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洋货进口与中国社会变迁

近代洋货进口与中国社会变迁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洋火、洋电、洋针等“洋货”对中国人的生活和社会产生着怎样的影响?本书从“洋货”的角度来展现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

内容简介

本书从“洋货”的角度切入,解剖了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如何打开中国国门,以暴力征服、商业侵蚀和思想灌输等方式侵略中国,一度使这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民族濒临灭亡,将沉睡在“上国”的古老中国唤醒。作者叙述脉络清晰,讲述了中国人从厌恶洋货,到对洋货好奇,继而喜欢洋货、普及应用的过程,也讲述了中国民族工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苏醒、学习西方,进而逐步得到发展的历程。从积极的层面看,“洋货”在快速地摧毁中国传统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之余,其带来的物质文明进步逐步改变着中国社会,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而近代“洋货”的消费引发了近代中国人关于现代化的诉求,以消费观念的现代变迁为始点,逐渐波及中国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作者简介

作者王敏,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史研究所,博士、教授,已出版专著三部,在《东南学术》《天府新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Chapter 1 从贡品到洋货

第一节 朝贡体系下的贡品

一、从畿服制度到朝贡体系

二、明代朝贡体系的完善

三、清朝朝贡体系的强化

第二节 中国传统经济“霸主”地位

一、中国古代经济的辉煌

二、西方与中国扩大贸易的尝试

第三节 鸦片战争与《中南南京条约》的签订

一、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二、《中英南京条约》与洋货的入侵

Chapter 2 洋货的普及与接受

第一节 鸦片战争后洋货在华市场的发展

一、从五口通商到百口通商

二、洋货入侵对土货市场的影响

第二节 对洋货的接受与喜爱

一、日常生活中的“洋货”

二、洋货消费时尚

Chapter 3 洋货与传统生活方式变迁

第一节 洋装与中国近代服饰变迁

一、传统服饰方式

二、西式服饰的引进

第二节 西餐与中国近代饮食文化的变迁

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二、西餐的传入与接受

三、西餐对中餐礼仪与卫生观念的改变

第三节 洋房与近代中国建筑的变迁

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二、西式建筑的引入

第四节 近代交通工具变迁

一、传统交通工具与老旧中国

二、西式交通工具

Chapter 4 洋货与中国的现代化

第一节 中国的现代化诉求

一、何为“现代化”

二、鸦片战争与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第二节 洋货与中国经济观念的现代化

一、传统的义利观

二、洋货与商战、富强观念的出现

第三节 洋货与中国世界观的现代化

一、传统的“中央之国”

二、近代“中国”观念

第四节 洋货与生活观念的现代化

一、消费观念的现代化

二、时空观念的现代化

三、“洋货”与人际关系的现代化

后记

参考文献

近代洋货进口与中国社会变迁是2016年由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作者王敏。

得书感谢您对《近代洋货进口与中国社会变迁》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近代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 电子书
本书共分五章。第一章提出了所要研究的问题、思路及理论综合,即导论。第二章对近代股票市场予以历史学的基础研究。第三章对近代股市进行了总体性分析,并对近代市场进行了信息效率检验,主要是通过对近代股市历史价格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得出了近代各时间段的股票市场均未达到弱式有效水平的结论。本书最后两章,分析了导致近代股市信息效率低下的市场与制度原因。
明清时期沅水流域经济开发与社会变迁 电子书
本书以明清时期湘黔交界的雪峰山和武陵山区之间的沅水流域为研究区域,以经济开发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考察流域内的农业开发、工商业发展以及相关的社会变迁,在此基础上,探讨多民族杂居山区在明清时期的经济开发之得失及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揭示湘西黔东的经济开发所取得的成效及其与社会变迁的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阐述经济与社会在区域发展中的互动关系。
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演变研究 电子书
《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演变研究》所关注的农业生产结构主要指农业在国民生产中的比重结构、农业内部各部门(以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为划分依据)间的结构关系及其内部的生产结构。这些结构指标既包括产值结构,也包括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各种作物之间的种植面积结构、粮食亩产量比较、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等等。
近代天津典当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博弈论作为理论工具,利用近代天津典当档案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对近代天津城市的典当行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创新性,对近代天津城市史和近代经济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近代外债制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电子书
本书借鉴制度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以历史学研究为本位论述中国近代外债制度演变。内容包括近代外债萌生的外在推力,晚清外债制度的艰难定型,民初外债制度重建的新旧博弈,债信危机与整理外债的曲折展开,南京政府的财政整理与外债自主更新,抗战时期外债制度的变通等部分,试图以呈现中国近代外债制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为基本立足点,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分析。通过实证分析,最后总结了近代外债制度演变的举债主体单一化、债务来源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