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与选择:关于对象视域与人的主体性研究

接受与选择:关于对象视域与人的主体性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新视角带你认识个体,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关系。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的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关系问题。本书以人的对象性的历史的演变对人的影响为逻辑起点,通过对人性之根本、行为之端倪的探索,提出了“人是其对象之所是”的时代命题,剖析了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转换机制,为人建构了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对象视域。

本书认为,当个体刚刚诞生的时候,他在人的意义上从头到脚只是一个白板一样的东西,他仅仅具备了人的胚体,而没有人的内容;同样地,作为成年人,当他还没有接受某种对象的时候,他在这个方面也是一个白板。正因为这样,人实际上是在其与对象世界的相互作用中成长并壮大起来的。帮助个体成长并壮大的这个对象世界就是广义的自然界,它在动态的意义上表现为原始自然、人化自然、能动自然和虚拟自然等不同阶段的演进过程。对人而言,对象不同,发生改变的结果就会不同。在这个意义上,如果一个人设定了低级的对象,他就可能变成仅仅具有低级追求的人;如果一个人只是获得了片面的对象,他就可能成为一个片面的人。显然,只有历史地、全面地把握对象,人才是崇高的、完善的。

作者简介

作者唐震,男,1961年12月出生,大学学历,经济学教授。现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西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市“三五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共青团陕西省委授予首届“陕西省优秀青年经济理论工作者”称号,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授予2007-2009年度“全省理论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 曾先后在经济日报、陕西日报、人民日报《大地》月刊、《求是》杂志、《理论导刊》等报刊发表理论文章80余篇,出版《接受与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西安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研究》(西安出版社)等专著多部,主持完成省(部)、市专项研究课题20余项,荣获省“五个一工程”优秀理论文章等科研奖励40余项,个人事迹入选《中华科技专家大典》陕西卷。 目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版序言

第二版自序

导言 人是其对象之所是

第一章 个体

一 个体的视角

1. 视角缺陷

2. 全面性与片面性

3. 个体与世界的对应关系

4. 已知世界与未知世界

二 自我的产生

1. 个体的初始状态

2. 指向的分离

3. 对象进驻个体

4. 感觉的总和

5. 主体性的产生

三 自我的矛盾

第二章 对象世界

一 原始自然

1. 自然界的原始性质

2. 偶然性与必然性

3. 个体的第一存在

二 人化自然

1. 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变的自然

2. 个体身体的一部分

3. 认识对象的新工具

三 能动的自然(他人)

1. 能动性与主体性

2. 受动性与反主体性

3. 总和特性

四 虚拟自然

1. 想象与幻象

2. 知识

3. 宗教

4. 互联网络

五 自我本身

第三章 接受

一 接受特性概述

二 身体是个体的第一受体

三 他人作为接受的对象

四 群体是接受主体的类标准

五 认知结构与接受行为

六 压抑与接受

七 满足是接受的宿敌

八 对象的属性对接受的影响

第四章 对象关系

第一对象关系:感觉

第二对象关系:知觉与表象

第三对象关系:意识与语言

第四对象关系:反思

第五章 选择

一 从自我发出的能动性

1. 选择就是对同一指向的不同对象做出抉择,它体现了对象世界的多样性与个体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2. 选择就是自我在对象关系中置于主动的地位,是个体的“自我”在对象关系中的在场状态

二 个体存在的本质

三 选择是自我意识的增长

四 对象的差异性

五 联系与选择

1. 个体属性决定联系的广度

2. 对象差异决定联系的深度

六 血缘关系、经济关系对选择的影响

1. 血缘关系中的“我”

2. 经济关系中的“我”

七 英雄人物的导向

八 迁徙是被动的选择

九 商品运动提供了选择的多样性

十 科技与文化携带了新指向

十一 选择的原则与限制

1. 趋同性

2. 求易性

3. 从优性

第六章 指向的属性

一 指向的来源

1. 原始指向

2. 自然指向

3. 社会指向

二 指向的表达

三 性指向

四 劳动指向

五 意识的指向

第七章 社会关系的困境及其消解

一 困境的产生

二 对象关系的梯次特征

1. 个体对象关系的梯次特征受制于个体本身的渐变性

2. 对象关系的梯次特征还受制于群的圈层属性

三 个体追求社会关系的倾向

四 困境的特征

五 困境的消解

第八章 道德与价值

一 道德实体的意识来源

二 理性与道德

1. 良好的道德需要理性支撑

2. 理性具有工具性而道德具有价值性

3. 理性具有两面性而道德具有唯一性

三 金钱与道德

1. 金钱是对象的游走

2. 金钱是道德的帮衬

3. 金钱是人性的凝结

4. 金钱是道德的试金石

四 道德价值的实现

1. 道德生活的意义建立在“有”之上

2. 拥有对象越多的人道德责任越大

3. 高尚的道德生活与“群体信念”同在

4. 道德是弱者的逻辑

第九章 美与自由

一 自由与必然

二 创造美的劳动的二重性

1. 劳动自由是个体一切自由的基础和前提

2. 任何劳动过程都镶嵌了人的崇高目的

3. 所有创造美的劳动都是具体劳动

4. 所有创造美的劳动的共性是自由自在性

三 劳动关系的永恒性质

1. 劳动是解决人类无限需求的基本手段

2. 历史分化出专门创造美的劳动

3. 劳动的社会形式与现实美的统一性

四 艺术劳动

五 自然美

六 审美的历史视角

七 漂亮、女性及其他

第十章 超我

一 超我的来源

二 超我的特性

1. 超我是孤独的我

2. 超我是博爱的我

3. 超我是信仰中的我

4. 超我是完善的我

三 超我的上升

四 无我之境

1. 普遍等于无

2. “无”产生于“有”之后

3. 在无我与超我之间

参考文献

第一版后记

再版后记

接受与选择:关于对象视域与人的主体性研究是201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唐震。

得书感谢您对《接受与选择:关于对象视域与人的主体性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关于婚姻 电子书
论述了日本的婚姻形态由入赘到迎娶的历史变化过程及关联要素。
清儒之道:清代学者关于儒家之道的探寻、论辩与践行 电子书
清代既是儒家学说的总结期,又是儒家文化的衰落期。这本书带你看清代儒学的发展与挣扎。
道可道:大视域中的新道家 电子书
本书着意就道家与中外哲学进行一些比较。全书分为总论篇、分论篇、专论篇、新论篇四大部分,探讨了道家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地位、思想渊源、现代启迪以及道家哲学在实践中的主要成就;重点讨论了道家哲学中关于本体论、有无观、价值论、宇宙观、认识论、政治思想、平等思想、审美思想、人生之道等问题;针对现实中突出的问题和容易误读、或最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国际性新道家热潮所关注的热点,并对其发展前景做出
哲学与人生 电子书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多元成功路:与农村青年谈人生选择 电子书
谨以此书献给即将、正在或已经走在人生的求学、进城和求职路上,为谋求生活幸福、事业成功而奋斗的广大农村青年们。虽然农村青年出生在农村,但生逢其时,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因此农村青年的命运不再单一,不再一味地是“北朝黄土面朝天”,农村青年的人生道路也可以是多元的。无论是走出农村进城去,还是留守农村创业致富,抑或是走出大城市进军小城镇……就看他们怎么走,如何走。因此农村青年同样面临着人生的多元选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