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探索与实践模式

中国特色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探索与实践模式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本书探讨了资源约束条件下农村社会工作机构资源拓展的本土化经验和策略。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梳理了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历程,并结合大量的案例分析,归纳和比较了当代农村社会工作的典型实践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特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构建。同时,作者借助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机会,收集了国际农村社会工作学界大量的研究成果,因而本书在探索农村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经验的同时,体现出了前沿性、时代性和国际化视野。

作者简介

作者蒋国河,2004年考入南开大学, 2007年6月获法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在站博士后,合作导师为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培林学部委员,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访问学者(2013-2014),研究方向为发展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和反贫困研究,现为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副院长,江西财经大学减贫研究中心、生态文明与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为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MSW)硕士生导师,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曾在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挂职研究一年),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农村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民政部招标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一等资助)等省部级以上课题十多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出版专著两部,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近30篇,其中国际SSCI论文1篇,四项成果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文前辅文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村社会工作

2.1.2 农村社会工作的“实践模式”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农村社会工作研究

2.2.2 国内农村社会工作研究

2.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第3章 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3.1 民国乡村建设与本土农村社会工作

3.1.1 晏阳初的河北定县实验

3.1.2 燕京大学师生的“清河实验”

3.2 当代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

3.2.1 宏观背景

3.2.2 云南民族村落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

3.2.3 湖南凤凰、古丈等地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

3.2.4 江西万载等地的农村社会工作试点

3.2.5 广东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与发展

3.3 小结: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第4章 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反思与建构

4.1 农村社会工作典型实践模式的比较分析

4.1.1 政府主导的万载模式

4.1.2 高校或民间团体主导模式

4.1.3 政府购买农村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4.1.4 小结:三种模式的整体比较

4.2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实践的反思:问题和挑战

4.2.1 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的职能定位不清

4.2.2 服务资源的可及性、便利性欠缺

4.2.3 文化的敏感度及服务关联度不足,影响农民对服务的接受和认可

4.2.4 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开发难

4.2.5 本土农村社会工作机构发展滞后

4.2.6 农村社会工作服务成本高,资源投入与供给面临较大挑战

4.3 中国特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建构:一个框架分析

4.3.1 总体框架设想

4.3.2 明确职能定位,构建政社合理互动的组织管理体系

4.3.3 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开发的激励与提升机制

4.3.4 改善资源配置机制,保障农村社会工作机构的运作资金

4.3.5 合理设置社工服务站点,创新农村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4.3.6 探索本土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服务方法,提高服务效能

第5章 社会工作在农村反贫困中的介入:以万载为例

5.1 问题的提出

5.2 贫困概念与反贫困政策的相关理论

5.2.1 贫困的概念

5.2.2 反贫困政策的理论基础

5.2.3 关于农村反贫困的政策实践及其效应评估

5.3 精准扶贫的现状与问题:以江西为例

5.3.1 贫困现状

5.3.2 致贫原因分析

5.3.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5.3.4 若干反思

5.4 专业社会工作在农村反贫困中的介入视角与实践空间

5.4.1 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反贫困的三大视角

5.4.2 专业社会工作在农村反贫困中的实践空间

5.5 万载县永新村妇女互助储金会案例分析

5.5.1 万载县减贫状况

5.5.2 白水乡永新村基本概况

5.5.3 妇女互助储金会与反贫困社会工作

5.6 万载县罗山新村“致富驿站”项目

5.6.1 马步乡及罗山新村基本概况

5.6.2 致富驿站之YQG个案

5.6.3 致富驿站之低保户Z脱贫个案

5.6.4 罗山“致富驿站”项目的总体评估与启示

5.7 万载社工参与贫困户大病救助案例

5.8 反思与建议

5.8.1 社会工作在扶贫开发体系中的定位问题

5.8.2 生计发展项目的培育问题

5.8.3 相关建议

第6章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的案例分析

6.1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社会保护服务的发展

6.2 婺源县浙源乡“少年之家”案例分析

6.2.1 “少年之家”基本情况

6.2.2 “少年之家”服务能力和服务需求的评估

6.2.3 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策略和服务方案

6.2.4 “少年之家”案例的总结与反思

6.3 乐平未保中心“阳光儿童之家”案例

6.3.1 项目背景

6.3.2 乐平市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6.3.3 乐平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中心的建设

6.3.4 服务开展情况及成效

6.3.5 “阳光儿童之家”示范点

6.3.6 乐平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服务(培训)试点项目的反思

第7章 农村社会工作机构资源拓展的案例分析——以四川理县X机构为例

7.1 四川理县X机构的成立与发展历程

7.1.1 四川理县X机构的成立背景

7.1.2 四川理县X机构的发展历程

7.1.3 X机构农村社会工作服务开展状况

7.2 四川理县X机构的运作机制

7.2.1 组织架构与管理机制

7.2.2 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队伍发展机制

7.2.3 项目化的服务机制

7.3 X机构资源拓展策略:以“湘理情”发展项目为例

7.3.1 视野与空间:重大服务需求的捕捉

7.3.2 “强政府”下的资源依附与嵌入:与多重权力主体的互动

7.3.3 贫困社区的资源整合:优势视角与城乡合作贸易

7.4 X机构及四川理县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若干问题反思

7.4.1 本土化问题

7.4.2 项目制与服务连贯性问题

7.4.3 行政化的困扰

7.5 小结

第8章 结语

8.1 研究总结

8.2 本书的创新之处

8.3 本书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贫困村民基本生活状态调查问卷

附录二 江西万载等案例访谈记录编码表

附录三 四川理县访谈记录编码表

附录四 访谈提纲

附录五 访谈提纲(四川理县)

附录六 留守儿童社会保护服务开展

附录七 中共万载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2008年4月16日)

附录八 广东省民政厅关于做好粤东西北地区“双百镇(街)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运营示范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后记

中国特色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探索与实践模式是2017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蒋国河。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特色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探索与实践模式》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费孝通“江村调查”80周年纪念文集 电子书
本书为“纪念费孝通教授‘江村调查’80周年学术纪念会”中精选出的论文集。
跳出农门:农民子女的职业非农化与身份市民化 电子书
一部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子女身份变化的专著。
差序治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分层互动——以后税费时期的花镇为例 电子书
以后税费时期的花镇为例,介绍农村税费改革之后的乡村治理。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13辑) 电子书
本辑共收入十一篇文章,作者系长期从事社会工作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学者和专家,他们对贫困单亲妇女就业阻碍的产生机制,会所模式在精神障碍者社区康复中的应用,社会救助的国际经验、困境与出路,专业社会工作之于社区服务的解读,残疾人社会工作实践模式,老年亲子关系与抑郁症状,国际移民、家庭分离与留守儿童,美国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专业角色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15辑) 电子书
本辑共收入九篇文章。《久违的实践研究:创造社会工作学的路向》是介绍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专文,对国际社会工作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趋势(实践研究)进行了系统介绍;《国际社会工作实践研究会议系列宣言》则可以看作对上文的补充和背景说明。讨论“助人自助”和“发展性社会工作”的理论文章比较系统和深入;关于社会工作本土实践的文章,是对在新领域进行的专业实践探索和尝试的经验总结;介绍国际社会工作(社会政策、专业督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