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全面研究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诗学思想及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内容简介
汤显祖是有明一代最伟大的戏剧家,也是著名的诗人和文学理论家,在晚明至清初转型期文学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人物,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甚至思想史都值得进行全方位综合研究。长期以来,汤显祖戏剧的成就遮蔽了他作为一个大诗人和文学理论家的光辉,也遮蔽了作为一位在晚明至清初历史文化思潮转型期,有着深远影响的思想家的思想光芒。故研究汤显祖的诗学思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情。汤显祖的创作理论和实践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汤学研究还有一片广阔的发展空间。本书以广义诗学的视角来研究汤显祖诗学理论的主要内核。主要包括:汤显祖思想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汤显祖诗学的哲学基础;汤显祖诗学理念本体论;汤显祖的历史诗学观和诗歌主体论;汤显祖的诗歌创作论和诗歌美感论;汤显祖尺牍创作的美学内涵;“临川四梦”的接受研究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提要
上编
第一章 汤显祖诗学概要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简介与学术大要
第二节 汤显祖研究综述
一 关于家世、生平经历及思想的研究
二 关于创作理论的研究
三 关于文学作品的研究
四 汤显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三节 文学史的视角及本书的研究视点
第四节 汤显祖诗学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汤显祖思想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节 历史的镜像——从明朝文人的心态演变看汤显祖的思想发展
一 沦丧的尊严、扭曲的人格
二 偏执、奚刻的士人群体
三 经济发展环境下的士人放纵
第二节 明初至中期诗学的嬗变及其对汤显祖诗学的影响
一 明初诗坛的诗学倾向——复古先声
二 “复古”大纛的竖起——前后七子的诗学理论及实践
三 明中晚期反复古的诗学运动
第三节 汤显祖独特的成长环境、经历及其独特的创作呈现
一 独特的区域位置
二 汤显祖一生的活动区域
三 汤显祖的创作呈现
第三章 汤显祖诗学思想之哲学基础
第一节 汤显祖之思想传承
一 道教、佛教在江西的流传
二 汤显祖之儒家思想探源
三 汤显祖诗学中道家思想的隐现
四 汤显祖诗学中佛学思想的因子
第二节 道佛合一——汤显祖诗学中“心学”思想的独特显现
第四章 汤显祖诗学理论构建之一——汤显祖的“情感论”
第一节 古代诗学“情感论”之流变
一 先秦:“诗言志”——“情”的表达限制与规范
二 魏晋:“诗缘情”——“情”对“志”的突破
三 晚明:“唯情思潮”中的“任情而发”
第二节 汤显祖“情感论”的成因与美学内涵
一 汤显祖“情感论”的思想渊源
二 汤显祖“情感论”的美学内涵
第三节 汤显祖“情感论”对明清戏曲创作的影响
一 情至之思的沿袭
二 虚实相生的余韵
第四节 汤显祖“情感论”中存在的思想矛盾与困惑
一 汤显祖“情感论”中的情理矛盾
二 汤显祖的情理矛盾形成之缘由
第五章 汤显祖诗学理论建构之二——“情”“理”辩证
第一节 “情”“理”关系
一 “情”为何物?
二 “理”者何为?
三 汤显祖对“情”“理”的安顿
第二节 诗歌的“情至”观念
一 “情”之“真”“赝”之别
二 “情至”:自我人格精神独立之追求
第六章 汤显祖的诗学理论建构之三
第一节 汤显祖的历史诗学观
一 诗歌的“因革观”
二 “时势使然”观
第二节 汤显祖的诗歌主体论
一 “灵气”说
二 “缘境起情,情生诗歌”——“情”与“境”关系说
三 生命本原的肯定——“贵生”说
第七章 汤显祖的诗学理论建构之四
第一节 汤显祖的诗歌创作论
一 通脱灵变的文学创作方法
二 “梦”的解析——因情成梦,因梦了情
第二节 汤显祖的诗歌美感论
一 “清”的诗歌美学追求
二 尚奇的美学思想
三 诗“以若有若无为美”
下编
第八章 汤显祖的诗歌及小品创作
第一节 汤显祖诗歌创作之大略
一 反映思想历程发展的诗歌
二 交游应答类的诗歌
三 山川景物类的诗歌
第二节 汤显祖诗歌各体裁的考察
一 绝句
二 律诗
三 古体诗
第三节 简论汤显祖的小品创作
第九章 汤显祖的尺牍创作——与袁宏道尺牍之比较
第一节 “真”的统一
一 弃小人而为大丈夫
二 豪情柔情相济,有情人作有情语
三 尺牍中的平民思想
第二节 “真”的分别
一 宽厚的长者与天真的孩童
二 情深而简与情真而繁
第十章 “临川四梦”在明清时期的接受
第一节 “临川四梦”接受的主要形式
一 明清时期“临川四梦”的读者接受
二 明清时期“临川四梦”的批评接受
三 明清时期“临川四梦”的创作接受
第二节 “临川四梦”读者接受的具体展开
一 《牡丹亭》的读者接受
二 《紫钗记》的读者接受
三 《南柯记》和《邯郸记》的读者接受
第三节 “临川四梦”的批评接受
一 《牡丹亭》的批评接受
二 《紫钗记》的批评接受
三 《南柯记》和《邯郸记》的批评接受
第四节 “临川四梦”影响下的传奇剧作
一 “梦”为先导——对“临川四梦”纪梦形式的传承
二 “情”为根本——对汤显祖“至情”主张的追随
第五节 “临川四梦”接受的主要特点及成因分析
一 接受程度上表现出极大的不均衡及其成因
二 接受群体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倾向及其成因
第十一章 汤显祖戏剧人物杜丽娘与潘金莲之对比——晚明文学的两种情欲诉求
第一节 晚明时代——两部巨著的产生背景
一 程朱理学的禁锢
二 重情扬欲的文学思潮的兴起
第二节 被唤醒的情欲
一 创作内核的一致性
二 艺术追求的差异性
第三节 失衡的情欲
一 禁忌的情欲
二 被践踏的情欲
三 被理解的情欲
第十二章 汤显祖《牡丹亭》原著与英译著差异比较
第一节 原著与英译著存在差异的原因
第二节 原著与英译著语言风格的差异
一 语言雅化
二 谐音的运用
第三节 原著与英译著语义层面的差异
一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失位
二 典故的文化流失
三 过分追求韵律之失
四 中国特色词语的误译
第四节 原著与英译著人物形象的差异
一 现代气息的男性形象
二 独立的新女性形象
第五节 原著与英译著思想主题的差异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汤显祖诗学理论研究是2020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万文斌。
得书感谢您对《汤显祖诗学理论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