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新视角带你认识个体,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关系。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的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关系问题。本书以人的对象性的历史的演变对人的影响为逻辑起点,通过对人性之根本、行为之端倪的探索,提出了“人是其对象之所是”的时代命题,剖析了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转换机制,为人建构了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对象视域。
本书认为,当个体刚刚诞生的时候,他在人的意义上从头到脚只是一个白板一样的东西,他仅仅具备了人的胚体,而没有人的内容;同样地,作为成年人,当他还没有接受某种对象的时候,他在这个方面也是一个白板。正因为这样,人实际上是在其与对象世界的相互作用中成长并壮大起来的。帮助个体成长并壮大的这个对象世界就是广义的自然界,它在动态的意义上表现为原始自然、人化自然、能动自然和虚拟自然等不同阶段的演进过程。对人而言,对象不同,发生改变的结果就会不同。在这个意义上,如果一个人设定了低级的对象,他就可能变成仅仅具有低级追求的人;如果一个人只是获得了片面的对象,他就可能成为一个片面的人。显然,只有历史地、全面地把握对象,人才是崇高的、完善的。
作者简介
作者唐震,男,1961年12月出生,大学学历,经济学教授。现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西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市“三五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共青团陕西省委授予首届“陕西省优秀青年经济理论工作者”称号,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授予2007-2009年度“全省理论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 曾先后在经济日报、陕西日报、人民日报《大地》月刊、《求是》杂志、《理论导刊》等报刊发表理论文章80余篇,出版《接受与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西安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研究》(西安出版社)等专著多部,主持完成省(部)、市专项研究课题20余项,荣获省“五个一工程”优秀理论文章等科研奖励40余项,个人事迹入选《中华科技专家大典》陕西卷。 目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版序言
第二版自序
导言 人是其对象之所是
第一章 个体
一 个体的视角
1. 视角缺陷
2. 全面性与片面性
3. 个体与世界的对应关系
4. 已知世界与未知世界
二 自我的产生
1. 个体的初始状态
2. 指向的分离
3. 对象进驻个体
4. 感觉的总和
5. 主体性的产生
三 自我的矛盾
第二章 对象世界
一 原始自然
1. 自然界的原始性质
2. 偶然性与必然性
3. 个体的第一存在
二 人化自然
1. 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变的自然
2. 个体身体的一部分
3. 认识对象的新工具
三 能动的自然(他人)
1. 能动性与主体性
2. 受动性与反主体性
3. 总和特性
四 虚拟自然
1. 想象与幻象
2. 知识
3. 宗教
4. 互联网络
五 自我本身
第三章 接受
一 接受特性概述
二 身体是个体的第一受体
三 他人作为接受的对象
四 群体是接受主体的类标准
五 认知结构与接受行为
六 压抑与接受
七 满足是接受的宿敌
八 对象的属性对接受的影响
第四章 对象关系
第一对象关系:感觉
第二对象关系:知觉与表象
第三对象关系:意识与语言
第四对象关系:反思
第五章 选择
一 从自我发出的能动性
1. 选择就是对同一指向的不同对象做出抉择,它体现了对象世界的多样性与个体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2. 选择就是自我在对象关系中置于主动的地位,是个体的“自我”在对象关系中的在场状态
二 个体存在的本质
三 选择是自我意识的增长
四 对象的差异性
五 联系与选择
1. 个体属性决定联系的广度
2. 对象差异决定联系的深度
六 血缘关系、经济关系对选择的影响
1. 血缘关系中的“我”
2. 经济关系中的“我”
七 英雄人物的导向
八 迁徙是被动的选择
九 商品运动提供了选择的多样性
十 科技与文化携带了新指向
十一 选择的原则与限制
1. 趋同性
2. 求易性
3. 从优性
第六章 指向的属性
一 指向的来源
1. 原始指向
2. 自然指向
3. 社会指向
二 指向的表达
三 性指向
四 劳动指向
五 意识的指向
第七章 社会关系的困境及其消解
一 困境的产生
二 对象关系的梯次特征
1. 个体对象关系的梯次特征受制于个体本身的渐变性
2. 对象关系的梯次特征还受制于群的圈层属性
三 个体追求社会关系的倾向
四 困境的特征
五 困境的消解
第八章 道德与价值
一 道德实体的意识来源
二 理性与道德
1. 良好的道德需要理性支撑
2. 理性具有工具性而道德具有价值性
3. 理性具有两面性而道德具有唯一性
三 金钱与道德
1. 金钱是对象的游走
2. 金钱是道德的帮衬
3. 金钱是人性的凝结
4. 金钱是道德的试金石
四 道德价值的实现
1. 道德生活的意义建立在“有”之上
2. 拥有对象越多的人道德责任越大
3. 高尚的道德生活与“群体信念”同在
4. 道德是弱者的逻辑
第九章 美与自由
一 自由与必然
二 创造美的劳动的二重性
1. 劳动自由是个体一切自由的基础和前提
2. 任何劳动过程都镶嵌了人的崇高目的
3. 所有创造美的劳动都是具体劳动
4. 所有创造美的劳动的共性是自由自在性
三 劳动关系的永恒性质
1. 劳动是解决人类无限需求的基本手段
2. 历史分化出专门创造美的劳动
3. 劳动的社会形式与现实美的统一性
四 艺术劳动
五 自然美
六 审美的历史视角
七 漂亮、女性及其他
第十章 超我
一 超我的来源
二 超我的特性
1. 超我是孤独的我
2. 超我是博爱的我
3. 超我是信仰中的我
4. 超我是完善的我
三 超我的上升
四 无我之境
1. 普遍等于无
2. “无”产生于“有”之后
3. 在无我与超我之间
参考文献
第一版后记
再版后记
接受与选择:关于对象视域与人的主体性研究是201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唐震。
得书感谢您对《接受与选择:关于对象视域与人的主体性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