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的文学史

批判的文学史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张旭东教授30年学术成果精选,反思“文学史”写作,重新阐释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经典。

内容简介

《批判的文学史》收录张旭东新世纪以来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和文化思想论述的文章。

通过对鲁迅、周作人、老舍、王安忆、莫言、金宇澄等现当代经典作家作品的阐释,探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象征”与“寓言”,当代中国的史诗性“动作”在叙事和表象领域的“摹仿”,审美自律性、游戏性同历史叙事和道德批判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展现出在语言、形象、形式和结构空间里,以批评实践所进行的一场思想的挑战。

作者简介

作者张旭东,纽约大学(NYU)比较文学系、东亚研究系教授,国际批评理论中心主任。曾兼任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访问教授;北京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人文讲席教授(访问)、国际批评理论中心主任。中文著作包括《改革时代的中国现代主义——作为精神史的80年代》《全球化与文化政治——90年代的中国与20世纪的终结》《我们时代的写作》《对话启蒙时代》《纽约书简》等。译有《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启迪》。编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传统与形式创意》。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文学认识“统一场”理论及其实践刍议

第一辑 语言与价值:反思文学革命

启蒙主义“伦理自觉”与当代中国文化政治

概念的界定

“五四”新文化的深层结构性转换:再论白话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白话革命与“文化和政治的重合贯通”

二、白话与白话文

三、口袋和箱子

四、“反对党八股”

五、白话革命与“礼”之重建

六、小品文与新文学的极致

中国现代主义起源的“名”“言”之辨:重读《阿Q正传》

新文化的激进阐释学与传统的再发明:重读《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一、历史—文化差异与现代性的内化

二、结缘:朋友,引用和救赎

三、扩大的文学概念

第二辑 新文学的自我与形式自觉

杂文的自觉

“小品文”与社会个体性的建构:论周作人30年代写作的审美政治

一 文学和乱世

二 标准化的美学:作为日常生活文化的新文化

作为现代寓言和政治哲学的《骆驼祥子》

一、人,还是非人,这是一个问题

二、“鬼”的现象学

三、正传比较:祥子与阿Q

四、语言之外或“内在性”

五、动物性与“经济人”

六、纯粹时间

七、摹仿,或“行动中的人”

八、反成长小说

九、自然史,或祥子的北平城

十、新旧交替

十一、不在场的国家与新文化的终结

附录: 重读鲁迅与中国文学批评的反思

第三辑 当代性与文学史写作

“革命机器”与“普遍的启蒙”

一、历史语境的理论结构

二、“革命机器”内部的文艺

三、政治的概念:党内关系与党外关系

四、有待消逝的中介与“普遍的启蒙”

五、作为教化与服务的中国革命

当代性与文学史

文艺文化思想领域40年回顾(1979—2019)

第一个十年(1976—1979;1979—1989)与“现代主义”

第二个十年(1989—1992;1992—2001)与“后社会主义”

第三个十年(2001—2012)与“中国道路”

“第四个十年”与“新时代”

附录: 政治为文艺确立主体

在中国革命的整体历史脉络中理解《讲话》

从文化与政治的互渗重叠来看《讲话》

《讲话》的指导意义:文艺批评应挺立政治主体性

第四辑 当代文学里的城市与自然史

上海的意象:城市偶像批判、“小文学”与现代性神话的消解

“启蒙”的精神现象学:谈谈王安忆《启蒙时代》里的虚无与实在

“妖精现实主义”:莫言《酒国》的叙事结构与自然史寓言

叙事的划分

主体的崩溃

“无家可归”与“怀旧”

自然史

寓言交换与道德批判

“仅仅追求美”

如果上海开口说话

如何让上海开口说话

现代性经验与叙事性增补

《繁花》的叙事结构

段子:《繁花》叙事的基本单位

自发性

暴露癖

无目的性或非功利性

《繁花》的叙事留白:“不响”

代码共享

摹仿:上海的尘世

附录: 语言、诗歌与时代

批判的文学史是2020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张旭东。

得书感谢您对《批判的文学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新编外国文学史教程 电子书
本系列教材针对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教学而编写,具有以下三项鲜明特色:1.全面覆盖本科阶段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具整体性。2.参编院校和作者众多。本系列中每个选题都由主编邀请十所左右院校的教师参编,而且不同选题邀请的作者和院校尽量不会重合,这样就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丛书参编作者和院校覆盖面,对教材的后期使用和推广非常有利。根据前期与主编联络情况,每册书的年使用量在3500—5000册之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明教程 电子书
本系列教材针对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教学而编写,具有以下三项鲜明特色:1.全面覆盖本科阶段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具整体性。2.参编院校和作者众多。本系列中每个选题都由主编邀请十所左右院校的教师参编,而且不同选题邀请的作者和院校尽量不会重合,这样就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丛书参编作者和院校覆盖面,对教材的后期使用和推广非常有利。根据前期与主编联络情况,每册书的年使用量在3500—5000册之
19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下册) 电子书
本书共14章,第一章概述,打破了以往完全按政治运动进行介绍的狭窄框架,以对人性的探索为纲,颇为全面而又简明扼要地勾勒了整个19世纪俄国文学的发展流变,尤其结合社会尤其是文化背景,进行了简要而又深入的阐析。后面13章一共介绍了13位经典作家及其重要作品,有为人熟知的茹科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奥斯特洛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和契诃夫,也有曾为文学史提到但不详尽的丘特切夫、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第3版) 电子书
本书对1949年到2000年间的中国文学体制、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及重要作家作品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丛刊新著国语文学史 电子书
本书分七编三十三章,前两编《通论》《本论》和第七编《结论》主要是从总论的角度展开,《通论》从文学本体论出发,对文学的定义、起源、用途以及文学史的目的等进行了叙述;《本论》对国语文学的范围,国语文学与专制政体、科举制度、古代文明、文法等的关系,国语文学的分类、史料、分期等问题做出了论述;《结论》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整体总结评价,从“体裁”“美质”及缺陷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且对中国文学发展做出了展望。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