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中韩儒学

孟子与中韩儒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中韩儒学会论文集:孟子与中韩儒学

内容简介

本书为山东社科院与韩国国立安东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五次中韩儒学大会的论文集。大会的主题是“孟子与中韩儒学”,设有四个分选题:孟子思想研究;中韩孟学史研究;中韩孟子思想比较研究;孟子思想在中韩儒学发展中的传承与创新。学者们就孟子思想之于现当代社会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探析,围绕孟子与中韩孟学史、中韩孟子思想比较研究、孟子思想在中韩儒学发展中的传承与创新等议题进行了切磋和探究,这些探讨对于实现儒家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拓展和拓宽儒学研究新方向和新领域,特别是深刻揭示孟子思想在当今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深入激发孟学在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和谐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作用,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

目录

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张述存先生在第五届中韩儒学交流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韩国驻青岛总领事馆总领事朴镇雄先生的致辞

中共济宁市委常委、邹城市委书记张百顺同志的致辞

孟子说的“大丈夫”是什么?

一 孟子说的“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二 “贱丈夫”,孟子批评天下的财利垄断的人

三 谁是“大丈夫”“大人”?

四 “大人”的责务

五 再看看“贱丈夫”

六 《孟子》大丈夫论的信息

孟子的道德教育理论

Ⅰ 绪论

Ⅱ 道德教育理论的基础:性善说

Ⅲ 道德教育理论的内容

Ⅳ 结论

从见、闻到心

一 “闻而知之”与“见而知之”

二 闻、见与心

三 感官逻辑与思想道路的自觉

四 余论

性善论与人的存在

一 自我与传统:讨论性与善的两重根基及其融合

二 富于内容的生命与理智认知的界定

三 具体行事活动是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根基

孟子“性善”之意义研究

一 序言

二 仁:普遍与特殊

三 义:相对与绝对

四 结语

朝鲜中期的孟子观和赵翼之《孟子浅说》

一 绪言

二 赵翼经学的研究趋势

三 赵翼的四书观和《孟子浅说》之孟子观

四 结语

作为对孟子哲学曲解与误读的朱子学

一 绪语

二 宋代非孟、尊孟论的展开与朱子学的“孟子之重现”

三 孟子的性善说与朱子学本然之性、气质之性论

四 孟子的四端说与朱熹的性情论

五 结语

近二十年来韩国的“孟子”研究情况

孟子仁政学说的内涵及其价值

一 孟子仁政学说的内涵

二 善政是为政者的责任

三 孟子仁政学说的当代价值

孟子思想与韩国儒学的“四七之辩”

一 孟子思想中的“性情一体”

二 程朱理学的“性情之辨”与“理气动静”

三 韩国儒学的“四七之辩”

从“不忍”到“不忍人”

一 “不忍”与场合性刺激

二 “恻隐之心”的两种形式

三 “不忍人”与“人”的自觉

四 作为同情概念的“不忍人”

励俗敦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倡扬的孟子品尚

一 慕孟子与赞孟母

二 “孙孟之风”与“举寒素”

三 “孟轲敦素”与敦素之风

先秦儒家王道理想的应然指向与现实困境

一 王道与王道政治

二 儒家视野下的王道政治及其理想化

三 理想化的王道政治及其现实困境

四 困境下的应对与期待

从于连的“天下之忧”中看孟子的忧患意识

一 圣人的登场——现实和理想的协调

二 忧患意识——责任和道德的自觉

三 道德的主体性

关于孟子“浩然之气”思想的朱熹与王夫之的观点比较

一 绪言

二 “浩然之气”的概念

三 “浩然之气”的涵养

四 “浩然之气”的指向

五 结论

探析“为己之学”

