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学术巨匠何明升探讨网络社会的理论与实践。
内容简介
网络社会研究一直是学界的热点和前沿问题,《网中之我:何明升网络社会论稿》汇集了何明升教授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其中,*篇是对信息技术与网络社会的理论探讨,从物质层面的信息技术特性讲起,既涉及网络生存的哲学问题,也议到网络社会系统的虚拟和谐。第二篇是网络化生存样态研究,有些是网络生活中的情景定义、主体特征、虚拟认同等一般性问题,但相对集中于网络消费的具体论域。第三篇是网络化的社会结构及效能发挥问题,网络社会的组织化逻辑已渗透到各个角落,触及到网络社区、虚拟公共领域、虚拟企业、网络舆论、电子政务、网络文化等诸多内容。第四篇是网络越轨和网络治理这一对相辅相成的论题,既包括对网络侵犯行为、网络成瘾、网络越轨等病态现象的分析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崛起、奋进与辉煌
第一章 信息技术与网络社会
第一节 现代信息技术的技术特性与社会效应
一、问题的提出
二、现代信息技术及其技术特性
三、现代信息技术的社会效应
第二节 信息化的社会学含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信息化概念的社会学界说
三、信息化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四、结论
第三节 复杂巨系统:互联网
一、互联网—社会(I-S)复杂巨系统的生成
二、I-S的复杂性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三、复杂性视角下的互联网—社会研究
第四节 “网络社会”的概念辨析
一、问题的提出
二、作为社会结构形态的“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
三、基于互联网技术架构的“网络社会”(cyber-society)
四、简要结论
第五节 网络行为的哲学意义
一、关于网络空间的时空特点
二、对网络行为的深入分析
三、对网络行为的高位反思
四、网络行为的伦理规范
五、网络经济的价值理论
第六节 信息化进程中的生活观转型问题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质及其对生活观的转型要求
二、生活观转型中的工具建设
三、生活观转型中的制度建设
第七节 论“在线”生存
一、“在线”的生存意蕴与存在状态
二、在线生存的生成方式
三、在线交往实践
第八节 论“在线”与“在世”的关系
一、互联网与社会的双向建构
二、“在线”与“在世”的本体关联
三、生存境界的双重跃迁
第九节 在线生存:现代性的另一种呈现
一、现代性论域中的在线生存
二、在线生存呈现的现代性样态
三、在线生存现代性的实践意义
第十节 虚拟和谐:网络社会系统的一种理想状态
一、虚拟和谐何以可能
第二章 网络化生存样态
第一节 网络生活中的情景定义与主体特征
一、情景定义之下的网络生活及其现实化趋势
二、现实与虚拟共生的网络主体
第二节 网络生活中的虚拟认同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二、虚拟认同及其对网络生活的意义
三、虚拟认同的观念前提:虚拟真实观
四、虚拟认同过程中的行为调适
五、结论
第三节 互联网与消费形态的跃迁
一、互联网的社会属性
二、互联网所带来的生活工具革命
三、网络消费的兴起及其历史地位
第四节 关于网络消费的理论解说
一、网络消费的“生产”特性
二、网络消费的投入要素分析
三、网络消费效用的动态描述
四、网络消费的约束条件
第五节 网络消费的数学模型与应用分析
一、网络消费的概念
二、网络消费的数学模型
三、应用分析
四、结论
第六节 网络消费的测度及其管理意义
一、相关研究成果
二、网络消费及其主测量
三、测度网络消费的具体方法
四、网络消费测度的管理意义
第七节 网络消费的制度化过程
一、网络消费及其制度化
二、网络消费的制度需求
三、网络消费的制度创新
第八节 发达国家的网络消费管理
一、管理目标
二、消费政策
三、消费立法
四、内容管制
五、管理体制
第九节 网络消费管理模式初探
一、政府在网络消费管理中的定位
二、网络消费管理的集中与分散程度
三、网络市场的运作
四、网络消费的调控方法
第十节 我国网络消费的问题分析
一、网络资源问题
二、网络市场问题
三、消费者素质问题
四、网络消费中值得注意的几个社会问题
第三章 网络化结构效能
