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诗学理论研究

汤显祖诗学理论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全面研究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诗学思想及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内容简介

汤显祖是有明一代最伟大的戏剧家,也是著名的诗人和文学理论家,在晚明至清初转型期文学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人物,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甚至思想史都值得进行全方位综合研究。长期以来,汤显祖戏剧的成就遮蔽了他作为一个大诗人和文学理论家的光辉,也遮蔽了作为一位在晚明至清初历史文化思潮转型期,有着深远影响的思想家的思想光芒。故研究汤显祖的诗学思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情。汤显祖的创作理论和实践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汤学研究还有一片广阔的发展空间。本书以广义诗学的视角来研究汤显祖诗学理论的主要内核。主要包括:汤显祖思想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汤显祖诗学的哲学基础;汤显祖诗学理念本体论;汤显祖的历史诗学观和诗歌主体论;汤显祖的诗歌创作论和诗歌美感论;汤显祖尺牍创作的美学内涵;“临川四梦”的接受研究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提要

上编

第一章 汤显祖诗学概要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简介与学术大要

第二节 汤显祖研究综述

一 关于家世、生平经历及思想的研究

二 关于创作理论的研究

三 关于文学作品的研究

四 汤显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三节 文学史的视角及本书的研究视点

第四节 汤显祖诗学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汤显祖思想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节 历史的镜像——从明朝文人的心态演变看汤显祖的思想发展

一 沦丧的尊严、扭曲的人格

二 偏执、奚刻的士人群体

三 经济发展环境下的士人放纵

第二节 明初至中期诗学的嬗变及其对汤显祖诗学的影响

一 明初诗坛的诗学倾向——复古先声

二 “复古”大纛的竖起——前后七子的诗学理论及实践

三 明中晚期反复古的诗学运动

第三节 汤显祖独特的成长环境、经历及其独特的创作呈现

一 独特的区域位置

二 汤显祖一生的活动区域

三 汤显祖的创作呈现

第三章 汤显祖诗学思想之哲学基础

第一节 汤显祖之思想传承

一 道教、佛教在江西的流传

二 汤显祖之儒家思想探源

三 汤显祖诗学中道家思想的隐现

四 汤显祖诗学中佛学思想的因子

第二节 道佛合一——汤显祖诗学中“心学”思想的独特显现

第四章 汤显祖诗学理论构建之一——汤显祖的“情感论”

第一节 古代诗学“情感论”之流变

一 先秦:“诗言志”——“情”的表达限制与规范

二 魏晋:“诗缘情”——“情”对“志”的突破

三 晚明:“唯情思潮”中的“任情而发”

第二节 汤显祖“情感论”的成因与美学内涵

一 汤显祖“情感论”的思想渊源

二 汤显祖“情感论”的美学内涵

第三节 汤显祖“情感论”对明清戏曲创作的影响

一 情至之思的沿袭

二 虚实相生的余韵

第四节 汤显祖“情感论”中存在的思想矛盾与困惑

一 汤显祖“情感论”中的情理矛盾

二 汤显祖的情理矛盾形成之缘由

第五章 汤显祖诗学理论建构之二——“情”“理”辩证

第一节 “情”“理”关系

一 “情”为何物?

二 “理”者何为?

三 汤显祖对“情”“理”的安顿

第二节 诗歌的“情至”观念

一 “情”之“真”“赝”之别

二 “情至”:自我人格精神独立之追求

第六章 汤显祖的诗学理论建构之三

第一节 汤显祖的历史诗学观

一 诗歌的“因革观”

二 “时势使然”观

第二节 汤显祖的诗歌主体论

一 “灵气”说

二 “缘境起情,情生诗歌”——“情”与“境”关系说

三 生命本原的肯定——“贵生”说

第七章 汤显祖的诗学理论建构之四

第一节 汤显祖的诗歌创作论

一 通脱灵变的文学创作方法

二 “梦”的解析——因情成梦,因梦了情

第二节 汤显祖的诗歌美感论

一 “清”的诗歌美学追求

二 尚奇的美学思想

三 诗“以若有若无为美”