一 “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义解

二 “己”概念蕴涵了深刻的道德追求,被赋予了极高的道德期望

三 “己”即是本体,又是性体、心体;“己”之价值在日常道德行动中、在道德原理的实践中得以实现

茶山丁若镛的孟子学与血气论

一 绪论

二 茶山的孟子学与其争论点

三 王道政治和性嗜好说的意义

四 神魂与血气的新人间论

五 结论

《孟子》与李瀷的《孟子疾书》

一 《孟子》与《孟子疾书》

二 相对于“义”之“利”的强调

三 相对于“性善”之“人欲”的肯定

四 理想的土地制度—井田制

五 王道与霸道的折中

六 《孟子疾书》与李瀷思想的立足点

孟子的社会管理思想

一 孟子关于社会管理的理论基础

二 孟子关于社会管理的具体内容

三 孟子关于社会管理的实施方法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一 儒家之道术

二 何谓浩然之气

三 如何养浩然之气

“孟母教子”故事对中国传统家风家训的奠基与影响

一 “孟母教子”的文本内涵

二 “孟母教子”在传统家风建设上的首创地位

三 “孟母教子”对传统家风、家教的影响

韩国儒者对孟子“四端说”的阐释

一 朝鲜时期四端七情之争的由来

二 退溪的四端说:理发而气随之

三 栗谷的四端说:气发理乘一途说

四 实学派代表人物茶山的四端说:端内德外

五 结论

孟子和庄子之心性论的特征

一 问题提起

二 中国哲学的最初质问

三 修己安人,孔子设定的新问题

四 轻物重生,杨朱的方向转换

五 孟子的尽心

六 庄子的淡心

七 对于心的孟子和庄子的异画,性与情

正本清源地认识“孔孟之道”

刘熙与交州孟子学

“征”字的考释与《孟子》首章的解读(提纲)

一 “征”字的考释

二 《孟子》首章的解读

儒家生生伦理学对休谟伦理难题的破解

一 休谟伦理难题的提出

二 麦金太尔与赫斯特豪斯的努力及其局限

三 儒家生生伦理学提交的方案

在朱子形而上体系中孟子性善论的地位

一 绪论:朱子继承孟子了吗

二 分辨存在论和本体论概念

三 宋儒对孟子性善说的继承和本体论

四 “天命流行”和朱子的本体论

五 朱子形而上体系中本体实现问题

六 结论:阳孟阴荀

充养与隆积:孟荀修养工夫合论

一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

二 积善不息,通于神明

三 养积互发,内外一体:孟荀修身工夫合论

从孟子“良知”到《大学》“诚意”“致知”

引言

一 从孟子的“良知”到人人都具有的是非之心

二 从《大学》“诚意”到“着实用意去好善恶恶”

三 从《大学》的“致知”到“至极其良知”

结语

大韩民国上海临时政府独立运动家相片中扇子的儒家意味

一 不是夏天,但是手中仍持有扇子的独立运动家

二 两种不协调

三 肖像画中的虎皮垫子

四 清斯濯缨浊斯濯足

五 君子豹变,大人虎变,小人革面

六 都俗又于南北溪涧为濯足之游

结论

后记 为了孟子思想与东亚儒学的共同发展

孟子与中韩儒学是201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孙聚友。

得书感谢您对《孟子与中韩儒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实用主义的儒化:现代新儒学与杜威 电子书
本书从现代新儒家与杜威的共同关切中,提炼出“生命三境”即生存之境、生活之境、生命之境作为考察的纲要,深入探究民族生命的生存进化、民族国家的政治生活、生活睿智、生命教养、生命理想等关键问题。本书在研究现代新儒学与杜威实用主义的互动关系中,提出“实用主义的儒化”命题。作者的问题意识高度自觉,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提出了很多有启发、有价值的见解,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儒学近代之境.励耘史学文丛 电子书
本书以历史文献为据,从探讨章太炎儒学思想的学术渊源入手,分阶段考察其代表性著作和思想流变,重点论述章太炎儒学思想及其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关系。第一,从学术史角度探讨章太炎的儒学学术成就、学术思想及其与现代学术转型的关系;第二,从思想史角度分析他对儒家思想的创造性阐释;第三,从政治史角度论证章太炎的儒学思想与维新思潮、革命思潮、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关系。
金元之际儒学的传承及思想特点:以东平府学和东平学派为中心 电子书
本书主要讨论金末元初(1220—1300)东平府学和东平学派的情况,对东平府学兴复与发展的背景、过程和原因,府学师生及其学术渊源,东平学派的思想和学术特点逐一进行了探讨,从而厘清金末元初理学发展的脉络,揭示儒学学术思想在这个时期的发展特点。本书资料较为丰富,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多有新见,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
大道与优游 电子书
《大道与优游》从悟道的角度演绎了庄子三十三篇著作。
薪与酬 电子书
《薪与酬》是大脑银行创始人苏引华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