐明“超越保护主义范式”的存在必然性与合理性;进而结合互联网时代新生的典型网络文化现象,论述“超越保护主义范式”如何通过审美教育引导受众应对媒介化生存危机,打破二元对立的媒介审美意识,培养多元而又符合“人的媒介社会关系”调和发展的审美趣味,建构“主体间性论”的媒介审美价值观。与此同时,挖掘互联网时代新媒介艺术对于提升受众审美能力的实践教育价值,结合典型网络艺术文本,探寻提升受众“审美感知力、审美情感力、审美创造力”的综合媒介美育实践策略。
作者简介
作者霍美辰,中山大学文艺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讲师、硕上生导师。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媒介素养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吉林省美学学会会员、东北师范大学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中心成员。多年来在高校从事媒介教育第一线工作,主讲课程有《中外影视作品精读》《中外电视剧研究》《艺术学理论》等课程,参与东北师范大学精品通识课《媒介素养教育》。同时长期担任吉林省电视台影视频道编辑、导演,多次参与专题片、晚会、访谈节目等多类型媒介产品的编创工作,在大众媒介的产制、传播、营销及反馈等流程环节积累了相对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主要著作有《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指南》《外国经典电影风景线》等,并在《东北师范大学学报》《中国电视》《当代电视》《传媒》等学术刊物发表《论Web3.0时代互联网艺术的审美特性》《欧美主要国家媒介素养教育比较研究及启示》《媒介素养的审美批判反思》等多篇有关媒介教育、媒介美育的论文。主持完成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交流美学’视角下吉林省青少年媒介素质现状及教育策略研究”;东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基金项目“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多次参加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年会、全国媒介素养高峰论坛、中国高校影视学会青年论坛等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并发表会议沦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序言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四节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媒介美育的思想史回溯
第一节 媒介美育理念的发生及发展进程
第二节 防御性的主体美学——“保护主义范式”的审美观培养
第三节 二元对立的批判——“保护主义”范式的审美意识培养
第四节 单极化的精英指向——“保护主义”范式的审美趣味培养
第二章 时代变迁:媒介美育的时代转变
第一节 “主体间性论”的社会文化逻辑对“保护主义范式”审美观的瓦解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的媒介技术逻辑对“保护主义范式”审美趣味和审美意识教育的冲击
第三章 批判的鉴赏:媒介美育的审美意识发展论
第一节 多元媒介审美文化中“超越保护主义”范式审美意识的裂变
第二节 批判的局限——“虚拟现实”的审美意识教育价值
第三节 接纳的尴尬——“网络伪狂欢”的审美意识教育再思考
第四章 多元并蓄:媒介美育的审美趣味发展论
第一节 媒介化生存时代的审美趣味现状及典型问题
第二节 媒介审美趣味提升的关键环节——培养“人的媒介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观
第五章 美在间性:媒介美育的审美观发展论
第一节 主体间性美学启发下的审美观认识论
第二节 主体间性美学构建的审美观实践论
第三节 主体间性美学引导下的审美观本体论
第六章 融合式体验:媒介美育的审美能力发展论
第一节 审美能力的意义与媒介化生存时代的审美心理变迁
第二节 网络博物馆与个体审美感知力的培养
第三节 “微信公益”与个体审美情感力培养
第四节 阿普艺术与个体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媒介美育通论是201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霍美辰。
得书感谢您对《媒介美育通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