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
内容简介
本辑“特稿”专栏,沈志华《无奈的选择:中苏同盟建立的曲折过程》依据中国和苏联双方的档案文献讲述了自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到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这中间六七年之间中共和苏共关系的发展变化和中苏同盟建立的曲折过程。
“记忆”专栏,《童年琐议》是七旬老人卜毅留下的回忆录中的一部分,讲述了民国时自己的童年回忆,生活在北京五世同堂的太祖家、南城富商外祖母家的经历;王凡《我曾经“室友”:在“五七学校”与童小鹏伯伯相处的日子》回忆了曾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周恩来总理办公室主任的童小鹏“文革”期间在“五七学校”时的许多故事。
“人物”专栏,张功臣《邹鲁与女同盟会员的恋爱》以史料为基础,梳理了国民党元老邹鲁与其两位同盟会出身的妻子许剑魂、梁定慧,还有早年追求对象黄扶庸、晚年伴侣赵淑嘉之间的往事;金圣华《历史长河的彼端》结合父亲的口述和相关史料,详细回顾了抗战期间在上海民华电影公司的创办及其创业巨献《孔夫子》拍摄过程中的种种细节;《从“无所不谈”看晚年的林语堂》以林语堂自1965年2月起发表在专栏“无所不谈”上的百余篇文章为主要材料,分析了晚年林语堂的政治态度、语言文字方面幽默风格的形成、对白话与文言之争所持的见解、关于《红楼梦》的论战等问题。
“往事”专栏,徐义亨《战时一所流亡大学的兴衰》记录了一所始于抗日战争、末于解放战争,十年间三易校名、播迁五地的“流亡大学”——苏州学院的兴衰过程;周冀生《我的大学:北京大学一个右派学生的二十二年》分“上篇:劳动教养在徽州”和“下篇:回乡生产的岁月”详尽回忆了自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被责令离校、强制劳动教养到1979年获得平反,此间二十二年的坎坷经历。
“文本”专栏刊出了1958年时任教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吴奔星教授被划为右派后的日记(1958.1—1958.8),从中可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身处特殊环境时的复杂心境。
作者简介
刘瑞琳,哲学硕士,编审。1993年10月~2003年10月在山东画报出版社工作,先后任编辑、编辑室主任、总编辑助理、副总编辑、《老照片》主编。2003年10月进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任副社长、副总编辑、总编辑。现为理想国品牌创始人。
刘瑞琳是中国出版界唯一一位获得“中国新闻周刊十年影响力”的人物。其“获奖理由”这样写道:在出版体制的静水中搅动微澜,在民营书商的紧逼下未乱方寸。刘瑞琳和其麾下的北京贝贝特,印证着中国文化及出版行业世纪之交的困境与挣扎……
刘瑞琳带领一群执着的理想坚守者打造了“理想国”这一文化品牌,这个品牌代表了做书的两个方面:一是对书籍精神价值的判断;一是对书籍形式感的追求。简单说,就是希望赋予有思想的书籍以有尊严的形式。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特稿
无奈的选择:中苏同盟建立的曲折过程
记忆
童年琐忆
学生连记
我曾经的“室友”:
影像
写在“残片图本”之后
人物
邹鲁与女同盟会员的恋爱
历史长河的彼端
从“无所不谈”看晚年的林语堂
往事
战时一所流亡大学的兴衰
我的大学:北京大学一个右派学生的二十二年
文本
被划为右派后的日记(1958.1—1958.8)
温故二十八是2013年由理想国出版,作者刘瑞琳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温故二十八》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