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所选论文,采取以史料为依据、以事实为出发点、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发幽抉微,对诸多文学现象、思潮、流派的史料进行了大规模的开掘。
内容简介
经过三十年的历史沉淀,八十年代文学的史料价值已经凸显出来。从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发展来看,“史料学”建设是不必可少的。
为此,中国人民大学程光炜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近些年在这个领域花费很大精力搜集资料,加以分类、甄别和整理,在国内核心学术期刊《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获得了学界的好评,被认为是八十年代文学史料研究的新成绩。
《八十年代文学史料研究》所选论文,采取以史料为依据、以事实为出发点、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发幽抉微,对诸多文学现象、思潮、流派的史料进行了大规模的开掘,对不少著名小说家鲜为人知的生平事迹,也做了非常充分的调查研究,为八十年代文学的“史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作者程光炜,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化、文学史研究。已出版的著作有:《艾青传》(1999)、《中国现代文学史》(主编,2000,迄今已重印八版。该教材被列为国家“十一五”教材)、《雨中听枫》(2000)、《踩空的踏板》(2001)、《程光炜诗歌时评》(2002)、《中国当代诗歌史》(2003)、《文化的转轨》(2004)、《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2004,与孟繁华合著)、《文学想象与文学国家》(2005)、《京北十年》(2006)、《文字中的历史》(2007)、《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2009)、《当代文学的历史化》(2011)等,并主编有大型丛书数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编后小序
新时期的“死魂灵”
一 老舍的故事
二 邵荃麟的身前身后
三 茅盾轶事二三
一个“传奇”的本事
一 “叔叔”们的故事
二 鲁彦周的“复出”与“北京的思想”
三 重看《天云山传奇》的“反思”
重温新时期起点的“报告文学热”
一 “新时期”视野下的报告文学
二 “评奖”与“主流文学”的建构
三 “伤痕”之后的文学想象
四 结语:报告文学的历史宿命
另一部“王蒙自传”
一 流放与归来
二 北京:北池子招待所六号房客
三 《夜的眼》为什么是“自传体小说”
“杭州会议”开会记
一 李子云的角色
二 李杭育与周介人的推动
三 众声喧哗的“神仙会”
“灵魂的自传”
一 张洁这个人
二 “硬汉”孙友余
三 爱情二人转
四 《爱,是不能忘记的》
在新潮学术涌来前夕
一 《丛刊》的创刊
二 编辑方针
三 史观建构
四 学科推进与争鸣
一个现代“自我”的历史诞生
一 革命家庭的童话与创痛
二 地下沙龙的聆听者
三 大学生活、友情与小说的诞生
结语:现代自我的历史来源与困境
浩然的性格及文学观
一 一次聚会的两种表述
二 1978年的浩然肖像
三 浩然性格之一瞥
四 “浩然之问”与作为“手艺”的文学
萧也牧之死探考
一 萧也牧之死
二 关于萧也牧死因的争辩
三 历史纵深视野的再探寻
杨沫的“病”
一 “病人”杨沫
二 晚年“心病”与自我抢救
三 不受欢迎的缪斯:作为文学史隐喻的“病”
作为“把关人”的林默涵
一 从两封信说起
二 林默涵的政治把关
三 林默涵的专业把关
小结
《高山下的花环》的发表
一 创作缘起
二 《花环》构思与创作上的准备
三 《花环》构思的“禁锢”期
四 《花环》创作最后的突破与诞生
结语:反响与余波
书斋内外的小气候
一 家庭
二 父亲
三 宗璞的道路和小说
林斤澜的“复出”
一 林斤澜是怎样复出的
二 “团结宴”圈子
三 林斤澜与文学评奖
残雪和她的家人们
一 残雪的父母亲
二 残雪的外婆
三 残雪的兄弟
格非与华东师大
一 大学
二 读书
三 文学圈子
史料附录
《夜的眼》发表记
关于萧也牧之死与平反的几则史料
一 萧也牧黄湖检讨残篇
二 一则申诉材料与萧也牧死后余事
三 1979年平反文件与萧也牧追悼会悼词
八十年代文学史料研究是201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程光炜。
得书感谢您对《八十年代文学史料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