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至“五四”文学批评的人性话语研究

晚清至“五四”文学批评的人性话语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以晚清至“五四”时期文学批评中的人性话语为研究对象。这一对象不是静态的实体,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内容简介

作者藉以追溯的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以“人性”为批评话语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不仅为晚清至“五四”人性话语的演变勾勒出一个清晰而微妙的内在脉络,而且将新文学的发生源头往历史的纵深处追溯和挖掘。

作者简介

作者邓瑗,女,2006-2016年就读于南京大学文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科文库》编委会

总序

绪论

第一章 晚清人性话语的嬗变

第一节 新旧杂陈:晚清人性话语的理论资源

第二节 “凡人之性”与文学批评的重构

第三节 有限的嬗变与未完成的转型

第二章 民初人性话语的回溯与背反

第一节 作为“人性之代表”的“情”

第二节 性情论与民初人性话语的回溯

第三节 情感设想与叙事实践的背反

第三章 “五四”时期人性话语的现代转型

第一节 作为文化旨归的人性

第二节 “人的文学”:新范式的建构与变形

第三节 何谓“现代”如何转型?

第四章 “五四”后人性话语的分化

第一节 人性话语的消极化:以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为核心

第二节 “普遍固定之人性”的坚守:以梁实秋为核心

第三节 文学阵营的分化与人性话语的重新整合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评阅意见

晚清至“五四”文学批评的人性话语研究是2018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邓瑗。

得书感谢您对《晚清至“五四”文学批评的人性话语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鲁迅至赵家璧信札 电子书
本书为鲁迅至赵家璧一九三三到一九三六年的信札,另包括:致赵景深(一九二八年十月三十一日)、致罗體岚(一九二八年十一月日)、致陈浚(一九二八年十二月三十日)、致钱君鋾(一九二八年七月十七日)、致顾颉刚(一九二七年七月三十一日)等内容。
贞下起元——当代、文学及其话语 电子书
本书分为理解“当代”的维度、谱系与地图、观念与情感、现象与个案、问题与未来五部分,内容包括:“中国故事”与重建集体性、日新的传统与融合的主体、个体记忆的道德超越、当代散文写作的核心问题、何谓当代小说的史诗性等。
劳伦斯墨西哥小说殖民话语主体性嬗变 电子书
后殖民理论兴起以来,学界一直以主奴关系来解读后殖民语境下的主体构建,较为新近的研究已经意识到主体性是连续变化的谱系。学者们不再以“霸权”“侵略”等关键词来解读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而是以“矛盾”“模棱两可”等来说明权力的双向作用。劳伦斯四部以墨西哥为背景的小说描述了主人公内在的心理冲突,叙事线索也比较复杂,这恰好反映了边界状态下主体性的流变,这也正是这几部小说早前被忽视的重要价值。本书分别从身体、空
“诗教”传统的历史中介:梁启超与中国现代文学启蒙话语的发生 电子书
本书着重研究梁启超“新民”文学启蒙的理论和实践与中国现代文学启蒙话语之间的发生学关系。作者从梁启超政治启蒙的整体文化视野出发,探讨其以文学作为启蒙方式的话语逻辑、话语形态、话语内涵和话语价值导向,是如何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启蒙话语的发生的,旨在揭示中国现代文学启蒙话语内在的“教化”逻辑,并确认梁启超文学启蒙话语作为古典“诗教”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中介的重要意义。
新世纪文学研究的重构 电子书
本书阐释新世纪以来的部分文学现象,重绘文学在当代文化场域中的位置。全书分为概念、方法和实践三大部分。“概念”部分主要探讨新世纪文学从作者/作品中心到读者中心的变化。“方法”部分介绍美国学界新世纪以来对传统文学研究范式的反思。“实践”部分从明星作家、粉丝经济等多个角度考察文学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