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三国演义》泰国传播史,揭示传播模式和深层动因。
内容简介
本书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双重维度系统地展示了《三国演义》在泰国长达数百年的传播的动态过程,并分析这套传播机制及其背后的深层动因,总结《三国演义》在泰国传播的模式。
《三国演义》在泰国的传播是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根据传播主体人群、传播文本、传播方式和手段、传播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可将整个传播过程划分成2个传播阶段,分别归入上下两编,而作为两编分水岭的标志性事件就是昭帕耶帕康(洪)版《三国》经典泰译本的产生。
作者简介
作者金勇,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泰国语言文化专业学习,相继获得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东南亚系副教授,担任北京大学泰国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诗琳通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泰国的社会历史、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丛书序言
引言
插图
上编 从《三国演义》到Samkok
第一章 异文化语境下的文学传播
第一节 文学与传播
第二节 代表性的传播模式
第三节 跨文化文学传播的效果考察
第四节 异文化语境下的《三国演义》传播
第二章 《三国演义》初传时期泰国的社会概况
第一节 文化生态论与跨文化文学传播
第二节 阿瑜陀耶王朝中期以前的中泰文化交流
第三节 华人移民泰国的早期历史
第四节 华人移民社区的形成与文化迁移
第三章 《三国演义》的初传方式与特点
第一节 两个传播层次:“大传统”与“小传统”
第二节 初传的方式与途径
第四章 泰国的华人社会与《三国演义》
第一节 华人的社会流动与《三国演义》
第二节 萨迪纳制与华人的社会流动
第三节 《三国演义》进入泰国文学视野的契机
第五章 昭帕耶帕康(洪)版《三国》经典泰译本
第一节 泰国古典文学场域与《三国演义》
第二节 昭帕耶帕康(洪)与《三国》
第三节 昭帕耶帕康(洪)版《三国》的文本生成
第四节 昭帕耶帕康(洪)版《三国》与《三国演义》之比较
第五节 昭帕耶帕康(洪)版《三国》文本发生的原因
第六章 昭帕耶帕康(洪)版《三国》的影响
第一节 泰国的文学转型与《三国演义》
第二节 “三国体”与泰国散文体叙事文学
第三节 昭帕耶帕康(洪)版《三国》与泰国小说文类生成
第四节 昭帕耶帕康(洪)版《三国》与中国文学在泰国的传播
第五节 昭帕耶帕康(洪)版《三国》与泰国本土文学创作
下编 《三国演义》在泰国的本土化
第七章 泰国的社会变迁与文学场域的现代转型
第一节 泰国的现代国家变迁
第二节 现代读者群体的出现
第三节 大众传媒——读者与市场
第四节 作家职业团体的兴起
第八章 重写:泰文《三国》本土化文本的生成方式
第一节 两个传播阶段的差异与变化
第二节 对洪版《三国》的经典建构与解构
第三节 文本关系视域下的重写与《三国》经典再构
第四节 传播视域中的重写与《三国》经典再构
第九章 经典之争
第一节 翻译型重写
第二节 诸版全译本的比较
第三节 经典译本之争
第四节 其他简译、缩编本
第十章 故事新编
第一节 创作型重写
第二节 早期创作型重写版本举隅
第三节 现代创作型重写
第十一章 显幽阐微
第一节 阐发型重写
第二节 阐释批评类文本
第三节 研以致用的实用类文本
第四节 《三国》重写版本的总体特征
第十二章 创新扩散
第一节 泰式“三国文化”的兴起
第二节 泰国的“三国”政治文化
第三节 泰国的“三国文化”举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泰文版本《三国》相关研究评述
附录二 泰文《三国》类文本一览
附录三 书中泰文拉丁字母转写对照
后记
形似神异:三国演义在泰国的古今传播是2018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金勇。
得书感谢您对《形似神异:三国演义在泰国的古今传播》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