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刊,主管单位为哲学研究所。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主办。本书是总第25辑,深刻论述了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做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做了多方面的阐发。本辑对于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内涵,具有启发意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编辑委员会
本辑特稿
论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一 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新纪元,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宝贵经验,具有伟大的世界历史意义
二 十月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社会巨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 深刻总结十月革命的经验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对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哲学智慧
一 贯通新思想的理论精髓
二 里程碑意义的哲学创新
三 新时代哲学的实践精神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二十一世纪的《共产党宣言》
一 新时代——作为理论总前提的时代观重大创新
二 新使命——新时代“四个伟大”的历史使命
三 新矛盾——当代中国主要矛盾变化的新判断
四 新目标——2035年基本实现代化、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五 新方略——新时代基本方略十四条
六 新外交——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旨、纵横交错的全球战略
坚定不移推进实现“四个伟大”实践的关键路径
一 始终坚持走中国道路,是确保实现“四个伟大”的立本基础
二 始终坚持先进思想引领,是确保实现“四个伟大”的实践之魂
三 始终坚持弘扬中国精神,是确保实现“四个伟大”的动力所在
四 始终坚持党领导一切的政治原则,是确保实现“四个伟大”的根本保障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视域中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 把发展理解为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注重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
二 将唯物辩证法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提出并科学解释了五大发展理念
三 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强调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
四 根据社会形态理论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规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自觉
一 文化生命的连续性
二 文化观念的自主性
三 思想自我的挺立
从哲学视角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
一 在“什么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问题上,坚持实事求是,以求实思维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客观性
二 在“怎样看待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问题上,坚持唯物辩证法,以辩证思维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与不变的关系
三 在“怎样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问题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思维把握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意蕴与哲学品格
一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内涵
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品格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通向真理之路
一 哲学就是认识论
二 内涵丰富的认识论理论体系
三 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指南
再谈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一 哲学革命的成功
二 “先入之见的干扰”
三 哲学革命的实质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政治革命分析
一 唯物史观与政治革命的意义
二 一般矛盾与政治革命的原因
三 阶级斗争与政治革命的走向
四 无产阶级与政治革命的前景
五 政治革命与唯物史观的发展
劳动、权力、资本三要素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考察
一 前资本主义时期:劳动、权力、资本的起源与社会历史的生发
二 资本主义时期:劳动、权力、资本的大跃进与社会历史的正负发展
三 后资本主义时期:劳动、权力、资本的哥白尼式革命与新世界观的确立
资本所有关系的前史和理论前提
一 《各种形式》的文本结构、内容与马克思的方法论
二 分析雇佣劳动起源的理论视域
三 雇佣劳动的起源如何作为前史而存在
四 从财产关系的二重性出发阐释雇佣劳动的历史起源
五 雇佣劳动起源的前提是如何被历史地提供的
六 结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启示
一 批判和研究式的写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方法
二 共同体思想对创建教学互动学习模式的启示
三 培养学生的阶级意识和革命意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手段
四 “生活决定意识”的思想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启示
五 从世界范围看资产阶级思想和我国无产阶级思想的发展
何以征服邪恶
一 当代思想家对邪恶问题的反思
二 康德的“根本恶”与道德自律
三 马克思与社会的自律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中国特色政治哲学构建
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面临的问题
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应秉承的学术品质
三 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话语体系
群众路线与战略思维
一 战略思维活动的基本矛盾
二 一切为了群众——战略思维价值论
三 一切依靠群众——战略思维主体论
四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战略思维实践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视野中的文化自信
一 文化自信的含义及其与哲学自信的关系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是哲学自信的基础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的路径
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 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文化内涵的深刻反省
二 文化自信——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发展前景的科学认知
三 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发展观视角的开放发展理念
一 开放发展是对二战以来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实践的全新总结
二 开放政策的演化:从经济政策到发展观
三 开放发展诠释了中国发展的新理念
马克思主义义利观与“一带一路”倡议
一
二
三
毛泽东哲学文风的特色
一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与丰富
二 毛泽东哲学文风的特点
三 毛泽东哲学文风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信息和虚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逻辑起点的重构
一 信息和虚拟对基本原理逻辑起点的挑战
二 基本原理叙述体系的科学应对
三 马克思主义地解释互联网和互联网地解释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消费异化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 马克思的消费异化理论
二 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理论
三 借鉴与启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的现实路径
解读马克思主义平等观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 马克思主义与正义、平等、自由等价值范畴的关系
二 当代西方平等主义的代表性观点
三 如何批判性地借鉴吸收当代西方平等主义
权力视域中的资本
一 资本何以成为权力
二 资本权力运行的三重机制
三 资本权力的现代效应
四 结语
青年卢卡奇历史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
一 历史与自然:用实践解决理性主义的二律背反
二 历史与结构:超越直接性的中介意识和总体性
三 历史与主体:打碎物化结构的无产阶级
直面事实和价值的人:一种基于价值论的思考
一 直面事实的人
二 直面价值的人
三 事实与价值的分野
四 事实与价值的合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思考
一 全球化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
三 以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为指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7年第4辑总第25辑)是2017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
得书感谢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7年第4辑总第25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