第一节 一种新的社区形式:网络社区
一、网络社区的形成及其特性
二、网络社区的发展与建设
第二节 虚拟公共领域功能实现的过程
一、引言
二、影响政府决策的过程
三、与现实公共领域的融合
四、结语
第三节 网络集体行动的意义建构
一、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的启示
二、李某一案件中的编码与解码
三、简要总结
第四节 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困境及出路
一、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的主要观点
二、虚拟社区系统的社会建构主体: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分析
三、第三客体“非对称作用”的原因:对“广义对称性原则”的质疑
四、第三客体“非对称作用”的机制:对“广义对称性原则”的修正
五、余论:虚拟社区系统案例总结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出路
第五节 演化博弈论在虚拟企业和谐互动研究中的应用
一、虚拟企业的复杂演化机制
二、虚拟企业的和谐互动及其演化博弈论基础
三、非合作博弈论在虚拟企业和谐互动中的应用
第六节 基于Weisbuch-Deffuant模型的网络舆论演化模式研究
一、引言
二、观点动力学中的WD模型
三、网络舆论演化模型构建
四、结语
第七节 电子政务:政府与公众互动规则的技术化呈现
一、表征政府与公众之间互动关系的规则
二、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政府与公众
三、信息技术与公共协商规则的选择性亲和
四、电子政务:内嵌规则的高技术服务系统
第八节 网络文化建设的两个视点与多主体协同发展
一、关于网络文化的两种发展观
二、两分法框架下网络文化发展的类型学检视
三、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多主体协同发展问题
第九节 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的多主体协同发展战略
一、关于多主体协同发展战略的多维度分析
二、我国网络文化多主体协同发展战略的实践策略
三、我国网络文化多主体协同发展中的法治化建设
第十节 网络文化的工具性因缘及其多样化共享问题
一、文化与工具的因缘关系及其学理意义
二、在线实践的组织形态与局域性网络文化的持续生成
三、局域性网络文化的进化与多样化共享
四、关于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一个推论
第四章 网络越轨与网络治理
第一节 网络侵犯行为:多视角解读
一、普遍存在但超越控制
二、特定情境中的非特定行为
三、一种可说明的后天建构
第二节 网络成瘾与病态人格的选择性亲和
一、网络成瘾及其形成机理
二、病态人格对网络成瘾的选择
三、简要结论
第三节 青少年网络越轨:虚拟和谐视角
一、混沌的青少年网络越轨问题
二、审视青少年网络越轨的两个基本视点
三、虚拟和谐理念下的青少年网络越轨概念
四、从虚拟风险走向网络秩序
第四节 网络秩序的生成机理:从分层演化到共生演化
一、网络秩序的构成分析
二、网络子系统秩序的分层演化
三、网络整体秩序的共生演化
第五节 基于进化博弈理论的网络秩序生成机理研究
一、社会秩序的公共物品属性
二、单边体制下网络秩序的供给及困境
三、多中心秩序是摆脱单边网络秩序供给困境的合理选择
第六节 电信技术选择管制的理论与政策分析
一、电信管制政策的理论前沿
二、技术选择的研究框架
三、技术选择的电信管制政策内涵分析
四、结论及研究前景
第七节 虚拟社会治理的概念定位与核心议题
一、虚拟社会治理的概念前提
二、虚拟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涵
三、虚拟社会治理的核心议题
第八节 网络治理:政策工具与推进逻辑
一、网络治理形态的影响因素与政策工具的可通约性
二、基于可通约性检视的网络政策工具谱系
三、不同网络观指导下的治网逻辑和工具选择
第九节 中国网络治理的定位及现实路径
一、契合社会存在机制的网络治理方式
二、嵌入现实治理体系的网络治理安排
三、融入法治中国进程的网络公序良俗
后记
网中之我:何明升网络社会论稿是2017年由法律出版社出版,作者何明升。
得书感谢您对《网中之我:何明升网络社会论稿》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