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详细地讨论了图像志研究的源流、发展及经典案例。
内容简介
本辑《世界3》以“图像志文献库”为专题。
“图像志”(iconography)通过对图像的形象分析探究其主题含义,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史研究路径,也是整理图像集合的秩序原则。建立图像库的目的是把海量的图像实例进行收集、分类和描述,为进一步的美术史研究和阐释提供资料基础。“图像志”是研究大多数美术传统不可或缺的基本方面:无论是宗教、神话、历史或通俗文化中的图像,我们都希望知道其可能讲述的故事和表述的思想;即便是装饰性的图像也承载着文化的信息或约定俗成的象征性含义,并通过特定方式形成惯例性的组合。这些图像经过具有逻辑秩序的处理后,可以为艺术史研究提供丰富而实用的资料。
本书分析了瓦尔堡的《记忆女神图集》及其图书馆的“图片文献库”、“中世纪艺术索引”、Iconclass等著名图像志研究案例,也介绍了“中国图像志索引典”“汉画数据库”等中国图像志的整理工作。书中还包括关于图书、学术会议的评介与报道,精选了多位优秀图像志研究者的著述,既有生动的案例分析也有对名家理论的回顾。
作者简介
编者巫鸿,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该校斯玛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成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美术家联合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成为大陆赴美学者获得这两项荣誉的第一人。
其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以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的多项研究,古代美术史方面的代表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1989)、《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1995)、《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1996)、《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2010)、《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2012)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编者弁言
专题研究
从文明的崛起到资本主义的崛起
“中世纪艺术索引”与图像学研究的演进
一词抵千图:为什么使用Iconclass会让人工智能更加聪明
“中国图像志索引典”编纂原则述要
形相学研究中的数字化技术:以“汉画数据库”为例
理论焦点
瓦尔堡图片文献库图像志系统的诞生
从卡片笔记到图像志分类数字化:“中世纪艺术索引”的百年历程
数字人文视野下艺术图像检索的挑战
中国艺术的“解释之圈”:简论中国古代图像象征体系的几个来源
前沿动态
“变化的前沿:图像志文献库的过去与现在”讲座及研讨报道
中世纪艺术的图像志与图像学研究:一项史学史调查
书评
切萨雷·里帕的拟人形象及其首个英文版
图像学之外
道教艺术史的一种新可能
作者、译者简介
《世界3:全球语境下的艺术史》征稿启事
Call for Papers
世界3:图像志文献库是2022年由世纪文景出版,作者巫鸿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世界3:图像志文献库》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