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政策建议集(1996~2017)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政策建议集(1996~2017)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本书遴选1996-2017年建议、政策、文章等,集结成册,以期对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内容简介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政策建议集(1996~2017)》,是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而拟正式出版的,共选择、收集了1996年至2017年的182篇建议文章,这些建议文章或是对中国改革开放重大理论的关切(如《不能把转型时期的过渡形式当作改革的目标模式》),或是对经济特区发展的关注(如《中国经济特区的双重新使命》《特区发展需要造就自己的经济学流派》),或是对发展中问题的思考(如《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路径》),或是对改革进程的建言(如《把改革、开放与创新的旗帜更高地举起来》),抑或是对现实问题的剖析与批评(如《党员不能评“星级”》)。

总体而言这些文章具有两大特点:鲜明的针对性与建设性。所谓针对性,即对实践中所发生的值得和能够提炼的理论问题有感而发,切中时弊,表明作者较为尖锐的批评与批判态度;所谓建设性,是说它不是为了发牢骚,不是为了讽刺而作,而是提出了可操作的建议。学者的良知、学术的担当、智库的使命具体而生动地体现在每一篇文章中。可以说,这部文集是行走在历史中的声音与思想。本书收集建议、政策、文章等,秉承“三言两语、理论色彩、一家之言、内部争鸣”十六字方针,在聚焦理论热点,关注国家战略,服务地方发展和建言献策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为政府部门建言献策,多次受到省市领导的批示,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作者简介

作者陶一桃,女,满族,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特区问题研究专家,师从著名学者胡寄窗先生。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会评专家;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深圳市学术领军人才、深圳大学理论经济学学科带头人、深圳大学领军学者;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经济学会副会长;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现任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深圳)研究院院长。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主编简介

出版说明

霜信报黄花

霜信报黄花

霜叶红于二月花——为《建议活页》2011年增订本小序

行走在历史中的声音与思想

Echoes of the Past:Ideas and Voices

这两个提法欠妥当

不宜笼统地使用“深港衔接”一词

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新思路

建议深入探索深圳与外地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

是“高科技产业”还是“高科技密集型产业”?

请重视一下“光子产业”

广东和深圳还有一个优势——充分发挥粤深的“借鉴优势”尽量吸收香港的“体制资源”

要重视市内“村民”的现代城市文明教育

“三级授权经营制”仅仅是体制转型期的过渡形式,而非目标模式

在什么意义上我们才能够说“2005年深圳将基本实现现代化”

深圳自己不宜提“示范市”字样

一个小政府,值得大体会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请充分认识:激光是光子产业的核心技术

经济特区的创办不应忘记另外两个人

关于特区发展的两个理论问题

建议在《邓小平文选》第3卷重印时增补两篇重要的大文章

特区的发展要有一个新的目标

“体制创新”的方向就是走向国际惯例

建议充分加强深圳的科技创新的“基础建设”

建议将“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修改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请高度关注吸引人才的弱化趋势

对流行的两个评价中国社会科学不正确标准的批评

一个“大理论”

尽快从“学历社会”向“资格社会”转型

制度决定作风 制度创造作风

深圳的发展方向——从“中国”经济特区走向“世界”经济特区

关于调整知识分子“任职”与“去职”政策的建议

冲破“人身依附”、确认“人才流动”——建议市委、市政府重新制定有关政策

关于“深圳精神”的三点看法

深圳应大力建设教育中的软环境

先革命,再改革——改革国有企业必须首先放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是一个小缺点

追求效率就是追求公平

各地不必纷纷制定“时间表”

关于在深圳多办几所大学的建议

关于提案的答复的建议——建议以承办单位的“最终报告”来取代现行的“表态式承诺”

坚持“实事求是”才是正确的“舆论导向”

这难道是在鼓吹“先进文化”吗?

关于建设“文化大省”的个人意见

从根本上消除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谁之罪——评“十条禁令”

深圳要在建造金融业航母上创新路

深圳创建区域性金融中心必须明确区域定位和城市功能定位

名牌教育的“大跃进”真的来了吗?

深圳如何创建国际化会展中心

“国际化”仅仅是一个背景,而不是目标

让一切人力资本都利用起来

解放思想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提条件

紧抓育才、聚才、用才三个环节落实“以人为本”战略思想

还是根据不足

要实施“9+2”,必须关注两个问题

“文化立市”的实质是“文明立市”

一个值得认真领会的政策主张

还是应当让“市场”来说话

“净畅宁”的理论意义

“创新”背后的“陈旧”——深圳基金业发展中的思考

执政能力主要体现在“公仆”的意识与“公仆”的行为上

关注深港两地金融开放和金融监管中的新问题

“整顿党的作风”

请注意三个倾向性问题

再建议

建议修改三处文字的表述

一点建议

“善政”还需“仁政”

不要滥用“和谐”

能否再加几句特区“概念”的前提

“特”,不能单纯理解为独辟蹊径

应淡化“历史性飞跃”的提法

把改革、开放与创新的旗帜更高地举起来

关键在于落实

和谐深圳首先应是安全深圳

此招不可取!