下编

第八章 汤显祖的诗歌及小品创作

第一节 汤显祖诗歌创作之大略

一 反映思想历程发展的诗歌

二 交游应答类的诗歌

三 山川景物类的诗歌

第二节 汤显祖诗歌各体裁的考察

一 绝句

二 律诗

三 古体诗

第三节 简论汤显祖的小品创作

第九章 汤显祖的尺牍创作——与袁宏道尺牍之比较

第一节 “真”的统一

一 弃小人而为大丈夫

二 豪情柔情相济,有情人作有情语

三 尺牍中的平民思想

第二节 “真”的分别

一 宽厚的长者与天真的孩童

二 情深而简与情真而繁

第十章 “临川四梦”在明清时期的接受

第一节 “临川四梦”接受的主要形式

一 明清时期“临川四梦”的读者接受

二 明清时期“临川四梦”的批评接受

三 明清时期“临川四梦”的创作接受

第二节 “临川四梦”读者接受的具体展开

一 《牡丹亭》的读者接受

二 《紫钗记》的读者接受

三 《南柯记》和《邯郸记》的读者接受

第三节 “临川四梦”的批评接受

一 《牡丹亭》的批评接受

二 《紫钗记》的批评接受

三 《南柯记》和《邯郸记》的批评接受

第四节 “临川四梦”影响下的传奇剧作

一 “梦”为先导——对“临川四梦”纪梦形式的传承

二 “情”为根本——对汤显祖“至情”主张的追随

第五节 “临川四梦”接受的主要特点及成因分析

一 接受程度上表现出极大的不均衡及其成因

二 接受群体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倾向及其成因

第十一章 汤显祖戏剧人物杜丽娘与潘金莲之对比——晚明文学的两种情欲诉求

第一节 晚明时代——两部巨著的产生背景

一 程朱理学的禁锢

二 重情扬欲的文学思潮的兴起

第二节 被唤醒的情欲

一 创作内核的一致性

二 艺术追求的差异性

第三节 失衡的情欲

一 禁忌的情欲

二 被践踏的情欲

三 被理解的情欲

第十二章 汤显祖《牡丹亭》原著与英译著差异比较

第一节 原著与英译著存在差异的原因

第二节 原著与英译著语言风格的差异

一 语言雅化

二 谐音的运用

第三节 原著与英译著语义层面的差异

一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失位

二 典故的文化流失

三 过分追求韵律之失

四 中国特色词语的误译

第四节 原著与英译著人物形象的差异

一 现代气息的男性形象

二 独立的新女性形象

第五节 原著与英译著思想主题的差异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汤显祖诗学理论研究是2020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万文斌。

得书感谢您对《汤显祖诗学理论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孙绍振诗学思想研究文集 电子书
2015年10月23日在黄山,由谢冕先生和骆英、王光明、郑家建等倡议筹办,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三家联合举办了“孙绍振诗学思想研讨会”,张炯、阎国忠、陈素琰、骆寒超、吴思敬、朱向前、南帆、俞兆平、陈仲义等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参会,本书是此次会议论文的结集。
六朝隐逸诗学研究 电子书
六朝隐逸诗的勃兴是中国诗学史上一件大事,它体现了一个群体共享的艺术追求,成为一种独特的价值取向,对民族的文化心理建构产生了强大的精神作用。本书探讨了隐逸诗产生的渊源,对隐逸思想的各种表现形态做了分类研究;对六朝隐逸诗兴起的成因进行了考察,注重对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在社会思潮、文学集团、个人创作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立足于文本解析,探讨六朝各期隐逸诗的演变与发展情况。
胡适、胡怀琛诗学比较研究 电子书
新诗史上不太为人熟知的胡怀琛,曾与胡适一样对新诗进行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提倡和践行了不一样的白话诗学路径。他与胡适既有根本的分歧,又在历史的回声中时有相交融合。本书从语言、诗体、音节等方面对比研究胡适与胡怀琛的新诗创作、批评及理论,梳理与考察两者诗学的形成过程与不同命运,揭示出历史转折处新诗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并重估了胡怀琛在新旧诗转型期间对新诗所作贡献及其文学史意义。
映照的认知诗学研究:隐喻、象征和讽喻(英文版) 电子书
《白鲸》是美国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一篇长篇小说,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伟大的美国小说”。小说描写了亚哈船长执意追逐白鲸莫比?迪克复仇,却最终自取灭亡的故事。本书从生态、社会政治和酷儿理论三个角度,对小说中的隐喻、象征和讽喻的映照进行了研究,有机结合了读者、文本和社会文化语境,为作品的意义建构提供了一种可以参照的范式,并通过隐喻的连贯性、象征的系统性和讽喻的一致性等因素对阅读的有
乔纳森.多利莫尔文化批评理论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谱系的角度,对英国当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思想史家和社会学家乔纳森·多利莫尔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与分析。内容包括政治文化及代表人物、政治文化与时代语境、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批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