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带你了解社会创新领域的研究和成果。将专业化知识生产与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连接起来,让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
内容简介
新冠疫情等新形势倒逼社会创新,人们观念也因此而发生改变,“利他才是更合理的利己”,要求进行更多的合作。
作为社会创新领域的前沿性刊物,《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每期都会推出一些对读者来说比较陌生,但又与当今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相关的概念和方法论。
因此,本期在外版主题上重点增加了两篇关于新冠疫情的特稿。《向死而生:新冠病毒倒逼社会创新》指出,疫情之后,必须改变的不仅是公共卫生和健康服务体系,更包括知识、观念、组织、社会行动与日常生活方式。《社会组织重在“花钱”而非“募钱”》一文则指出在全国性的疫情面前,发挥好社会组织作用,也可以为抗疫增添一支重要的力量。
此外,本期也探讨了关于思变和创变的方法论和实践探索,以及以流媒体市场为代表的影像传媒在这中间的作用。比如《应对复杂公共问题的新思路》一文从美国的经验出发,针对公共政策的出台总是落后于社会问题的扩散,提出了四条应对之道。《移动创新者》将目光投向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一支创变生力军——侨居海外的创业者们。
作者简介
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编辑部,来自斯坦福大学PACS中心。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中文刊出版手记
这个世界会好吗?
中文刊10期导言
后疫情时代,在混沌中重塑未来
特别策划
应对复杂公共问题的“新思路”
以人为本
试验先行
数据驱动
规模化设计
展望未来
非营利组织的商业化探索
分割模式与整合模式之比较
客户模式:服务对象主导
员工模式:雇用对象主导
产品模式:产品主导
整合多种模式
找到适合的模式
点评 为实现使命而赚钱
中文文章
社会组织重在“花钱”而非“募钱”
社会组织是“花钱”的机制,而不是“募钱”的机制
社会组织为何成为政府筹集社会资源的途径
社会组织是“募钱”还是“花钱”机制有什么区别?
重视社会组织的“花钱”机制,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向死而生:新冠病毒倒逼社会创新
新冠病毒的挑战
“旧制度”的局限
重新面对自然
向死而生的突破
社会创新:以未来为坐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案例研究
Kiva的混合型组织转型之路
草创期:非营利的P2P众筹平台
质疑:虚构的风波
反思:小额信贷的扶贫效果并不理想?
突破:针对社会企业的影响力投资
难点:如何衡量影响力?
未来:大胆超越小额信贷的传统
点评 Kiva有感
专题文章
美国慈善的八个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1:宗教类捐赠数量在下降
刻板印象2:女性不如男性乐善好施
刻板印象3:移民不捐赠
刻板印象4:非裔美国人是一股新兴的捐赠力量
刻板印象5:千禧一代不关注慈善
刻板印象6:小笔捐赠无关紧要
刻板印象7:捐款投资基金占用了慈善资金
刻板印象8:乐善好施的人都是利他主义者
走出刻板印象
点评 偶像化大额捐赠人的现象正在伤害慈善行业
侨民:潜在的“移动创新者”
侨民的“中间优势”
发展中经济体
推动行业和市场的现代化
助力跨国企业
发挥侨民的优势
最佳实践
电影的力量——参与者影视传媒公司将电视制作与社会运动巧妙结合
参与者影视传媒公司的双重使命
进军流媒体市场
点评 以触动人的故事促进行动
新方法
节水型水稻种植
家政工的在线福利平台
新型水溶塑料袋
观点荟萃
慈善组织的天价薪酬合理吗?
为薪酬设置上限
停止联邦资金的不当使用
对边缘化的社区进行重大专项资助
一个有希望的合作伙伴关系
提供长期的高额投资
培养信任关系
持续不断地沟通
在时间轴和项目节点上要灵活处理
承担风险,接受失败
抓紧时间总结经验教训
克服系统性失灵的思考:建立合作文化是关键
建立合作文化
研究人员如何有效地与政府打交道?
四项合作原则
学会倾听
研究速览
影响力报告对公益组织员工的异化影响
美国城市发展计划与社区组织的变迁
通过为弱势群体服务来加深共情
社会责任投资:财务回报与社会属性是否冲突?
新书架
往后都是下坡路
《往后都是下坡路:不平等时代下的退休危机》
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10是2020年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作者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编辑部。
得书感谢您对《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10》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