科学发展观不应该脱离“科学政绩观”

党员不能评“星级”

经济特区研究需要找准突破口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不是学雷锋做好事

特区发展需要造就自己的经济学流派

一件小事

对“区域性金融中心”提法的质疑

还是很艰难

必须全面、正确地评估人民币升值对深圳的影响

正确对待澳门的博彩事业

关于在深圳设立“廉政公署”的建议

深圳打造一流大学需要转变四个观念

中国经济特区的生命力

少些“行动”,多些制度安排

还是要争论一番

“稳定”不是“和谐”的同义词

“增长”不等于“发展”

“实践”不等于“经验”

自主创新要“热中有冷”

建议将“先进文化”改为“优秀文化”

建设循环经济要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是和谐社会吗?

改革应跳出改革者的利益樊篱

建议将产业创新作为第一发展战略

深圳应生产自己的“深圳农民工调研报告”

高等教育也要转变增长方式

中国需要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工会组织

规则的公平要从公平的规则开始

这样表述好

研究社会转型,请关注一下当年的蒋经国

实现新农村目标需要谋求体制变革

应准确地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

“和谐”只能是一个“结果”

香港政治体制的特征到底是什么

“焦虑”的根源在于制度的不善

所谓“鼓掌通过”

慎言“中国模式”

有了她,城市才会更加漂亮与凝重

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的重要标志到底是什么?

“把香港请进来”

不可用“精确打击”

中国经济特区的双重新使命

不是两个时代

请高度关注温家宝最近的两段重要话语

少谈点“特色”,多讲些“共识”

造成当下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没有“廉洁官员”,哪来的“廉洁城市”?!——两点体会、两项建议

学点辩证法

这个思路行吗?

话还没说完

我们应该“复兴”什么?

奇文共欣赏

应该隆重纪念的一个日子

不能把转型时期的过渡形式当作改革的目标模式

把“削减权力对社会科学的过度干预”列入改革议程

法官是人不是神——正确理解“个案公正”

尽早成立财政政策性文化产业发展银行

“延迟领养老金”不是治本之策

再提中国高校事业单位年金制之建立

关于广东率先取消GDP增长目标的建议

前三十五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分享

大学人才培养方向应与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关联机制——论深圳高等教育的特色兴起

决定公务员养老金改革岂可“用手投票”

关于将“人民币”改为“华元”(CN)的建议

深圳改革应直奔主题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

国际金融中心最新排名所折射出的深圳窘境

政府急需出台生育二胎配套政策

应对国人境外大规模消费四大对策

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路径

建设新型的中国直辖市

不容混淆公有、公营与公益企业

塑造在“新常态”下的创新劳动合力

改革并完善中国股票市场制度的建议

国有企业与公营企业的主要区别

改进新闻报道稿写作的建议

在扶持创客方面政府应该更理性

关于提高产业政策整体合力的建议

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

中国应该去除大部分减速板

新常态下我国自贸区先试先行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深化试验区改革实践的建议

改革和完善节假日制度 推动“一带一路”旅游发展

当社会理性面对个人理性时——对深圳“禁摩限电”的思考

深圳经济稳增长的两大因素及剖析

国际化程度决定深圳发展高度

不宜再把群众拥上改革“主角”的高位

公务员“唯上”意识存在影响政府执行力

力促业态和模式转型,强化深圳信息服务业发展领先优势

推动深哈对口合作发展的几点建议

以“一带一路”为契机,促进深哈交流合作

推进经济特区范式“走出去”,创造“一带一路”国家间合作的四个效应

宜强调“以担当诠释忠诚”,慎提“容错免责”

后记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政策建议集(1996~2017)是2018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陶一桃。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政策建议集(1996~2017)》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总第10期) 电子书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办刊物,本册是第10期。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总第11期) 电子书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办刊物,本册是第11期。
特色小镇政策一问一答(2017~2018) 电子书
当前,促进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城镇化的基本方向,特色小镇则是促进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探索。本书对特色小镇的国家政策、地方政策进行了全面梳理,旨在帮助读者理解政策要义,推动特色小镇政策的普及,提供明晰的政策指南。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咨询建议集 电子书
本书是对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研究成果和决策建议的集中展示,贯彻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协调发展的理念为核心,多层次、多视角地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做了集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